首頁  >  科技頻道  >  業界資訊  > 正文

車海平:全面提升軟體工程能力與實踐 打造可信高品質産品 構建可信軟體生態體系

2019-01-18 16:03:10 | 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責編: 鄭思雯
分享到:

  國際在線消息:為貫徹國家發展戰略和優惠政策,發揮行業組織優勢擴大信息消費、驅動新一輪經濟騰飛,1月18日,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2019中國軟體産業年會。年會以“軟體定義的時代”為主題,前瞻軟體定義的産業方向和技術路徑,探索新時代推動軟體高品質發展的措施機制,持續推動軟體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和廣泛影響。年會突出促進民營軟體企業轉型發展,探討開源生態下的中國軟體産業發展之路,圍繞掌握核心技術,切實推動新軟體、新生態、新模式,重點聚焦軟體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建設中的核心引領。

  大會現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首席數字化轉型戰略官車海平發表“ 構築軟體智慧基礎設施,助力産業數字轉型升級 ”的主旨演講。

  以下為現場實錄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院士、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2019年中國軟體産業年會,這也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年會,我從業在軟體領域已經是20多年,是我們軟體大家庭裏面的成員。我相信軟體産業年會會在當下全面雲化、智慧化、軟體定義一切的時代為我們中國軟體産業掀起新的征程、再築新的輝煌奠定基礎。

   我現在在華為公司負責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研究和産業數字化的工作。重點落實在電信行業的轉型,一會兒我會跟大家講,就ICT産業本身數字化轉型多年的歷程來看,中間的商業共性的模式和商業邏輯,也以此更好地匹配各行各業展開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的新需求,對我們ICT産業的佈局,商業模式的升級等等這方面的匹配。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一個分享是構築軟體智慧基礎設施,助力包括産業在內的各行業數字轉型。

   剛才各位演講嘉賓已經充分揭示了ICT産業和各個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軟體是其中的融合焦點。這個是廣泛的共識,也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今天把這個觀點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主要想揭示這麼幾點:我個人認為軟體會對各行各業,他多年的工業知識的積累進行用軟體為工具和載體,進行表達,進行構建,進行連結、進行表達,進行構建、進行連結、進行放大、進行創新、進行分享。不僅僅我們軟體業內對軟體有深刻的體驗,隨著數字化轉型的展開,首先提的觀點就是今後各行各業向數字世界、智慧世界展開數字化轉型的時候慢慢大家都會升級為軟體公司。

   為什麼這麼講?説一個現象就比較好理解。在全球高端裝備業向全球市場交付的産品中,軟體代碼的行數遠遠高於通用軟體。比如説像微軟公司軟體系統交付的代碼行數,洛克希德馬丁就很多,近1億行的代碼。其實我們華為在這樣一個嵌入式軟體系統,來構築高端裝備的業務實踐中,我們的代碼規模和品質也是在全球最佳位置的。那麼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業數字化轉型之後,將在工業數字時代帶領行業進入産品計算時代,ICT將成為各行業末端輸出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嵌入式軟體在智慧産品,在高端智慧裝備裏面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定義品質、定義功能、構築競爭力、展現其價值的核心載體。如果從這樣的視角來看,我們會就發現軟體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品質中國、製造強國戰略中的承重墻和助推器。

   在當下深入展開各行各業數字化過程中,我們就會發現大家可能越來越關注物理的、端到端的軟體,用新的軟體技術構築工業互聯網、構築工業APP,以使它能夠達到智慧生産、柔性定制等等這樣一個特點。同時如果我們面向智慧産品、智慧裝備,我們就會發現它隱含的還是一條軟體産品的生産線。我們如何看待這條軟體産品的生産線,我希望我們整個業界對在數字工業時代,基本的核心裝備體系,基本的軟體産品生産線的數字化也同樣予以重視,對物理産品、物理生産線的數字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可能是我們整個今後,國家經濟體系參與全球競爭非常重要的競爭利器的載體。

   反過來看我們軟體,在ICT領域本身過去20多年波瀾壯闊的變化正是由軟體成為最主要、最廣泛、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因為軟體,而不是硬體本身,正是軟體使我們在ICT行業把獨享的基礎設施變成共享的基礎設施,也就是因為軟體把我們原先的軟體系統的産品的商業模式升級為服務化的商業模式,也正是因為軟體使我們在ICT領域率先出現了從原先的價值鏈的商業運作機制,轉向了基於商業平臺的更為高效敏捷的快速商業閉環的商業平臺體制,也正是在軟體領域率先出現用開源軟體來快速構建産業,定義市場,發育繁榮市場這樣一個新的産業發展的手段。

