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280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通過標準化驗收

2018-10-26 11:26:3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2018年,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聯手市文明辦、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新聞出版局、市體育局、市農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及各區政府,全力推進市政府實事項目“提升4500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立足率先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助推打響“上海文化”品牌,通過多級聯動、多方聯合、下沉資源,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著力夯實本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四級網絡,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本系列專題將分期呈現16個區提升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取得的新進展、新變化,以期更深度、更全面、更生動地展現上海最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之現狀,並以此展現上海涵養文化生態、豐富城市文化生活的積極作為。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和魅力所在,決定著一個地區發展的品位和品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崇明經過一千四百年的積澱,已從昔日的“東海瀛洲”成長為今朝的“生態綠洲”,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文化、海島文化和鄉村文化。

  今年以來,崇明區積極響應2018年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提升4500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的要求,聚焦設施更完善、功能有提升、鼓勵創特色品牌,打造文化+黨建、文化+教育、文化+民政、文化+醫療衛生的群眾“家門口”公共文化服務中心,這些公共文化功能分佈在全區280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並延伸到40多個村史館、80多個農業合作社、650個睦鄰點,1300多個健身廣場,努力提升著居村公共文化服務能級,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一些富有本土特色的居村公共文化項目得到展現,如南江村的灶花文化、北雙村的江南絲竹文化、綠湖村的芋艿文化、衛星村的土布文化、鴻田村的山歌文化等。

  目前,崇明區280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已全部通過了提升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 (中心)服務功能的區級驗收,且在市文廣局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的市民知曉度和滿意度電話測評中,兩項成績在全市各區中名列前茅。

  280個居村服務點位、1000課時的文化輔導培訓、300余場文化活動配送、600多場群眾文藝團隊以身邊人和事創編的文藝演出……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正被逐步打通,每個人都可在家門口的“文化站點”享用“文化大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文化暖心 努力打造“一居村一特色”項目

  近年來,農村留守、離異、單親、重組等家庭增多,在港西鎮北雙村就有30多名留守兒童,他們大多缺乏親情關愛,部分孩子出現了性格較孤僻、學習不專注等問題。“小英工作站”是北雙村幫助這些兒童打開心靈、拓展視野、健康成長的一個文化品牌,同時也為該村的綜合文化活動室增添了一份特殊的使命。

  在“小英工作站”裏,各式各樣的特色活動,正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溫暖孩子的心。例如,開展增進親情的活動:“愛要大聲喊出來”親子沙龍、孩子和愛心媽媽包餃子等,讓孩子們感受長輩的愛,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達到互相理解和包容;鍛鍊孩子動手和交流能力的活動:“手繪創意草帽”“繪我美麗家園”、水果拼盤製作等,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及團隊精神,豐富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育孩子自信心和社會活動能力的活動:“兒童鄉村音樂會”,讓孩子為老人表演節目,為獨居老人送去自己製作的餅乾和禮物等。在這裡,心理諮詢師、大學生村官、北雙村籍大學生、甚至是來自社會不同地方的愛心人士,都成為了工作站志願者團隊的一份子。

  目前,以“小英工作站”留守兒童關愛文化品牌為特色,設置心靈驛站、文娛專區等活動區域,北雙村還充分挖掘和整合村域的陽剛音樂館與村科普室、閱覽室、老年活動室、圖書室、黨員活動室以及遠程教育等資源全部納入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場所軟硬體皆得到了顯著提升。

  小英工作站辦出了成效和名氣,因此也帶動了整個村的文化氛圍。北雙村鄉賢楊剛將自傢俬宅無償提供給村民開展文化活動,免費提供各類資源,讓村民特別是老人們在文化樓涼亭品茗閒聊、在八仙桌上弈棋、在學習角讀書看報,村裏也經常組織孩子們去楊氏文化樓的小型民俗館看看崇明的傳統農具,體驗父輩農作時的辛勞,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傳遞給他們。

  中興鎮中興村村委會的二樓,原本只是村委會的辦公室,去年村委對這裡進行了二次改造,變身成了面向村民開放的文化綜合文化活動室。在活動室裏,活躍著十支學習團隊,他們每月都會聚在這裡閱書籍、聽講座、講時事,其中由五十多位退休老人和老農民組成的“軒香讀書社”是全村最活躍的“明星社團”之一,在活動室的書架上,每季度一期的《三葉草》正是由讀書社成員自己撰寫出版的文學刊物。

  “2013年我們的讀書社剛剛成立,那時讀書社要聚在一起辦活動會去鎮上的文化中心,但文化中心提供的場所在四樓,當時還沒有電梯,老人爬樓非常吃力。再後來,我們還去過成人學校,一直到去年9月村裏的文化活動室改造後正式對外開放,我們毫不猶豫把聚集點搬來了離家門口最近的這裡。”讀書社創始人何妙祥説道,“這裡感覺就是為我們這些愛讀書的老人們‘量身打造’的一個家!”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小英工作站”、“軒香讀書社”是崇明各鄉鎮注重公益屬性和區域特色,努力發展文化工作“一居村一特色”的縮影。還有例如,新海鎮長征居委在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配置中加入了“寸草心工作站”,同樣關注留守兒童群體,通過文化志願服務,為孩子撐起一片愛的晴空;中興鎮中興村有一個名為“修齊”的老年教育學習點,村中老人以“修身齊家”為目的聚集在一起讀書學習;橫沙鄉民永村引進了陶藝館,進行社會化運作,定期組織村民開展陶藝活動……

  成立聯席會議 逐個實地對標驗收

  “……至此,崇明區所有280個申報點位已全部通過區級驗收,全部合格。”9月20日,崇明區文廣局向市裏發去了關於 “提升4500個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第二批驗收的情況説明。

