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團——
堅持自主研發 提升製造能力
核電自主研發,所需的人力、財力成本巨大,研發週期長。中核集團“華龍一號”團隊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研發出了自己的核電技術。
2011年,中核集團加速推動第三代核電技術,也就是後來被稱為“華龍一號”的型號研發。“177堆芯”“雙層安全殼”“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等技術方案,構建出了“華龍一號”的“骨架”,也最終形成了核電領域的創新成果。
國際上的三代核電如歐洲第三代原子能反應堆的抗震等級為0.25g(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對應8級地震烈度,而“華龍一號”的設計目標,是向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看齊,達到0.3g,能應對9級地震烈度,可涵蓋中國幾乎所有廠址。同時,即使在喪失全部(包括應急)電源的極端情況下,“華龍一號”要做到僅靠重力、溫差等提供動力就能維持系統運行,帶走反應堆停堆後産生的餘熱,更好地保證核電安全。
開始,“華龍一號”應急柴油機的配電櫃是從國外進口的,滿足不了抗震要求。“這是示範工程,必須全面示範抗震能力。”“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説。最終國內企業共同攻關,滿足了抗震要求。正是這份堅持最嚴格標準的執著,為“華龍一號”實現國際先進三代核電站指標奠定了基礎。
“華龍一號”的整個建造過程,也為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實現整體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在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6號機組建設進程中,中核集團堅持走設備國産化路線。如今,“華龍一號”已經實現了400多臺設備的國産化,核心設備和關鍵材料全部實現了“中國製造”。
通過為“華龍一號”設備研製供貨,國內裝備製造企業的製造能力進一步提升,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和設備製造産業升級,形成每年8—10套完整臺套的核電設備製造供貨能力,為“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裝備製造業“走出去”打下了紮實基礎。
國家電投——
溫暖千家萬戶 守護碧海藍天
“室內溫度上去了,取暖費便宜了,空氣也變得更好了,真是打心底裏高興。”山東省海陽市金陽海岸花園居民成京增的一句話,道出了海陽市20萬核能供暖用戶的心聲,也見證了國家電投致力於清潔能源發展的使命和擔當。
國家電投海陽核電站是山東省首個建設並投運的核電站,1號機組于2018年10月投入商運。商運當年,國家電投山東核電在國內率先開展大型壓水堆熱電聯産研究與實踐,2019年開工並建成“暖核一號”一期70萬平方米核能供熱項目,被國家能源局評為“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
2021年,“暖核一號”供熱二期工程投運,供暖面積近500萬平方米。首個供暖季超額完成供暖任務,持續穩定供熱143天,這也是海陽第一次供暖到了4月份,而且居民取暖費單價也降了不少。供暖季減少原煤消耗約1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3萬噸、氮氧化物2021噸、二氧化硫2138噸、煙塵1243噸。與核能供熱之前相比,供暖季空氣中的PM2.5下降了16%,天氣優良率上升了17%;減少向環境排放熱量150萬吉焦,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提升明顯。
“‘暖核一號’用零碳的暖,溫暖了千家萬戶,守護了碧海藍天,讓群眾生活更加幸福,讓環境更加舒適美好,也為核能發展打開了一扇創新之門。”國家電投山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放説。
創新發展永無止境。“暖核一號”三期900兆瓦核能供熱項目計劃於今年開工,明年投運。據統計,“暖核一號”使海陽核電站的熱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顯著提升,供熱一期工程投運後,全廠熱效率提升至37.17%;二期工程投運後,熱效率提升至39.94%;到三期工程投運,熱效率將提升到55.9%,是原來的1.5倍。
京東集團——
發揮綜合優勢 助力産業升級
日前,由京東參與打造的業內首個數字倉庫在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落地,通過綜合運用物聯網、供應鏈等技術,構建了數字倉儲、數字貿易、數字金融三位一體的新型大宗商品貿易生態體系。
京東是一家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在數智化供應鏈領域積累了10多年的實踐經驗。早在2007年,京東就決定自建物流,打造供應鏈基礎設施。經過多年持續投入和技術創新,京東已建成一套覆蓋全國、面向全球、運營約1300個倉庫、總管理倉儲面積約2400萬平方米的供應鏈。
依託這套供應鏈基礎設施,京東觸達了超60萬個行政村,實現了在全國93%的區縣、84%的鄉鎮“當日達”或“次日達”,服務約5.7億消費者和數十萬商家,擁有超800萬活躍企業客戶。
立足更好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京東進一步釋放供應鏈效能,通過連接和優化生産、流通、服務各個環節,發揮好互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助力實現高品質發展。
面向大型實體企業,京東發揮供應鏈與技術服務能力,滿足家電、汽車、能源、機械等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需求。如在能源行業,京東雲為陜煤集團搭建的運銷雲將企業的業務流程縮短了40%;通過物流智慧調度,煤炭運輸效率提升了30%;基本實現了業務“一網通辦”、資金預警“零風險”、煤款結算“一鍵化”和智慧決策“一屏知”,促進煤炭行業數字化轉型。
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京東聚焦縣域發展,以供應鏈健全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地處沂蒙山區的山東省平邑縣,與京東共建商流物流一體數智物流産業園,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並輻射到渤海經濟圈,探索出了供應鏈與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助力縣域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海油——
