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的“閔行模式”: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017-07-21 09:28:4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探索醫聯體的“閔行模式” 打造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AHS)、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大學科

   衛生與健康事業,涉及人民生命安全,關乎千家萬戶幸福安康。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作為醫聯體上海探索的“排頭兵”,閔行區近年來從全局和戰略上,把握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重點推進醫教研協同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複製推廣的改革路徑。醫聯體構建過程中,輸入優質資源之時,閔行人民也切實享受到高品質、低成本、便捷可達的醫療服務。醫聯體的“閔行模式”因此得到國務院的點名錶揚。

  閔行醫聯體是如何構建的?

  合理統一規劃佈局區校合作引入品牌資源

  閔行區衛生計生委主任杭文權介紹,“區校合作、合理規劃佈局,是為閔行探索出的一條捷徑。”

  區校合作的淵源,可追溯到2014年。當年,復旦大學、閔行區人民政府正式簽訂“共建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合作協議,開啟“區校合作”新篇章。雙方計劃用5年時間,探索醫改與教改的深度融合,共建醫療聯合體、醫教研結合體、健康服務綜合體。復旦大學副校長桂永浩介紹,雙方將共建公共衛生體系、閔行區中心醫院、口腔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於閔行區居民健康大樣本、大數據生物樣本庫,雙方還將建設生命健康研究中心,同時建立社區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基地,3年內完成對閔行區內573名全科醫生的規範化培訓與專業技術輪訓。

  復旦-閔行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歷經數年建設,已融入到上海市醫改的大背景中,以“三實一特”的要求深化推進。一是全面啟動復旦閔行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研究院建設工作;二是完善了新一輪社區衛生改革“1+1+1”簽約服務,依託復旦大學附屬醫院和區域醫療中心的優勢資源,實施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三是衛生人才教育和學科科研能力有了提升,不斷加大全科、公共衛生、護理人才隊伍培養的力度;四是做強閔行衛生信息化特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閔行區衛生計生委、復旦大學附屬相關醫院共同建設並完善衛生數據運用平臺、衛生綜合管理平臺,形成資源共享,造福百姓。

  除卻“聯姻”復旦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閔行區人民政府還簽署共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協議。協議明確,旨在創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醫療機構管理模式,建立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以中醫類別全科醫師的教學、規培為重點,選取2-3所閔行區所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學教育、醫療服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力爭用3至5年時間將其創建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借力區校合作,迄今,閔行區已建立8大醫聯體、2大專科聯盟。不久前,“中山醫院-閔行”、“龍華醫院-閔行”兩大醫聯體正式簽約成立。除此之外,還有“復旦兒科(閔行協作網)”“華山醫院-五院-閔行”“仁濟南院-浦江閔行”“腫瘤醫院-閔行”“岳陽醫院-閔行”“眼耳鼻喉科醫院-閔行”6大醫聯體;以及口腔、中風120兩大專科聯盟。醫聯體同時以區域醫療中心為龍頭,專科醫療機構為補充,聯合區域內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縱向整合區域醫療衛生資源。

  建設區域醫療平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如果説閔行醫聯體有什麼獨一無二的特點,那麼,‘區域醫療中心大學科建設’堪稱之一。”閔行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程佳解釋,“所謂區域醫療中心大學科建設,是落實醫教研協同型健康服務體系(academichealthsystem簡稱“AHS”)的載體。以復旦-閔行為例,雙方以建設大健康體系為制高點,充分依託AHS大健康體系,通過建立聯合體或協作體的形式,使復旦係品牌醫院的所有資源與閔行區共享,並延伸至社區,讓居民享受到家門口的好醫療。”

  復旦大學兒科醫聯體、華山-五院-閔行醫聯體,便是AHS的成功實踐。醫聯體既實現了“上接天線”輸出優質品牌,又“下接地氣”讓居民切實受益——

  華山學科品牌伸至區域中心

  “華山-五院-閔行醫聯體”去年4月22日正式成立。醫聯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雙向轉診、分級診療。華山-五院之間鋪設專用光纜、建立專網,五院專家、專科門診號源全部向社區開放,社區醫生工作站電腦可直接預約;華山專家號源則提前4周向“醫聯體”開放,五院醫生可在診室直接預約華山專家。微信平臺可直接預約掛號五院開診的華山專家。由此真正實現有序就診。

  “華山-五院-閔行醫聯體”,老閔行地區居民切實感受到實惠。五院副院長洪洋介紹,去年10月,華山醫院皮膚科唐慧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正式開診,“好用不貴的神器”華山醫院自製皮膚病製劑,同步調撥引入五院,居民配藥不必往返市中心。

  今年上半年,H5M轉診平臺正式投入使用。五院門診直接對各社區敞開,同時醫聯體簽約患者如確屬疑難病例,可通過五院醫生電腦工作站同步優先預約華山專家,由此充分體現“1+1+1”上下聯動、分級診療。目前,上半年經醫聯體平臺由社區全科醫師預約的人次有536人次,預約華山駐五院專家的有1734人次,預約率為96.7%。