   在這裡我想特別談一下開源,因為傳統而言,現在的標準是我們行業、企業、國家參與全球産業競爭,獲得話語權的重要手段。通過軟體開源實踐我們就會發現,可能今後我們不應該忽視開源在數字經濟體系裏面,全球競爭話語權爭奪的作用。今天下午有一個專題,我們産業發展部的總裁肖然先生也會參與、主持這個圓桌討論,相信有更多專家的精彩觀點跟大家分享。説到我們整體上軟體和ICT産業與數字轉型的銜接點是不是做得比較好呢?其實當下全面雲化、人工智能全面開展的階段,我們發現這個裏面還有很多的不足,這個裏面説一下我們基於這樣一個從行業數字化作為需求端,對我們ICT産業作為供給端發現供給不足的差距,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我們發現現在數字化轉型在各個行業從原先的企業管理,以及面向客戶的消費端、交易側這邊的信息化轉型,慢慢要深入到價值創造源頭的生産端、供給側。針對在地理上泛在分佈的各行各業的生産裝備的數字化我們就發現對ICT供給品會出現一個新的趨勢,整個行業轉型,消費端向生産端核心的介入。我們認識到整個ICT向全社會的供給側格局將發生根本性、結構性的轉變,我有以下6點的觀察:

   第一,我們ICT技術服務會從雲端向邊緣遷移。因為各種各樣的生産裝備,各行各業的生産活動的開展都是要在就近閉環的,有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實時性的要求。我們很多通訊計算也好、網絡連接也好、存儲服務也好,以及最新的智慧計算都要從雲端向邊緣進行遷移。

   第二,就是ICT産業的供給品受傳統的連接、網絡、計算、存儲這樣的服務擴展到、升級到智慧計算服務,向各行業進行供給。

   第三,技術體系而言,從原先比較統一的、單元化的同構的技術體系,主要以X86為主要技術體系,會向異構的、多態的技術體系開放,這裡面我們特別提出來的是基於物聯網的晶片,基於ARM的邊緣計算體系,基於人工智能晶片的新的計算體系,這些新的計算産業為全球的産業蓬勃發展帶來了機會,也為我們中國的軟體産業,ICT産業蓬勃發展構建了一個新的結構性,發生引領的機會。

   第四,遷移的趨勢原先可能在端、邊、網、雲各點都是端端進行閉環的,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今後整個端、邊、網、雲四個端進行協同性的輔助。從學習訓練到判斷推理都可能是在端、邊、網、雲協同發展。所以基於ICT基礎設施要進行智慧化的升級,變成一個整體協同性的體系。

   第五,整個ICT基礎設施體系以後供給不僅僅是技術平臺,可能本身就帶有更強的商業領域的商業平臺。

   第六,在ICT技術領域,技術複雜度非常高,當下技術碎片非常大。我個人認為,當下雲化時代,邁入到人工智能時代,全面智慧化時代可能帶來了化零為整、化繁為簡、雲端轉移的整個過程。我們需要在ICT産業倡導極簡主義,把我們各種碎片化的技術工藝品整裝成各個行業客戶容易用,用得起、用得好、用得可信的ICT基礎設施環境。這是我們對整個行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從消費端往生産端進行深入轉型過程中發現的智慧化ICT基礎設施遷移的未來願景的方向。

   在這樣的一個基礎設施發展方向的同時,我們知道對各個行業進行銜接,使能主要在軟體領域。軟體領域我們發現要給各行各業打造更強的産品創新能力、産品設計能力以及産品製造能力。剛才提到各行各業其實伴隨著他的物理産品生産線的數字化,有一個天然存在的軟體産品的生産線,對這個軟體産品的生産線,就像中軟國際的陳總提到的需要把這個工程能力做整個産業級的提升,華為因為這一點把我們20多年在電信高端裝備製造裏面的嵌入式軟體開發以及相應的獨立式軟體和線路集成軟體等工程能力放到華為雲上面華為開發雲,希望對中國軟體産業界整體軟體工程能夠提升,墊高這樣的水準。

   這裡也非常感謝我們中國軟體産業界的各位同仁,感謝各級政府,感謝各個軟體産業園區的各位主管對華為的關心、支持、認可。我們現在整個華為開發雲作為中國軟體産業體系裏面提供基礎的軟體産品線的核心裝備和體系的供給方,已經和很多行業,很多企業發生了緊密連接。我們目前已經在30多個城市進行部署,已經支持15萬個開發者,有30多萬個項目在我們開發雲上獲得了整個軟體工程的展開,同時我們和高校進行更多深度合作,對我們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人才的打造進行了準備。

