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益訴訟公眾參與度一年間翻番

2019-12-30 08:53:3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李佳藝 |責編:石麗敏

  公益訴訟是新時代“四大檢察”職能之一,1月到11月,上海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733件,制發檢察建議或公告378件,提起訴訟19件,與去年全年相比分別增加161%、189%和27%。

  在日前召開的發佈會上,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許祥雲表示,下一步檢察機關將立足長三角高品質發展要求和上海城市管理實際,更好履行公益保護職責,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眾從不關心到熱心

  “公益訴訟和我有什麼關係?”這是前兩年,檢察官辦理案件時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業內人士期望很高,社會公眾卻對公益訴訟不關心、不了解。公益訴訟啟動之初,一度面臨嚴重缺乏案件線索的困境。但今年以來,情況得到極大改善。數據顯示,熱心公益的公眾為檢察機關提供了325件成案線索,佔比從去年的19.5%上升到44.3%。

  公眾對公益訴訟的參與度為何能得到明顯提升?一方面,檢察機關堅持“開門辦案”,除傳統的12309檢察機關舉報電話外,還開發了“隨手拍”公益訴訟舉報平臺併入駐“一網通辦”市民雲,便於公眾隨時舉報損害公益的線索。各基層檢察院也相繼建立了公益訴訟聯絡員、觀察員、特邀檢察官助理等制度,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公益訴訟。

  另一方面,公益訴訟取得了讓大家看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成效。據統計,今年檢察機關共督促治理恢復被污染水源地和土壤面積1847畝,清理48.5公里被污染河道,督促行政機關清理生活垃圾7200余噸、固體廢物近4萬噸,針對售賣過期食品、非法開展醫療美容等制發訴前檢察建議72件,142件問題商戶因此受到處罰。

  “除了提供線索,我們還希望讓公眾多參與辦案過程和‘回頭看’,既可以讓大家更了解公益訴訟,也有助於提高辦案透明度。”市檢察院第八檢察部主任屠春含説。

  進一步擴展訴訟範圍

  公眾參與度高了,對檢察機關辦案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坦言,僅僅辦好法律明確列明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藥品安全、國有財産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英烈權益保護這幾類案件,已經不能滿足公眾對公益訴訟的期待。因此,檢察機關立足上海城市特點,嘗試拓展公益訴訟的辦案範圍。

  今年6月上旬,浦東、楊浦、靜安等區檢察院開展手機APP違法收集個人信息問題專項調查。檢察官們首次採取公證取證的形式固定證據,在公證人員見證下,當場通過應用市場下載安裝相關類別APP,錄影鎖定證據。經查,十餘款APP普遍過度索取個人信息。檢察機關因此向11家運營商制發檢察建議。

  三周後,楊浦區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侯倩倩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回函。她和同事再次下載了這款APP進行“體驗式回訪”,結果讓她很滿意:“註冊時,會主動提醒我閱讀《服務協議》,協議中對個人信息存放地域、存儲期限、超期處理方式、投訴都有明確説明。”

  “今年上海兩會和全國兩會期間,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是一個熱門話題。上海多位政協委員建議,通過公益訴訟規範非法索取個人信息問題。所以,我們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部署,試水公民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檢察機關還就危險品運輸、電梯運行安全、網約車運營等城市安全運行相關問題制發了多份檢察建議,為城市治理保駕護航。

  計劃籌建快速檢測中心

  記者曾採訪過多位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檢察官,專業性強、辦理難度大,是他們普遍反映的問題。在公益訴訟案件日益增多、範圍不斷擴展的當下,這一問題愈加突出。

  “公益訴訟也需要靠技術和證據説話。我們計劃明年在市檢察院建成一個快速檢測中心,進一步充實公益訴訟技術的調查力量。”屠春含説,按照初步設想,檢測中心將依託檢察機關現有技術團隊,由至少5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具備土壤重金屬、地表水體污染、有毒有害氣體、部分食品藥品品質及添加劑、噪音污染、輻射等6類檢測功能。

  公益訴訟案子起訴到法院後,可以按要求請第三方權威機構做檢測。快速檢測中心可以和這些機構形成互補,幫助檢察官確定這個案子能不能立案。目前,江蘇等多省市檢察機關已經建立了類似的技術中心。快速檢測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後,將進一步提升辦案品質。(記者 王閒樂)

  原標題:今年1月到11月立案733件,以“開門辦案”和實實在在的成效吸納社會力量參與

  上海公益訴訟公眾參與度一年間翻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