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寶山區智慧灣科創園:打造北上海創新高地

2019-10-09 11:32: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李佳藝 |責編:劉徵宇

  如果時間撥回到3年前,大概沒人會相信,如今這個叫做“智慧灣”的地方,會成為寶山區的“網紅地標”。

  那時,這裡是上海第三毛紡織廠的倉庫用地。由於經營不善,大量廠房、倉庫、集裝箱堆場閒置,環境惡劣。這個佔地面積230畝的地方一面緊挨著南北高架,不時有集卡呼嘯而過;一面緊鄰蕰藻浜,那是上海為數不多可以通航百噸級貨船的河道之一。

  2016年9月,轉型改造後的智慧灣正式亮相。3年時間,“驚喜”不斷——廢棄集裝箱變身“集創箱”辦公空間,中國首個3D列印博物館亮相,世界最大規模3D列印混凝土步行橋落成,梅派青衣史依弘的劇場、音樂家宋思衡的工作室相繼落戶……

  去年底,智慧灣成為市科委與寶山區政府合力打造的滬上首座科普公園;今年又入選了79處上海市民“休閒好去處”之一。成為“網紅打卡點”,對於一個科創園區來説,究竟意味著什麼?

  “科普+”形成園區企業獨有ID

  走在智慧灣科創園中,會有種分不清園區、街區、社區的感覺。

  紅、黃、藍、綠,一個個色彩明艷的“集裝箱”內,駐紮著一個個充滿活力的文創企業。靠近蕰藻浜一側,一個並不起眼的“集裝箱”內,是“80後”音樂家宋思衡的多媒體音樂工作室。智慧灣董事長陳劍為記者描繪了一幅“後工業時代的詩與遠方”畫面:蕰藻浜的河道邊,秋天的銀杏葉金燦燦的,音樂家們在工作室的露臺上演奏,觀眾們三三兩兩站在園區內聆聽。當然,京劇迷更可以直接去園內的依弘劇場,和這位梅派大青衣近距離接觸……

  除了園區內赫赫有名的3D列印博物館、3D列印混凝土步行橋,每走幾步,間或可見一個個形態各異的3D列印休閒椅、花瓶、小飾品等,這些都是園內的3D列印企業的作品。如果對科普感興趣的人,還可以去逛逛VR-AR體驗館、智慧微製造展示館、未來空間人工智能展示中心、麻省理工微觀裝配實驗室、機器人體驗館等場館。

  體育元素也是撲面而來:園區有大型橄欖球場、屋頂足球場、游泳瑜伽館、體能訓練館,甚至園區外高架下原先一塊臟亂差的空間,也被巧妙利用,成了可供航模、車模比賽的體育公園。

  喜歡“逛吃逛吃”的人會發現:紫薇街、楓樹街、櫻花街等,對應種植著相應的植物。走幾步會看到,別具一格的麵包店、3D列印咖啡、小日子食集……

  作為上海首個科普公園,公園以智慧灣科創園為載體,集科普展會、科普産業孵化、科普講座、科普旅遊、科學健身和科普休閒娛樂於一體。科普與文化、藝術、體育、旅遊等跨界融合,在這裡成為常態。

  陳劍説,科普需要與場景相連。參觀者來到園區,會對3D列印、人工智能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因為加上了科普元素,園區企業也形成了自身獨有的ID(身份認定),容易被消費者記住和接受,成為他們的忠實客戶。

  通過科普來推動要素融合,核心是能夠促進跨界的實踐,從而形成真正有別於傳統的競爭力。

   科普與産業虛實互動供求結合

  隨著智慧灣的名氣越來越大,前往參觀遊覽的人也越來越多。有活動時,每天五六千人次是常態,最多達8000多人次。

  創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劉嵩,今年剛將企業搬遷至智慧灣。他向記者回憶:“2017年公司剛成立時,本來落戶另一個産業園區,投資千萬建設演播室系統和室內攝影棚,光是裝修就花了200多萬元。沒想到,那個園區一到晚上空調就統一關閉,因為害怕電梯損壞,還不讓使用電梯運送重型設備。延長園區服務時間要打報告,我們公司經常做電競直播,沒法説出晚上具體的下班時間,結果公司發展也陷入了困頓。”