加強科技攻關 保障能源安全
1982年,中國海油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經過40年發展,中國海油在服從服務國家戰略中不斷發展壯大,由一家從事油氣開採的上游公司,發展成為主業突出、産業鏈完整的國際能源公司。
剛剛成立時,面對困難,海洋石油人大力弘揚石油精神,以無畏的創業氣概,腳踏實地務實苦幹,大力推進改革創新。
到20世紀末,通過合作開發和自營勘探,中國海油具備了在300米以內水深的現代化海上油氣田勘探、開發、生産、運營能力,並開始為挺進深海謀篇佈局。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準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製造牢牢抓在自己手裏,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髮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中國海油相繼攻克深水、高溫、高壓等油氣勘探開發難題,形成了一整套勘探開發技術體系,使我國實現深水油氣資源自主勘探開發。
2021年6月25日,我國自營勘探開發的首個1500米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正式投産,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是提升我國深海資源開發能力、建設海洋強國的堅實一步。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汪東進表示,中國海油已掌握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近海油氣勘探開發全套技術能力,帶動我國海洋工程高端製造業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海油將在全力抓好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持續發力,再立新功、再創佳績。
貴州茅臺——
秉承傳統工藝 加大科研投入
從西南山區3家小小的作坊,到年生産能力超5萬噸、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市值過萬億元的白酒企業,貴州茅臺始終把“品質是生命之魂”當作根基,經年累月,以質求存。
從投料到出廠,一瓶茅臺酒要歷經五大流程、30道工序和165個工藝環節,生産週期長達5年。為保證品質,茅臺力求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準管理和嚴格把控,茅臺酒産品品質抽檢合格率在99.99%以上。去年,茅臺提出“匠心、匠魂、匠術、匠器、匠人”的“五匠品質觀”,實施“365”品質管理體系,從理念和實施路徑兩方面同步推進茅臺實現高品質發展。
除了嚴格的品質管理體系,茅臺酒複雜的生産工藝還需要代際的傳承。在茅臺,“師帶徒”不僅是一個文化傳統,也是企業管理制度的一部分。2016年,茅臺出臺一系列措施,在全公司範圍內形成“用好匠人、培養傳人”的長效機制。近幾年,公司平均每年結對師徒800余對。借助“師帶徒”等培養手段,依託大師工作室、茅臺學院等平臺,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工匠隊伍,為茅臺酒的穩定生産打造堅實人才基礎。
作為一家老字號企業,茅臺堅持傳統工藝與科技相結合、守正與創新相統一。近年來,公司加大科研投入,通過科學總結傳統工法、強化數據體系建設、持續改進工藝,構建形成更為完整的工藝技術體系;提煉完善傳統操作技藝的工法要訣,充分運用微生物、風味等基礎研究成果,驗證傳統工法的科學性,並不斷完善工藝技術標準和規範。與此同時,公司收集運用傳統工藝過程中的數據,繪製出傳統釀造的作業模型,進一步固化茅臺酒生産調度的科學規律。
品質是茅臺的生命線。堅守品質,做強品牌,茅臺正向“打造成為中國500強第一方陣企業和貴州省內首家世界500強企業”的目標穩步前行。
碧桂園集團——
探索技術創新 推進智慧建造
2021年12月底,在位於廣東省汕頭市的碧桂園金平項目工地上,多個建築機器人在各個作業區實現了智慧化、流水線式的高效施工。在施工現場,智慧建造産業技師在平板電腦上選中作業區域,即可指揮膩子打磨機器人開始作業。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區域,墻紙鋪貼機器人按照指令和既定的作業規劃路徑,迅速進行自動鋪貼工作。
同一時間,8款施工機器人、6款運輸及上料機器人、5款集中工作站在多機施工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實現了協同施工作業,使建築機器人系列産品最大化發揮功效。
據了解,這套系統由碧桂園集團全資子公司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研發,將原本獨立的單機設備通過集成調度,實現裝修階段的多機協同施工,探索出一條高品質、智慧化的智慧建造新路徑。
工信部等部門發佈的《“十四五”機器人産業發展規劃》指出: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是我國機器人産業自立自強、換代跨越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搶抓機遇,直面挑戰,加快解決技術積累不足、産業基礎薄弱、高端供給缺乏等問題,推動機器人産業邁向中高端。
自成立以來,博智林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打造並實踐新型建築施工組織方式,探索行業高品質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助力建築業轉型升級。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3474項,獲授權1869項。截至4月底,已有21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27個省份超350個項目;累計交付超750台,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900萬平方米。
目前,碧桂園正積極推進機器人建房的試點工程,探索更多應用試驗,希望通過科學鋪排施工工序,讓建築機器人像流水線生産一樣施工作業,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