  復旦兒科品牌輸出閔行社區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閔行區衛生計生委合作建立復旦大學兒科醫療聯合體(閔行協作網)。去年2月作為協作網的一員,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完成標準化兒科診室。中心選派有一定兒科基礎的全科醫師、護士參加兒科醫院培訓,提升兒科診療服務能力。雙方同時啟動兒童遺尿專病門診、兒童貧血專病轉診。截至今年6月,共接診9111人,向兒科醫院轉診7人,其中專病轉診(兒童貧血)4人。

  據悉,去年底,閔行區內13家衛生服務中心均建立標準化兒科診室。下一步,協作網還將更好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帶頭作用,促進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服務技能的提高;繼續加強兒科技能培訓,提高服務水準;同時依託兒科醫院科教研優勢,積極開展合作,參與社區科研項目,促進學科發展。

  同質化服務輻射全區百姓“用腳投票”下沉社區

  最新數據顯示:僅今年上半年,閔行區內為簽約居民實現三級醫院轉診1992人次,完成心電圖遠程會診54736人次、放射遠程會診195031人次、眼底鏡檢查18537人次、雙向查房1891人次。數字的統計,遠沒有老百姓“用腳投票”更有説服力——

  案例

  多年糖尿病終於得到了控制

  家住浦江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王春芳,今年55歲,患有糖尿病20多年,同時伴有心臟病,幾年前做了“搭橋”手術。王先生回憶;剛患上糖尿病時,服用二甲雙胍類降糖藥,隨著病程遷延,血糖控制不理想,光靠口服藥物不行了,不得不注射胰島素,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去年,王先生簽約“1+1+1”社區衛生組合醫療,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黃薇。了解到患者情況後,黃醫生將他預約到中心糖尿病分級診療工作室。內分泌科專家麻靜主任,根據病情結合併發症等情況,建議其住院接受治療。

  仁濟南院-浦江閔行醫聯體,開展雙向教學查房,為王先生在社區、三級醫院間建起一座橋梁,使糖尿病病程管理更有效、可行。通過在仁濟南院住院治療,他的血糖控制達到理想狀態,他不用再注射胰島素,通過口服用藥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如今,王先生每1-2周就會去1次工作室,定期監測血糖、配日常用藥,“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同質化醫療服務水準,這是我們浦江居民的福利!”

  背景

  仁濟南院-浦江閔行醫聯體于去年正式簽約,合作一年來,專病教學門診開展得如火如荼:腦卒中MDT工作室、心血管工作室、糖尿病分級診療工作室、眼科專家工作室4個專家工作室齊齊落地生花。社區同時開設有骨科、老年科、中醫科專家門診。截至今年6月,專家門診開診130次,門診595人次;專家工作室開診190次,門診3506人次。

  仁濟南院、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人才培養方面開展多途徑合作,通過糖尿病分級診療工作室、心血管專家工作室等專家工作室,由南院專家對中心全科醫生進行帶教;同時,還積極安排全科醫生至仁濟南院進行教學查房,一年來共計帶教200余人次;開展各類培訓7次,培訓300余人次;根據上級要求,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仁濟南院藥劑科簽訂了藥劑結對幫扶協議,並開展了相應的培訓、下社區進行合理用藥宣傳活動等,提升了中心藥劑科的專業能力。

  目前,由仁濟南院內分泌科麻靜主任、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公共衛生糖尿病管理條線人員、糖尿病專科護士共同組成,團隊成員共同參與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旨在通過糖尿病前期篩查、糖尿病專家門診、糖尿病患者雙向轉診、住院患者雙向查房,家庭醫生跟蹤隨訪,糖尿病條線信息化管理等多種手段,搭建一個全新的糖尿病管理模式,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優質、全程的血糖管理,努力提高“糖友”的生活品質。

  案例

  看中醫調理不必大老遠兜到市中心

  俞伯生,家住吳涇地區通海小區,10年前患有肺膿瘍,肺被開刀切去一半。治療中又因大量使用抗生素,腎臟給弄壞了。去年6月,他患上十二指腸癌進行手術,但因腎功能不好、無法完成化療。想要進一步治療,只能通過血透,就是要把全身的血液替換一遍,這對於常年病體纏身的他,無疑是噩耗。

  將俞先生救治好的,是家門口岳陽醫院閔行分院,也即吳涇醫院。岳陽醫院專家醫生團隊自2015年初入駐吳涇醫院,來自總院的專家醫療團隊,每週坐診、教研指導、臨床帶教等方式,提升醫院整體醫療水準。程曉東,岳陽醫院特聘教授,他長期從事中醫藥治療各種免疫紊亂性疾病、惡性腫瘤等臨床醫療工作。專家每次仔細地為俞伯生號脈,對症開具每一次的中藥配方。眼看這中藥開了一袋又一袋,俞伯生的身體狀況也跟著一天天好轉了。堅持半年的中醫調養,他的情況明顯好轉。

  而今,俞伯生逢人便激動地説:“方便交關了!以前去大醫院,人多、排隊長,加上堵車,太累了。現在醫院就在家門口,醫生也是一樣的好,真的是我們老百姓的福音啊!”