   同時剛才陳董也提到華為公司的一號文,2019年我們任總簽發了一號文,核心的主旨就是軟體建工程,全面提升軟體工程能力與實踐,打造可信的高品質産品。因為對華為而言,我們當前在全球市場,高品質産品已經成為5G、基站、核心網等等各個品類的産品在全球市場裏面領先的份額已經充分説明瞭我們産品的高品質。但是進一步發展的話需要我們構建可信的産品體系,可信的軟體生態體系。這次我們任總簽發的一號文,其實對我們整個軟體産品線整體數字化升級轉型吹響了進攻的號角,我想這個投入在全球業界來看都是非常領先的。因為同比于工業製造業4.0的概念,要把物理製造業的各種對象的數字孿生、數字生成能夠做到全結構、全流程、全生命週期的可視化,我們這次ICT2.0我們要打造可信的高品質産品的流程的提升,是真正把軟體産品線進行全流程、全結構、全生命週期,做到可視、可控、可管的整體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改造。我想這樣的升級改造對華為的軟體生態圈以及中國軟體産業裏面的合作夥伴進行整體的,更強的賦能。

   同時,如果把這樣新一代針對軟體産業的智慧基礎設施,和軟體生産線的數字化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基礎設施以後,在我們各個軟體園區,各個軟體名城進行落地,就會發現我們和更多當地産業的發展格局和戰略有很大關係,不管是對既有優勢産業的保持和新興産業優勢的構建可能都需要對一個産業鏈的解構和建構進行深刻的認識。我本人對電信産業過去十來年的雲化、SDN、NFV以及現在人工智能化帶來的趨勢研究發現,雲其實是對即有供應鏈的解構,而AI是對即有供應鏈的一個建構,我們發現電信産業鏈現在進入了以AI為主導的建構期。原來通過SDN,NFV開源對供給側做的解構成碎片化對産業界造成了困擾和複雜性,現在到了AI的時代,應該把各個技術側的供給碎片進行充分的整合,形成一個重大的智慧知識體的軟體生態。所以基於目前這樣的産業發展趨勢,我們認為人工智能的到來是對中國軟體産業帶來一個新賽道超車的機遇。而且中國軟體産業有同步于全球的産業技術,而且我們有相應的技術優勢,有更多的大AI應用的經驗以及從業人數重大的軟體人才,這都是我們起飛的基礎。人工智能産業也正在初始階段,其實本身就有很多挑戰和發生轉變,我認為我們中國有獨特的優勢,不管是華為發佈的前站領域的華為AI的晶片,以及我們推動普惠AI,A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這樣一個戰略的推進。以及我們已經領先的雲計劃的産業以及大量的海洋數據,這都是中國産業能夠快速在雲化、AI這樣新賽道開啟的過程中全面領先的戰略機遇。

   這個過程中我相信我們政府的主管部門,各地軟體名城、軟體産業園區的領導都能夠起到很大的對軟體産業發展的助推作用和引領作用。

   這裡重點強調一下,希望各級政府對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對基礎設施升級、人才的培養能夠有更多的關注。對華為而言,我們在面臨這樣新賽道的開啟的時候,我們在對AI的技術研究進行發力之外,已經向整個業界發佈了我們全站、全場景的人工智能戰略和相應的解決方案,我們智慧終端的HIAI以及面向服務端的華為雲AI解決方案,都讓我們中國的軟體産業、軟體企業得到了很大的支撐助力。

   我們相信不管是原來華為開發雲上的DevCloud還是我們馬上要發佈的華為雲ModelArts。針對軟體的全流程作業線和基於人工智能,基於大數據推理的作業線會進行合流,在華為的開發雲上面進行整體打造。這樣使得我們華為開發雲上面為整個中國軟體産業做的數字工業核心高端裝備品類更齊、競爭力更強,促進我們各地的軟體名城、軟體園區建設中,把人工智能的公共服務平臺進行整體的升級。

   我們也和學界、産業界進行充分的合作,會把AI的資源、AI的演算法以及AI的相應的開發設計和高校進行合作,讓我們更多的高校學生能夠更早地成為在AI雲化和智慧化時代升級的AI軟體人才。我們也在和國內很多軟體企業合作,會提供免費20小時AI計算環境的線上支持,以及發動AI開發者大賽和創新孵化營,更好地把我們中國軟體産業界眾多的軟體人才向AI的軟體軟體人才升級做出基本的支撐。

   我相信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大幕開啟,在供給側、生産端進行生物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為整個的軟體産業,借著全面雲化、智慧化構築了一個新的賽道。我相信通過華為和中國軟體産業界的各位同仁,各個軟體企業、各個傳統行業製造業,全面配合,我們一定會面向全市場,能夠在這個新賽道上再出發,築輝煌,謝謝大家!

  (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國際在線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