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全息視點  企業扶貧  文旅映話  環球視野  社會責任  人物  公益  健康  專題
首頁 > 企業頻道 > 正文
將工匠精神書寫在平凡崗位上
2023-01-05 08:58:59來源:人民日報責編:田蜜

  原標題:他們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將工匠精神書寫在平凡崗位上(講述·工匠絕活(特別策劃))

將工匠精神書寫在平凡崗位上

圖①:張凱在昆明站站臺進行聽漏作業。葉傳增 楊森攝影報道

圖②:曹傑在用顯微鏡檢查材料。記者 徐靖/攝  

圖③:丁照民在製作防護裝置。高浚溢/攝  

圖④:曾璐鋒在講解水處理技術操作要點。記者 王丹/攝  

圖⑤:劉香蘭在演示織錦技術。記者 孫海天/攝

將工匠精神書寫在平凡崗位上

數據來源:人社部、全國總工會

  從飄雪的北國到如春的瓊州,從中老鐵路運營到積體電路封裝模具技術研發,廣大工匠用時間淬煉本領,用汗水澆灌理想,將工匠精神書寫在平凡崗位上,用奮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2022年,人民日報“工匠絕活”欄目累計刊發36篇報道。展望新的一年,在各個崗位奮鬥的工匠們信心滿懷,充滿期待。他們或是與時俱進不斷攀登技術高峰,或是面向未來研究設計新産品,或是立志把非遺技藝教授給更多年輕人……

  新年伊始,“工匠絕活”欄目推出特別策劃,人民日報記者分赴多地,與報道過的採訪對象再次面對面,聊聊新變化,看看新創造,感受工匠精神。

  ——編者

  

  張凱累計避免水損耗約115萬立方米——“用心聽測及時維修”

  白天黑夜,嚴寒酷暑,張凱經常拿著聽漏儀器四處巡查。張凱所在的玉溪供電段,擔負著昆明站、昆明東站等大型車站及列車的供水,700公里的供水管道,張凱每天不停地徒步聽漏。

  ——摘自《看聽測鑽 精準定位》(2022年1月12日)

  入夜,兩名身穿亮黃色工作服、手拿細長金屬棒的鐵路職工一前一後,沿著中老鐵路玉溪站的軌道緩慢前行。每走幾步,其中一個身材瘦高的身影便停下腳步,將金屬棒一端豎在地面,另一端貼在耳旁,專注傾聽來自地下的動靜……

  他們是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公司玉溪供電段的聽漏工,身材瘦高的是師傅張凱,另一位是徒弟張磊。兩個小時的巡查結束,供水管網未發現異常。

  鐵路上的供水管網多埋在地下,聽漏工的職責就是借助聽音棒等工具,從各種繁雜的聲音中捕捉細微的漏水聲。張凱和徒弟的工作時間主要在淩晨,這時鐵路上的火車少,噪聲小,更容易聽出管道漏點。

  今年是張凱從事聽漏工作的第十四個年頭。14年來,他累計避免水損耗約115萬立方米。作為單位裏經驗最豐富的聽漏工,張凱將工作以來總結的“看、聽、測、鑽”檢漏四字訣傳授給徒弟們。他經常叮囑張磊:“保護好聽力,聽漏的功夫不能丟。”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運營,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張凱投入更加緊張的工作,負責中老鐵路玉磨段昆明至研和段的供水設備排查檢修工作。在張凱和同事們的精心呵護下,中老鐵路開通一年多來,他所負責的區域從沒有發生過漏水、供水不正常等情況。

  “水管埋在地下,只有用心聽測及時維修好漏點,才能避免水資源大量浪費。”張凱説,“日常堅守會成就不平凡的人生。新的一年,我會繼續在工作實踐中將工匠精神傳遞給身邊的人。”(記者 葉傳增)

  

  曹傑主動適應積體電路行業新變化——“在技術上有所突破”

  銼削、鑽孔、攻絲、裝配,車間裏的活兒他幾乎都幹過,手上的水泡一個接一個,厚厚的繭子長了一層又一層,他從不叫苦叫累。靠著執著認真的勁頭,曹傑快速成長為業務尖子。

  ——摘自《模具設計 精細入微》(2022年2月11日)