  背景

  去年,岳陽醫院、閔行區衛生計生委簽約,全面託管閔行區吳涇醫院。岳陽醫院、吳涇醫院、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通過中醫專家進社區、雙向轉診、技術支援、幫扶結對等形成緊密合作關係。通過探索,醫院各司其職,方便患者在網絡內救治,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優勢。與此同時,通過培訓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的技術水準,讓優質中醫藥服務能下沉社區、服務百姓。岳陽醫院閔行分院轉診辦還將一部分緊俏的著名專家程曉東、張騰等號源,直接投放給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滿足社區居民需求。

  目前,吳涇醫院中醫護理操作共開展19項,包括耳穴埋豆、中藥灌腸、隔物灸、臍療等。2015年至2016年,又新增13個中醫專科,分別是呼吸科、消化科、神經內科、心內科、風濕科、腎內科、乳腺外科、腫瘤免疫科、針灸科、內分泌科、肛腸科、婦科、五官科。今年新增中醫眼科、兒科專家門診。

  品牌醫院帶動科研同步

  未雨綢繆實現長足發展

  閔行區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程佳説,醫聯體的建設,實現了同質化診療水準,讓更多患者體驗便捷、到位的服務;論及醫院發展,品牌醫院、品牌專家的帶動,更令區域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現了科研同步,由此為醫院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建設“區域腫瘤大數據中心”

  “腫瘤醫院-閔行”醫聯體,優化人群癌篩查技術方案,以居民為中心,採取“危險度評估+初篩檢查”的篩查策略,開發相應的評估工具,優化篩查流程,設計居民篩查服務包,完成醫聯體篩查資源的集約化,由此滿足人群篩查的需求。醫聯體建成由“篩查登記-危險度評估-初篩檢查-診斷-治療-高危管理-患者管理的一體化信息”的管理流程,開發篩查登記和管理的移動端應用,與區域信息化平臺對接,與醫聯體平臺對接,並提出非智慧手機使用者的登記和管理解決方案。目前,醫聯體建成了癌症患者生存管理體系,由現有以全科醫生為中心的癌症患者管理向以患者為中心的依託醫聯體聯動的生存管理模式轉變。

  “腫瘤醫院-閔行”醫聯體同時完善區域化的癌症綜合體系,改進現有信息化管理系統,開發患者管理移動端應用,集診斷、治療、週期性評估、生活方式干預、門診預約為一體,提供線上患者管理的解決方案。

  開展科研課題分級診療控制糖尿病

  “仁濟南院-浦江閔行”醫聯體,通過成立科研小組,加強與南院的科研合作。目前,醫聯體在慢性病方面開展糖尿病眼病視網膜病變篩查項目,合作課題有:《分級診療模式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並發癥管理的效果評價》、《醫療聯合體雙向轉診對原發性高血壓管理的應用評價》、《利用多模態磁共振成像對社區缺血性腦卒中危險人群篩檢的前瞻性研究》。

  信息對接方面,醫聯體還完成PACS-MUSE系統的信息對接,中心的X片、心電圖均由南院進行診斷,一年來共上傳MUSE22572份,PACS42412份,此外中心的眼底鏡篩查也已完成與南院的信息對接。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還將進一步加快分級診療工作的信息化進程,利用信息系統建立患者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真正實現雙向轉診優先掛號、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優惠政策。

  據悉,未來“仁濟南院—浦江閔行”醫聯體雙方將進一步推動醫教研協同發展。通過雙方共同參與、精誠合作,促進全科診療體系深入發展,全面提升雙方醫療能力;依託仁濟南院的科研優勢,指導浦江社區科研項目申報、具體實施;浦江社區提供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資源,充分利用大數據開展醫療和公共衛生課題項目研究,共享科研成果。

  開放社區人群生物與組織樣本庫

  “華山-五院-閔行”醫聯體,統一開展科研管理和建設工作。醫聯體統一管理聯合體內醫療機構科研項目申報、藥物臨床試驗及倫理等方面工作,向聯合體成員開放擁有20余萬份標本的社區人群生物樣本庫和組織樣本庫,科研成果由聯合體內參加單位共享。

  除此之外,醫聯體內,閔行區提供社區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資源,充分利用大數據開展項目研究,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參與,為科研工作開展提供保障和支持。加強聯合體內科研工作者的交流,探索科研工作者在聯合體內人才柔性流動的機制。目前,第五人民醫院骨科、腎病科等系列學科已經加入華山醫院老年疾病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和實施工作。

  未來,“華山-五院-閔行”醫聯體將建成上海市最先進的醫療臨床檢驗中心之一,實現醫聯體內檢驗項目的互通互認,使華山、五院的優質檢驗、檢查資源逐級下沉,進一步方便閔行百姓就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