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屋頂辦科普 讓科學變得好玩 讓城市愛上科學

2018-08-31 14:21:48|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周,上海科技館宣佈完整回收“曼桂一號”隕石坑,一時成為滬上科學愛好者的熱門話題。同樣在上周結束的上海國際科普産品博覽會上,上海科技館的展臺前人頭攢動,林清博士、“水兄”等科普達人們的精彩講座讓小朋友們聽得津津有味。這兩天中小學生們抓緊時間趕暑假作業,而他們的日記、作文、小報裏,到科技館、自然博物館感受科學、探秘自然是最“流行”的主題。

掀開屋頂辦科普 讓科學變得好玩 讓城市愛上科學

圖説:上海科技館。館方供圖

  按照上海科技館和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的最新統計,截至8月26日,暑假期間上海科技館共接待青少年觀眾56.83萬人次,佔觀眾參觀量的50.4%,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課堂”。

  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未來科技人才的涌現和成長,與濃郁的科學氛圍和高水準的科學普及緊密相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近年來,上海科技館對標頂級,創造一流,堅持敞開屋頂辦科普,把科普辦進校園,辦進社區和商場,開拓創新,打磨精品,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公眾科學素養,為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營造濃厚的科學氛圍。

掀開屋頂辦科普 讓科學變得好玩 讓城市愛上科學

圖説: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孫樂琦 攝

  “第二課堂” 廣受追捧

  8月12日上午9時不到,上海科技館提前開放,迎來新一天的第一批參觀者。開館不到2小時,館外電子顯示屏上顯示館內人數已經接近暫態最大承載量13500人,觸發限流,那天客流持續在13000人達5小時之久,為今年最高單日客流。

  當日,位於靜安區的自博館同樣客流洶湧。暑假期間上海科普場館客流量激增,親子家庭和學生團體遍佈兩個博物館的各個展區。

  記者注意到,自博館為不同年齡段的參觀者提供了不同的參觀路線。小學生以了解、探索為主,中學生則增加了思維分析的內容,在生存智慧展廳進一步思考環境與生物及其適應性的密切聯繫。

  駱小一女士已經是第3次帶女兒來上海自然博物館參觀。小朋友今年才3歲,還沒上幼兒園,對自然博物館的動物模型、昆蟲標本充滿好奇。在自然博物館,最熱鬧的當屬“生命長河”展區。眾多地球歷史上的生物“明星”出現在展廳各個角落,或靈動地晃晃腦袋,或輕輕擺動尾巴。“她特別喜歡看會動的恐龍模型,雖然竊蛋龍有點嚇人。”駱小一笑著説,“還喜歡摸小魚,但是沒有摸到……”駱小一認為,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應該來自然博物館多看看,等到再大一點可以一起去科技館參觀,增長科學知識。

  在自然博物館B2樓的探索中心,眾多小朋友排成小隊,套上鞋套,準備進不同的小房間“探索奧秘”。王女士和眾多等待孩子的父母就坐在探索中心門口等待。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天除了10歲的女兒外,她還帶了幾個女兒的同學一起來。王女士表示,節假日有了更多空余時間,能夠帶孩子去不同的科普場館走走看看。

  張先生和兒子是上海科技館火箭的“忠實粉絲”,每次來科技館一定會去看看火箭模型。上海科技館“宇航天地”展區中有許多火箭模型,模型背後的墻上是廣袤的宇宙,繁星閃爍,充滿了神秘感。張先生説,第一次帶兒子來科技館的時候,他告訴兒子:“爸爸以前非常想成為宇航員。”自那以後,兒子也對宇宙愈發感興趣。每每來科技館參觀,兒子總要來航天展區看火箭,仔仔細細看不同火箭的説明,還會回去和同學講很多在科技館看到的內容。

  在上海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內,還隨處可見中小學生研習旅遊團,學生們手裏拿著本子和筆,把參觀中有意思的和不懂的內容都記錄下來,再由帶隊老師集中指導。其中一位“瀚星研學”的負責人介紹道,這類中小學生的小團體研學近幾年比較受歡迎。和普通的兒童夏令營不同,研學以科普為主,並提供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學習的意義遠大於旅行。