  把一個圓片形硅片放入模具中,機器立刻開始運轉,不同零部件配合操作,完成硅片的定位和型腔覆膜的吸附……曹傑盯著每一個步驟,觀察著每一個細小的變化。

  安徽省銅陵市,文一三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裏,技術一部部長曹傑為了這個新産品,已經忙碌了接近一年時間。

  “目前,我們正在採用的是一種新的封裝技術——扇出型晶圓級封裝技術。”曹傑説,“它與傳統技術最大的不同是,以前的積體電路封裝一般採用注射工藝封裝,使用的樹脂是顆粒狀,而這個新品採用的是壓塑工藝封裝,使用的是粉末或液態樹脂。”

  新技術有什麼優勢?“利用新技術封裝的産品將更薄、更小、電性能穩定性更好。當然,新技術有很多技術難點,包括模具液態、粉末樹脂壓塑成型技術等。”曹傑説。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研和摸索,曹傑與他的團隊實現了樣機的製造和初步調試、驗證。“前不久進行了産品封樣,産品外觀已經基本合格,但是穩定性還需摸索,設備結構及工藝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以確保産品量産的穩定。”曹傑説。去年,積體電路市場有了新變化,讓他有了更大的壓力。“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開始,客戶對新産品的需求增加了,需要我們不斷開拓創新,跟上市場的脈搏。”曹傑説。

  為此,曹傑著手進行準備:“未來幾年,我們將著力開發智慧功率模組系列産品及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封裝模組系列産品的封裝模具,在技術上有所突破,在市場上贏得先機。”(記者 徐靖)

  

  丁照民不斷研發焊接新技術——“要精細到一分一毫”

  鉚焊班班長丁照民笑著點頭,拿起一片薄到用手可以輕易撕開的鋁片,手持氣焊,眨眼間,厚度不超0.3毫米鋁片上的小孔被氣焊焊補……焊接中的常見單位是“道”,一毫米等於一百道,丁照民的工作便在這“幾道”之間。

  ——摘自《精研技藝 氣焊薄鋁》(2022年1月18日)

  記者來到吉林省遼源市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業分公司時,鉚焊班班長丁照民正在將兩根管子放平,架到同一高度;管子每根二十幾釐米長,“金色這根是紫銅的,管壁厚度約6毫米,銀色的是不銹鋼管,今天要把它倆焊接起來。這活兒有挑戰性。”

  異種金屬焊接難在哪?選焊絲、拿焊槍、穿護具,丁照民邊準備邊介紹:“紫銅散熱快,這根管又比較厚,焊接溫度很容易上不來。不銹鋼卻正好相反,傳熱慢,加熱久了會氧化,一樣無法焊接。”

  琢磨片刻,丁照民採用雙槍施焊,囑咐助手先用一把焊槍預熱銅管,兩分鐘後,再緩緩插入不銹鋼管。金屬摩擦,發出錚錚聲,剛剛可見一絲縫隙,估計只有幾“道”寬,丁照民便要在此作業。只見他左手拿著黃銅焊絲,大拇指發力,把焊絲緩緩推進縫隙,右手點燃焊槍,頓時噴出天藍色的火苗,略微偏向銅管一側。雙手配合,勻速繞管道一週,幾十秒後,焊絲溶液填滿縫隙。他介紹:“現在,介面處可以承受超5兆帕的壓強,相當於每平方米可盛放500噸重物。”

  焊接技藝,丁照民練了幾十年。填充材料要滲透進接縫10毫米左右。丁照民説,焊接時,肉眼無法觀測填充深度,只能靠送入焊絲的長度判斷,“差零點幾毫米,都可能要返工。做工匠,要精細到一分一毫。”

  環顧丁照民的工作室,墻上挂著不少獎狀,桌子上擺滿各種工具,他熟稔地介紹起來:手工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焊鋁專用焊……“現在,技術和材料更新換代很快,做工匠得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新的一年,我們還要研發更多新技術,繼續提高焊接水準。”丁照民説。(記者 劉以晴)

 

  曾璐鋒在水處理規範和細節上著力——“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曾璐鋒彎著腰,神情專注地觀察著“礬花”的形態。“這個杯子裏‘礬花’太小,説明藥劑添加量不夠……”逐一找出問題、反覆調整測試,直到所有燒杯裏的“礬花”順利沉澱到杯底,上層的水變得澄清。

