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城市歷史之窗 上歷博本月下旬迎客

2018-03-14 10:05:31|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為你打開“上海城市歷史之窗”, “上歷博”本月下旬迎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説: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外景 (新民晚報記者郭新洋攝 下同)

  去年10月1日開始試運營的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上歷博”),將於本月下旬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迎接來自各方的參觀者。據館方透露,根據專家意見和參觀團隊的反饋,上歷博在展陳內容、展陳形式、觀眾服務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改善與優化。展陳形式方面,改善了版面安裝方式,調整了櫃內外照明,突出重點文物的展示效果;對多媒體展項進行了視頻、音頻、可操作和觀眾人性化體驗方面的優化;觀眾服務方面,在展廳中增設了觀眾休息座椅等。

  上歷博位於南京西路325號,建築原為上海跑馬總會大樓,解放後相繼被用作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和上海美術館,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場所和城市地標,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及優秀歷史建築。項目總建築面積為23000平方米,展陳面積9800平方米。由東樓、西樓及庭院組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圖説:觀眾多媒體互動裝置

  上歷博是綜合反映上海地方歷史的地誌性博物館,以基本陳列為主的東樓設“序廳”“古代上海”和“近代上海”三個板塊,遵循“以城市史為脈絡,以革命史為重點”的原則,全面展現上海城市發展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和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西樓設特展廳、口述歷史廳及公共教育、觀眾服務區。

  進入東樓展廳,觀眾首先看到的是時長為6分鐘的短片《上海簡史》,短片系統講述了上海6000年的歷史。兩旁擺放的沙船模型和“匯豐銅獅”等重點文物,突顯上海以港興市的特色,反映了在中國近現代史中上海的經濟中心地位。

  東樓二樓進門是一條長廊,全長為76米,是全上海最長的博物館室內長廊。修繕後恢復了歷史原貌,用於展示歷博珍藏文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5

圖説:匯豐銅獅

  歷博的重要藏品有:上海古文化遺址出土石器、陶瓷器、玉器、金銀器,徐光啟墨蹟,珍本上海地方誌,上海碑刻拓本,陳化成督造振遠將軍銅炮,太平天國大花錢,匯豐銀行銅獅子,1893年清政府和英美租界會同樹立的界碑,1895年道白生公司製造清花機,吳昌碩墨蹟,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選票,紐約版孫中山像2元中心倒印四方連郵票,民國百子大禮轎等,基本陳列中,80%的文物為首次展出。

  正如胡江館長在上歷博試運營之初所説:“上海擁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上海既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又是近代中國的光明的搖籃。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國際化大都市,在中國近現代特別是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上歷博’正是全面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歷史最重要的窗口。”

  再過幾天,這扇窗就要打開了。

  [記者手記:在這裡,回看革命上海]

  上海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上歷博展館總體佈局中,革命歷史的展陳既相對獨立又與其他展陳脈絡相通、相輔相成,既體現了上海城市變遷和革命歷史的合一性,又彰顯了上海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近代上海展出文物計692件,其中革命文物296件。

  面對那些凝聚著重大歷史事件氣息的一件件實物,你可以感受到那些驚心動魄的鬥智鬥勇。1920年8月,由陳望道翻譯的第一部《共産黨宣言》中文全譯本,作為“社會主義小叢書第一種”在上海出版。仔細一看,從開頭到結尾,當年的翻譯與現在都不太一樣。有個典故非常著名——陳望道在翻譯《共産黨宣言》時,因過於認真專注,竟將正在食用的粽子錯蘸了墨汁往嘴裏送……

  鐫刻在墻上的新華社社論《祝上海解放》的節選,至今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上海的命運實際上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上海又是近代中國光明的搖籃,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大本營和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上海的革命力量和全國的革命力量相配合,這造就了上海的解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