掀開屋頂辦科普 讓科學變得好玩 讓城市愛上科學

圖説:上海天文館(效果圖)。館方供圖

  “三駕馬車” 比肩一流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中的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是上海科普場館矩陣中遙遙領先的三駕馬車。在上海科技館的帶動下,上海科普場館的建設水準、展覽水準、教育水準已經走在全國最前列。

  上海科技館建成開放已經17年,仍然長盛不衰。很多經典項目,如地殼探秘、生物萬象、機器人世界等是很多青少年百看不厭的最愛。神舟系列、恐龍展、春節生肖特展等臨展享譽申城。上海科技館最新開發的“如何復活一隻恐龍”展,不僅在本館展出,還走進社區,走進大商場,甚至走向了全國。這一展覽不僅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還榮獲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科普工作十大進展獎。

  2017年,上海科技館以全年642萬人次的觀眾量在“全球最受歡迎的20家博物館”榜單中升至第六位,國內僅次於國家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新館如今已是上海一大熱門景點。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和“震旦博物院”。自博館擁有藏品29萬餘件,以“自然·人·和諧”為展示主題,融收藏與研究、展示與教育、文化與休閒、科學與藝術于一體。坐落于靜安雕塑公園內的自博館新館造型優美,本身就是一道景觀。館內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標本模型,300平方米活體養殖區可供零距離觸摸自然,1200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是觀察發現、動手實驗的樂園。

  今年6月,全球建築面積最大的天文館——上海天文館鋼結構封頂,可望三年後成為上海科學普及的“新旗艦”。

  上海天文館位於浦東新區南匯新城臨港大道與環湖北三路口,總建築面積38000余平方米,包括一幢主體建築,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餐廳等附屬建築。天文館建築外形由三球運動的天文概念抽象而成,寓意地球、月亮和太陽三者間的軌道關係。走入其中,“圓洞天窗”“倒置穹頂”“球幕光環”等獨特的設計,讓人猶如置身無窮運動與變化的宇宙空間。

  根據建築特點,主展區被安排在螺旋形主建築的主體中,而在其他區域分散式地安排了“中華問天”“行星樂園”“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

  “我們不是在寫一本教科書,而是在創造一段體驗。”上海科技館副館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總指揮忻歌介紹,天文學相關的內容比較抽象、深奧,因此需要用更多技術手段,包括圖文、互動展品,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希望通過展示展覽的無窮創意和獨到理念,講好令人神往的天文故事。上海天文館在設計之初就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可望建成與美國阿德勒天文館、德國漢堡天文館比肩的世界著名天文館。

掀開屋頂辦科普 讓科學變得好玩 讓城市愛上科學

圖説:自博館青少年科學詮釋者培訓者。陸怡菁 攝

  科學講堂 一票難求

  上海科技館注重開發和培育科普活動品牌。通過一批批富有創意,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科普活動,激發大眾的科學興趣,培養忠實的科學粉絲。

  自然博物館主辦的綠螺講堂是面向普通觀眾的科普公益性講座。講堂邀請國內外各領域專家,結合社會熱點,以“主題演講+觀眾互動”的形式,讓觀眾親近科學,愛上科學。自2015年6月首講以來,綠螺講堂已舉辦100余場活動,內容涵蓋生物多樣性、生物基因工程、土壤學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地質古生物、食品與健康等多個領域。線下參與近1.1萬人次,線上直播觀看量共300余萬次。綠螺講堂有常規科普演講和新問題沙龍兩種模式。其中“新問題沙龍”系列學術活動聚焦科學新看法、新觀點、新發現,自開辦以來共邀請生物克隆、昆蟲生態和古生物學等領域的20余名嘉賓發佈研究成果,已舉辦“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上海動物園甲蟲新物種”等10期活動,培養了一批鐵桿聽眾。

  由上海市科委指導,上海科技館主辦的上海科普大講壇是上海一個品牌科普項目。自2009年2月開辦以來,上海科普大講壇已累計舉辦106期講座,邀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Frank Wilczek和歐陽自遠、褚君浩、汪品先、金力等在內的36名院士,209名中外科學家進行精彩演講,約3萬名聽眾到現場聆聽,活動由騰訊、網易、東方網等多家媒體直播,覆蓋人次超過1000萬。

