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品質文化供給讓城市更溫潤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7-22 09:11:02

  原標題:持續推進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 高品質文化供給讓城市更溫潤

北京高品質文化供給讓城市更溫潤

 北京市民在“美後肆時”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讀書。 記者 方非攝

  北京市民文化中心成為網紅打卡地、新建劇場為觀眾帶來更多大戲好戲、文化産業園區成為社區“文化會客廳”……近年來,北京不斷推進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帶動文化供給穩步提質增效,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這也將成為下周舉辦的北京文化論壇上,一個奪目的亮點。

  北京市民文化中心裏“美好永不間斷”

  下午兩點半,東城區景山街道黃化門社區居民楊秀雲和模特隊的姐妹們來到“美後肆時”,開始一板一眼地練習模特步。現代化的排練廳、專業老師的指導,讓這群平均年齡60多歲的阿姨們又找回了青春的活力。“社區能有這麼一個優越的場地讓我們鍛鍊、提高修養,心情特別好。”楊秀雲説,每週來“美後肆時”,已經成為她退休生活裏最快樂的時光。

  “美後肆時”位於美術館後街40號,寓意“四季更新,四時更迭,美好永不間斷”。作為地鐵8號線工程騰退後新建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場館,這裡總建築面積5411平方米。美作館、美書館、美衣館……大大小小的21個文化活動空間,可以為市民提供閱讀、歌舞、戲劇、國學、藝術、文創、園藝、美食、健身等主題的公共文化服務和特色文化體驗。項目經理潘麗介紹,自2020年9月22日開放以來,“美後肆時”累計進館近36.5萬人次,開展公益類群眾文化活動2700余場,直接參與28.1萬人次,已經成為北京的網紅打卡地。

  近年來,北京市不斷推進公共文化設施身邊化、服務內容品質化、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化,市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市區兩級公共圖書館2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9個,備案博物館204個,備案營業性演出場所197個。市、區、街鄉、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達到6937個、圖書館室6135個、室外文化廣場5616個,基本建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北京為公共文化服務插上飛翔的雙翼。建成公共圖書館“一卡通”服務點424個,市民通過登錄市、區兩級數字圖書館,可閱讀691.5萬冊電子書、1500種期刊、300余種報紙和1460.3萬篇學術論文。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好戲在上演

  從“美後肆時”向南步行一公里,便來到了去年9月全新落成的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這裡總建築面積約2.3萬平方米,內設兩座專業話劇劇場,分別為700座的曹禺劇場和200余座的人藝小劇場。劇場觀眾席墻面提取北京衚同元素,打造出“灰磚”與“木材”錯落的設計風格,凸顯“京味”特徵,也構成了最適合話劇演出的建築聲場。

  走進戲劇中心,一座長60米、高12米,由3.2萬塊玻璃磚砌成的L形玻璃幕墻,帶給觀眾星光璀璨的感覺。話劇《關係》的巨幅海報前,不少觀眾駐足拍照。這段時間,這部由萬方編劇、任鳴導演,丁志誠、梁丹妮主演的話劇正在人藝小劇場上演。而在曹禺劇場,李幼斌、史蘭芽主演的《老式喜劇》正在進行合成排練,將於本週六與觀眾見面。

  “北京國際戲劇中心落成運營一年來,先後上演了《日出》《雷雨》《原野》《榆樹下的慾望》《關係》等劇目,演出場次超過100場,迎接觀眾4萬餘人次,今年北京人藝建院70週年的很多重要活動也是在這裡舉辦,觀眾對於新劇場的觀劇體驗都打出高分。”北京人藝副院長霍志靜介紹,北京國際戲劇中心投入使用後,與北京人藝已有的首都劇場、人藝實驗劇場、菊隱劇場等共同構成錯落有致的劇場矩陣。“下一步,首都劇場將進一步強化經典劇場定位,繼續為觀眾奉獻具有京味特色的經典劇目,曹禺劇場則著重戲劇創新探索實踐,主要上演人藝新創、新排劇目,以及邀請國內外高水準戲劇作品展演。菊隱劇場側重開展戲劇公益活動,人藝實驗劇場和人藝小劇場將承載更多戲劇孵化、戲劇人才培養功能。”

  北京人藝的劇場建設和好戲連臺,是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北京推出話劇《香山之夜》、舞劇《天路》《五星出東方》、京劇《李大釗》、評劇《母親》、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音樂劇《在遠方》等一批精品力作。同時,“一團一場”的劇場建設加快推進。其中,吉祥大戲院已于2021年竣工並投入使用;北京國際兒童藝術中心落戶回龍觀體育文化公園,項目力爭今年底前竣工;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維修改造、北京交響樂團落戶臺湖演藝小鎮、北京歌舞劇院原址重建、中國雜技藝術中心、京南藝術中心等項目都在穩步推進當中。今年四季度,北京還將舉辦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組織中央、市屬及部分省區市的30余臺劇目進行展演,進一步叫響“大戲看北京”品牌。

  文化産業園區成為社區“文化會客廳”

  除了“美後肆時”、北京國際戲劇中心這樣的專業文化設施,在北京,越來越多的文化産業園區也開始敞開大門,成為周邊社區居民的“文化會客廳”。

  位於朝陽區的E9區創新工場,前身為北京雙橋乳品廠老廠區,工業遺跡與科技創新在這裡交相輝映。走進頗具科技感的“7號空間站”,一個集書店、劇場、美術館于一體的複合型文化空間頓時讓人有了時空穿越之感。開闊的廠房可以舉辦小型演出、乳品廠的生産線被改造成了創意咖啡吧、巨大的“臥式奶倉”變身炫酷的閱讀區……這樣別具特色的文化空間不僅吸引著周邊居民到訪,也讓不少市民遊客特意前來打卡。

  文化與科技融合是園區的最大亮點。走進鯨世科技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演示他們為數字博物館打造的一系列高科技産品,“在這塊電子屏上,觀眾可以親身體驗文物修復的全過程,讓青少年更樂於接受傳統文化。”據介紹,E9區創新工場現有入園企業105家,文化科技類企業佔比超過88%,業態涉及元宇宙、軟體開發、5G數控及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前沿科技和新媒體內容傳播等,被評為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提名)。

  近年來,圍繞“文化+科技”出臺專項政策,北京持續推進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推動5G、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在文化的應用,不斷打造文化新産品、新體驗,科技正在為文化産業迭代裝上“加速器”。今年1—5月,全市“文化+科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268.1億元,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51.6%。

  與此同時,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龍、文創市集、演藝活動、文藝展覽、讀書會也遍佈各個園區,滿足市民美好生活的新需要。2021年,僅798藝術區就舉辦文化活動2300余場。青年藝術節、戲劇嘉年華、VR影展等活動,也將於近期在隆福寺、751、郎園等文化産業園區精彩呈現。

  (北京日報記者 李俐)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