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治 深入社區肌理

2017-07-10 08:45:0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大城“小”治,深入社區肌理

  五年來,楊浦區社區類社會組織數量由150家增至300家,微型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髮揮積極作用

  楊浦區有702家社會組織,其中約300家活躍在社區———五年前,這樣的社區類社會組織數量僅有現在的一半。以2014年上海市委“一號課題”為代表的社區治理創新風潮,使得“社區治理”變成滬上社會組織領域熱門的“主攻方向”。

  楊浦區近年新生的社會組織多是微型機構,5000元註冊資金、幾名工作人員、一間小辦公室常常是它們的基礎配置。但在60.61平方公里的轉型城區,這些機構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參與舊改徵收,推動城區轉型

  從工業城區向現代城區轉型,是楊浦區多年發展的主基調。舊區改造作為城區轉型的標誌性動作,在歷年的政府工作計劃中都佔據著相當分量。上海首家專業從事房屋徵收法律服務的社會組織就誕生在楊浦區。

  2012年歲末,上海四維樂馬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志願者註冊成立上海公義房屋徵收法律服務中心,這家獨立機構全程參與了楊浦區20多項重大工程和舊改基地的法律服務,為徵收部門、徵收事務所和被徵收居民1.4萬人次提供公益性法律諮詢,調解各類矛盾650多起,在紛繁複雜的舊改事務中維繫各方依法辦事的底線。

  中心理事長厲明説:“舊改矛盾不同於一般案件,不宜採取訴訟渠道解決,否則容易激化矛盾。化解舊改矛盾的主要方式是調解,但調解常常遙遙無期,一樁事情磨了幾個星期嘴皮子,似乎看到了曙光,最後還是不成功,又得換人從頭來過,這樣的情況太多了。”

  去年,楊浦區長白街道228街坊以史無前例的“居民意願徵詢同意率100%、居民協商簽約率100%、居民搬遷交房率100%”完成整體搬遷,律師團隊為此進駐基地四個月,每天至少確保兩位律師在場辦公,常常忙到不得不在基地附近的小旅館寄宿過夜。

  播種“都市花園”,嘗試社區營造

  楊浦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會治理是“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協調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的過程,社會轉型時期需要平衡利益、協調關係的領域非常廣闊,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成長提供了好時機。

  社會組織介入社會治理的前提是政府願意讓渡一部分空間,把社會有能力承擔的事務放給社會。2012年,楊浦區推出全市首個區級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網站,為政府購買服務確立了“政府立項、公開發佈、競標評審、合同管理、評估兌現”的機制。區和街鎮政府梳理社會治理事務,讓渡出部分公共職能。五年來,楊浦區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近千個,累計投入購買資金近1.5億元。社會組織的服務內容從養老、助殘、婦女兒童保護等傳統領域拓展到矛盾調處、節能環保、社區營造等新興領域。

  上海本土的社區營造經驗,很多從社會組織的新興服務領域萌芽。這兩年,從事自然教育及社區營造的民辦非企業上海四葉草堂青少年自然體驗服務中心在楊浦區帶起一波“都市花園”潮流。這家機構對城區內諸多小型空間作了全新的開發,他們引入可食地景、香草植物,改造平涼睦鄰中心100平方米屋頂;在創智天地的開放街區中打理社區花園,提供都市農耕體驗服務;把鞍山四村小區的中心綠地命名為“我們的百草園”,帶領社區居民挖土、刷欄杆、堆肥、種花、澆水、養護,共同維護綠地。這些花園正在改變人們對於公共空間的認知。

  發掘社會需求,建立社會關係

  2014年上海市委“一號課題”推動社會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重點扶持社區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文化體育類、矛盾調處類四類社區社會組織。“一號課題”成果文件公佈後,楊浦區率先在全市推出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降低註冊資金至5000元”的優惠政策,後又推出直接登記、孵化服務、人才建設、科技類社會組織專項扶持等措施,形成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體系。

  成立於2015年5月的上海樂宜社工服務中心是這套政策體系的受益者。這家機構共有6名工作人員,提供專業社工服務與志願者管理服務,成立當年參加了楊浦區民政局舉辦的公益創投活動,獲得一個以關愛喪偶老人為主題的創投項目———政府公共服務通常關注的困難群體,喪偶老人相對“小眾”;但在社會組織眼中,一些遭遇心理危機和社會關係危機的喪偶老人迫切需要關愛。這個項目深得社區居民歡迎,在今年1月被評為“楊浦區最具創意項目”。兩年多來,樂宜迅速成長,在楊浦區多個街道運作了6個項目,服務對象擴展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白領等等。

  微型社會組織深入社區肌理,發掘社會需求,並提供解決方案,是上海城市大城“小”治的精細化手段。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徐中振表示:“社會治理,最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微觀組織。”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劉建軍説:“社區治理的關鍵是建立人群的社會關係。為什麼老人參與社區活動比較多?因為他們的社會關係最為稀薄,需要重建和恢復。社會組織服務社區人群的意義就在於塑造社會關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