  今年截至8月底,上海科普大講壇共舉辦19場,推出南海探測、腦科學、航天天文、樂器聲學等主題,邀請到蒲慕明院士、武向平院士、楊雄裏院士、郭愛克院士等39位專家為公眾作分享。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嫻介紹,項目組還計劃整合過往的講壇資料進行二次傳播,出版上海科普大講壇文集、上海科普大講壇衍生兒童繪本,上海科普大講壇線上課程也將正式上線。

  上海科技館還借鑒國外成功經驗,與跨國企業聯手舉辦科普活動。繼與巴斯夫等緊密合作十餘年之後,2017年4月,上海科技館與蘋果公司合作,成為Apple中英文版Swift Playgrounds應用課程落地的全球首家博物館。6月起又與美國安捷倫公司合作推出“安捷倫科學實驗室”,引進了“奇妙的日晷”“墨蹟分離”等21門課程,已累計實施54場915人次參與。這些特色課程也深受科學愛好者的喜愛。

  原創科普電影也是上海科技館的“名牌産品”,近幾年發展迅速。上海科技館從2009年起先後創作了《重返二疊紀》《劍齒王朝》《熊貓滾滾》等多部四維科普特種電影和十余部“中國珍稀物種”科普紀錄片。其中,紀錄片《中國大鯢》榮獲201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紀錄片《藏狐》榮獲2015(第十三屆)四川電視節“金熊貓”獎國際紀錄片自然及環境類最佳短紀錄片,4D影片《羽龍傳奇》榮獲2017年中國科教影視科蕾杯特等獎,紀錄片《黑頸鶴》榮獲2018年第13屆日本野生生物電影節“亞洲大洋洲最佳影片獎”。

掀開屋頂辦科普 讓科學變得好玩 讓城市愛上科學

圖説:“復活一隻恐龍”展首次進商場。孫樂琦 攝

  “移動展館” 全時在線

  互聯網科普如今已成國際潮流。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普網站對全球公眾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上海科技館是國內互聯網科普的先行者,一個365天永不落幕的網上博物館已初具規模。

  上海自然博物館有一套以導覽和教育為主要功能的網上博物館應用系統。400個視覺媒體,1500組科學繪畫和非洲、自然史詩多媒體秀,組成集科技、人文于一體的藝術盛宴。

  上海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的官方微信都非常活躍,粉絲數均達50萬的量級,在熱愛自然和科學的市民中很受歡迎,這其中包括大量兒童家長。兩館官微每天精心製作有趣的科普推文,閱讀量非常可觀,曾被評為上海科普微信公眾號機構類十強、上海市第七屆“優秀網站”,成為一個全時、高效、接地氣的科普新空間。

  借鑒國際通行做法,自然博物館的線上課程開發已經頗具規模,並走在國內同行前列。上海科技館展教服務處處長、自博管委會副主任顧潔燕介紹説,今年首批基於線下上百個課程精心打磨的7個方向20個主題的課程即將上線,總時長約300小時,將成為青少年發現、探索、認知自然的全新體驗空間。鸚鵡螺系列漫畫書、教育資源包也陸續推出,提供了學校、家庭把博物館帶回家的更好選擇。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科技館外文網站全新亮相。網站涵蓋了英語、日語、法語和韓語四種語言版本,提供開放時間、票務、展覽、品牌教育活動等實用信息。

  暑假期間,上海科技館憑藉著一系列貼心的網絡“微服務”從容應對大客流。以館內科普電影為例。上海科技館目前有巨幕、球幕、四維和太空四大影院,以往僅支持現場購票,長龍般的長隊讓人望而卻步。去年9月底,館方先在巨幕、球幕影院試點了網上售票服務,今年4月又推廣至其他兩個影院。

  影響學生 服務未來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上海當前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創新人才是基礎。這需要我們創造環境吸引優秀人才,也需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培養有創新理念和創新能力的各類人才。而科學普及對科創人才的養成十分重要。科普可以引發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可以轉化為對科學的興趣,如果青少年能繼續在實踐中發展興趣,並在科普活動中鍛鍊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無疑會對他們未來的成長産生積極的影響。俞校長還非常看重科學普及對青少年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意義。對科學的崇敬,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責任感,都應當是青少年非常可貴的人文精神。