  因為來智慧灣選景拍攝,劉嵩發現,這裡全符合企業要求。他試著和園區管理方提出:“有沒有可能按照我們的要求裝潢室內攝影棚,一個月左右就交付使用?”結果,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要求真得到了滿足。一個“集裝箱”被巧妙改造成影棚,墻壁隔音也被仔細處理好。劉嵩咬咬牙,虧本放棄了原先裝修好的地方,搬到了智慧灣。“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在這裡,有需求隨時向園區招商、物業部門甚至老總提出,有時候影棚檔期滿了,向園區其他企業借個寶地也毫無問題。現在公司已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

  賦拓物聯網總經理左彥波剛來智慧灣考察時,以為這一帶很荒蕪。可一進入園區,眼前豁然開朗。“我以前在外企工作過,特別不想回壓抑的‘格子間’上班。我們企業現在的辦公場所,是原先一個舊倉庫改造的,一樓用作展廳,二樓是開放式辦公空間。説實話,租金並不比一些市區産業園低,但這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配套齊全,還能和藝術家為鄰,性價比很高。”

  陳劍介紹,目前智慧灣已開發了三期,園區企業入駐率約85%,年産值約6億元。園區環境越來越好,人氣越來越旺,如何進一步提高經濟密度,並做大做強相關産業,正是他們著力思考解決的問題。比如,離智慧灣不遠的地方,便是上海機器人産業園。智慧灣四期,將打造上海機器人産業園智慧灣研發基地。園區裏的原創型企業,有望通過成為學校實踐基地、群眾科普基地等,形成社會資源疊加,拓展更深內涵。更為重要的還有企業服務:除了園區設立科普孵化樓,對優秀有潛力的科普企業提供拎包入住辦公空間,第一年租金減半;為企業提供註冊、稅務、項目申報諮詢等一站式服務等,園區所在的顧村鎮,正在把“社區通”拓展為“園區通”,將政府部門、園區方、企業方納入到信息化平臺上來,今後企業有問題只要在“園區通”手機端提出,便會有相關部門幫助聯繫解決。

     園區和社區相互融合依存

  創意産業的發展,經歷了“創意經濟—創意園區—創意城市—創意社會”的路徑,目前上海也正在走這樣的路。在國外,有個概念叫“創意社區”:即以創意産業為産業核心、與居民融合互動的社區;通過創意階層和居民就近居住和就業、共享休閒娛樂設施、參與相互活動來實現;而物質空間將支持這些互動的發生。

  智慧灣這樣一個24小時開放式的科創園區,又是科普公園,能否通過與周邊居民互動更多,從而形成“創意社區”?

  菩蜜思食品創始人焦麗華原本是外企高管,5年前辭職創業做無添加麵包。去年10月底,她選中智慧灣的一座廠房作為生産加工基地。“舊倉庫經過改造,滿足了我們全透明可視窗的需求,人們可以全視角看到菩蜜思真正做到無添加。園區活動豐富,交友、親子等活動,經常以烘焙作為媒介,口口相傳,我們的粉絲也越來越多。”

  陳劍表示,今後將通過打造24小時活力園區,引進豐富商業配套,解決周邊居民休閒需求,形成園區商業與周邊居民相互融合與依存。

  在周邊居民遊覽已成常態之下,前來就業的人數也與日俱增。目前,園區員工有2000多人,以青年為主,住在園區周邊的比例約佔30%。隨著園區內企業的增加,這個比例還將繼續上升。採訪中,多家企業提出了希望有更多員工宿捨得需求。上海軼德醫療總經理鄭軼倫説,園區的環境對於企業招工來説,十分具有吸引力。一些員工也入住了園區內的宿舍,需求還在不斷擴大。

  智慧灣科創園,本身作為寶山區“一號創新帶”的核心成員,對於打造北上海的創新高地也有重要意義。在上海中環與外環間,還有大量與之相似的空間等待轉型。與此同時,有能力買房及想租房的年輕人,60%都將位置鎖定在生活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外環,但不足之處正是這裡的商業和文化場所欠缺。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社會力量來配置資源,以快速形成空間和資源集聚,並讓園區承擔起部分城市功能,服務和輻射周邊居民乃至更大半徑內的人群,應是一個值得借鑒的發展路徑。(記者 周楠)

  原標題:從閒置堆場到吸引創業者就業者和遊客的“網紅地標”,在這裡探索“後工業時代的詩與遠方”

  智慧灣:打造北上海創新高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