  ——摘自《學好一技之長 奮鬥點亮青春》(2022年7月15日)

  “工作臺要注意隨時保持乾淨不亂、收尾階段裁剪扎帶要注意方向力度,確保切面平滑……”冬日的贛南大地,天高雲闊。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的水處理工程實訓室,前不久帶隊參加完江西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的曾璐鋒馬不停蹄,正悉心指導學員操作的每一步驟。

  為了參加此次職業技能大賽,曾璐鋒的團隊從夏天備戰到冬天,從100人篩選至7人。在最後兩周的模擬實訓時,曾璐鋒全程“盯”住,一邊觀察學員的具體操作,一邊在記錄表上勾勾畫畫,3小時全程下來,表上密密麻麻。從技術規範到細節處理,曾璐鋒都拿出最高標準,嚴格要求學生,精心選拔人才。

  “設備只要‘生病’,曾老師一眼就能看出‘病因’,並能快速‘根治’。”學生陳榮相説。這名00後最終獲取了職業技能大賽水處理技術組的冠軍,成為未來備戰世界技能大賽的種子選手。

  去年,作為職業技能大賽水處理項目組的專家組組長和裁判長,曾璐鋒在設計題目時增添了部分安全防護理論。“水處理技術比較新,安全意識在實際操作中會越來越重要。”曾璐鋒説。

  前段時間,曾璐鋒前往北京參加人社部組織的大國工匠培訓交流班,感觸很深;作為一名職業教育人,曾璐鋒對大國工匠的身份有了更深的理解:“工匠精神就在於,沒有完美,卻始終不放棄對完美的追求。”

  展望新一年,曾璐鋒希望著力籌辦自己的“水處理技術工作室”,借力平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記者 王丹)

  

  劉香蘭推動古老黎錦融入現代生活——“文化得一代代傳承”

  席地而坐,腰帶纏于腰間;伸直雙腿,緊踩經線木棍……固定好織機兩端經軸後,劉香蘭用分經棍將經紗分成上下兩層,雙手引緯,同時右手持織錦木刀,拉拽間將緯線打緊,一寸一寸織出密實的布匹。

  ——摘自《經緯之間,織出華美黎錦》(2022年4月22日)

  走進海南省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一排排黎錦工藝品琳瑯滿目;幾幅織好的黎錦下面,一列踞腰織機橫放,劉香蘭正左手投緯引線、右手持木刀打緊,不時放慢動作,向幾個學生仔細介紹手法要點……

  去年底,她在博鰲參加了海南非遺文化展演,隨後又受邀去昌江參與了黎錦産業發展座談會。一趟遠門十來天,剛回到五指山,才歇口氣,就踏進了傳習所的大門。

  “現在,黎錦越來越受歡迎了,我們也忙嘞!”劉香蘭是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平日裏常來傳習所教課,“都是免費的,只要大家願意學,我一定教。”

  黎錦紡織燦若雲霞,怎樣為更多的人所知,劉香蘭想盡了辦法:早先黎錦傳女不傳男,但劉香蘭第一個帶頭教兒子、孫子投梭打緯。前不久,7歲的小孫子王程業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一幅黎錦作品,令鄰里鄉親讚嘆不已。

  去年6月份,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劉香蘭牽頭成立了五指山市傳統工藝工作站。“這是黎錦走向商品化、産業化的好機會。”劉香蘭介紹,工作站主要著手黎錦文創産品的開發和生産,“今年,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把工作站逐步建成一個集産、學、研、培于一體的基地。現在一幅黎錦,我們裁成大大小小很多塊,貼在包上、裹在耳環上……這些文創産品時尚又美觀,很受年輕人歡迎。”

  在劉香蘭看來,推動古老黎錦融入現代生活,就得不斷培養新人,“以前主要精力在於織出作品,現在則更關心教出多少學生、推廣給多少年輕人。”她説,“文化得一代代傳承,我會一直教到自己織不動的那天。”(記者 孫海天)

標簽:
國際線上版權與資訊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線上”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線上”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線上”的所有資訊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線上”自有版權資訊(包括但不限于“國際線上專稿”、“國際線上消息”、“國際線上XX消息”“國際線上報道”“國際線上XX報道”等資訊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線上”。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每人平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線上”網站的自有版權資訊産品。否則,國廣國際線上網路(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線上)”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豐富網路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