  讓公眾或者説中小學生真正愛上自然愛上科學,顯然不是欣賞幾件精美的標本這麼簡單。高水準的講解和生動有趣的動手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刻。顧潔燕説,自然博物館培養科技輔導員或者説科學老師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訓課程,包括科學詮釋、教研日、品讀會、“共同學習”等多個項目,涉及語言表達、教學技巧、科普創作、同理心等一系列內容。

  上海科技館有很多深受公眾喜愛的明星科學導師。比如科學詮釋者項目負責人朱瑩。在參加培訓課的學生眼中,朱瑩不像老師,更像是他們的朋友,用心陪伴,不厭其煩,為了討論怎樣表達更有趣,可以陪他們聊到很晚。很多中學生因為她愛上了科學詮釋,愛上了科學。

  上海天文館建設指揮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在科學迷中有一個雅號“水兄”。幾乎每年暑假,施韡都會參加上海中小學生天文夏令營活動。在內蒙古大草原,在貴州FAST“天眼”現場,在新疆天山深處,為愛好天文的中小學生講解天文和星空。他的廣博知識和對科學的熱情,吸引很多中小學生成為“水粉”,成為天文愛好者。

  回首過往,受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的啟蒙而走上科學道路的科研工作者、科普志願者不勝枚舉。黃天奇就是其中之一。黃天奇小學時第一次來到科技館,叢林密布的生物萬象展館一下吸引了他。後來他經常在雙休日和寒暑假,到科技館標本製作部學習標本製作,到自然博物館實習,成為科技館和自博館員工共同的“小朋友”。黃天奇如今在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生物學碩士研究生,他回滬時仍然經常參與科技館的各種科普活動。他説,小時候在科技館的經歷,對他走上科學道路影響深遠。

  為了盡可能影響更多人,上海科技館非常重視館校合作,把學生和老師請進科技館,把科普課堂搬到學校裏。

  2016年3月15日,上海市實驗學校2000余名師生在自博館舉辦了“上海市實驗學校第七屆科技節”活動。“自然探索移動課堂”火力全開;“小小博物家”所有課件包被充分利用;“木頭人”文明觀展活動讓文明參觀從現在做起;科普電影讓學生們喜笑顏開。此後兩年,上海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的課程活動連續走進實驗學校的校園。此一堪稱典範的館校合作項目,大受好評,讓學生老師唸唸不忘。

  記者手記:

  今年暑假我帶兒子去新疆參加了一次天文之旅。兩年前在內蒙古大草原,我也曾帶他看銀河、火星、木星。雖然他似乎對草原上的螞蚱更感興趣,但哪怕只是研究螞蚱,我想也會在他幼小的心靈種下自然和科學的種子。

  很多人一生的興趣愛好甚至職業選擇,都與童年的經歷相關。在今年的世界盃上,日本球迷在看臺上展示《足球小將》主人公太空翼形象的畫面感染了很多人。《足球小將》這部動漫影響了幾代人,據説2002年韓日世界盃時,在日本國家隊大名單的23名球員中,有16人表示是因為看了《足球小將》才開始踢球的。

  很多的科學家,走上科研的道路也和童年的科學興趣相關。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童年時因為體弱多病不能出門,母親為他買了一套化學實驗工具。他玩得不亦樂乎,甚至還和兩個哥哥一起製作了一枚“手榴彈”,差點闖禍。但童年那些有趣的化學實驗引導他走進化學的王國,並摘得桂冠。

  科學普及的重大意義怎麼説也不過分,特別是對科創之城上海而言,濃濃的科學氛圍應該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標簽。

  我要向上海的科普工作者們致敬,他們努力把科學打扮成美麗可愛的模樣,吸引孩子們的目光,點燃他們心中的科學夢想。

  我自然也很敬佩那些願意為小朋友們付出寶貴時間的大科學家們,如楊雄裏、葉叔華、汪品先院士,但他們畢竟年紀大了,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科學家接過他們手中的科普旗幟。

  習總書記説,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

  這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每一個成年人的責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