  今年年初,針對這項市政府實事工程,崇明區專門成立了由區文廣局、文明辦、發改委等十二個單位和職能部門組成的區級項目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在區文廣局設立聯席會議辦公室。5月下旬,由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抽調四十名考評員,組成十個區級考核驗收小組,分批次對全區十八個鄉鎮的第一批170個居村點位開展實地驗收。在各點位所在居村對照創建標準開展自評的基礎上,先由各鄉鎮自行組織開展預驗收,形成鄉鎮預驗收評分表和預驗收結果報告,報區聯席會議辦公室。在鄉鎮預驗收的基礎上,區級驗收小組對各鄉鎮上報的點位逐個實地對標檢查,集中開展區級驗收,重點查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功能提升實際效果,包括硬體環境、統一標識標牌、設施設備、文藝活動開展和群眾滿意度等情況。9月中旬,第二批110個居村點位也全部驗收完成。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各鄉鎮在推進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服務功能提升工作中,主要表現出了以下四個特點:一是充分重視,認真落實。各鄉鎮均成立提升工作推進小組,由鎮分管領導統籌協調,鄉鎮文廣站負責業務指導,各居村支部書記為責任人,分層分級推進工作。二是建立制度,協調推進。各鄉鎮及時制定工作計劃,統一部署,保障財政投入和專人管理,安排鎮級文藝資源交流和配送,同時整合各條線資源,共同提升基層文化服務水準。三是統一標準,加快建設。各鄉鎮嚴格按照創建標準開展工作,統一設計製作標識標牌,保障活動室用房面積,開展設施設備建設和更新,提升各項服務功能。四是保障需求,提升服務。各居村文化活動室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為目標,規範服務功能和設施設備使用管理,積極提高文體活動數量和品質,切實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各類人群提供標準化服務。

  “小地方”連接“大舞臺” 生態鄉村文化共推廣

  69歲的退休女教師黃玲娟是豎新鎮仙橋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原本只有她和老伴兩人居住的屋子裏,最近總能時不時聚集起一幫子人,甚至成了遊客前來仙橋村觀光休閒的一個“景點”。原來黃玲娟的家經過標準化的改造,已經成為了仙橋村綜合文化活動室的一個延伸服務點,完全對村民甚至遊客開放。“你們快看,我這家現在被稱為‘六合一’活動室,黨建服務點、睦鄰修身點、平安守護點、宣傳微陣地、姐妹微家、桑榆小屋。平時各類群體都能來我家裏開展活動呢!”黃玲娟指了指門前貼著的標識牌,自豪地説道。“9月份,我們就準備了親子讀書會、獼猴桃品嘗會和手工製品培訓等活動。”

  走進改造後的活動室,黃玲娟正帶著幾位女村民製作土布手工品,一側的櫃子中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土布拎包、零錢袋和玩偶公仔。“這些土布做的小玩意,我們都會以幾乎成本的價格拿出來售賣給遊客,在城裏可能已經很難買到,所以人氣很高。但更重要的是,雖然現在土布已經不再生産,但是傳統的東西不能忘記,我們應該積極去推廣土布文化。”正在縫著土布包的女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討論著。在建設鎮虹橋村,有一座小橋。小橋的一頭是已經通過標準化驗收的室內綜合文化活動室;另一頭則是還在裝修搭建的室外活動舞臺,預計很快便能投入使用。已經有了室內的活動室,為何還要專門在外頭搭個舞臺?“這與虹橋村的村民幾乎人人都熱愛文藝,都愛看演出有關。”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黃東説道,“有了室內、室外兩個舞臺,我們文藝演出的頻率還會有所增加。”

  活動室內,時而傳來動聽的民樂演奏聲和歌聲,時而又見村民在內翩翩起舞,亦或是演起了崇明話小品。這些文藝積極分子都來自虹橋村的虹霞藝術團,由退休工人和農民31人組成,每週聚集在這裡編排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在藝術團創始人王興瑞看來,他們的表演可不是自娛自樂。“從2012年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編排的節目要圍繞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進行創作,全國文明城區創建、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等都是我們演出的主題。除了自己村,敬老院、部隊、兄弟村、鎮上都是我們演出的地方。”現在,由藝術團編排的移風易俗主題方言小品《親婆的遺願》正在崇明區其他鄉鎮中巡演。無論是推廣傳統土布藝術,還是編排出一個又一個好看且有教育意義的文藝節目,小小的綜合文化活動室已經成為村民裝點美好生活和實現夢想的“大舞臺”。據相關負責介紹,在實事工程項目的帶動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今年的第二十一屆崇明文化藝術節中全區十八個鄉鎮都主動報名承辦區級活動,較去年九個有了大幅增長,基層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家門口”來了文化指導員 優質文化資源配送力度加大

  “文化活動室服務功能提升,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是否豐富多樣,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崇明區文廣影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在本次市政府實事項目推進過程中,崇明區文化資源配送管理中心進一步完善了市、區、鄉鎮、居村四級配送體系,持續加大對基層的文化資源配送力度,在原有對鄉鎮資源配送的基礎上,明確對居村一級的配送比例,讓更多優質的文化資源和服務,更直接地送到百姓‘家門口’。”

  今年7月初,豎新鎮油橋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內傳出動聽的歌聲和歡笑聲。原來,區級文化指導員陸健波正在給聚樂苑中老年合唱隊輔導聲樂,耐心地幫助他們找音準、教發聲、講技巧。合唱隊負責人沈新芳説,“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到專業輔導,讓我們收穫滿滿,唱歌水準提升不少不説,唱歌的勁頭也更足了。”

  油橋村的這支合唱隊由32名喜愛唱歌的村民自發成立,裏面年紀最大的81歲,最小的55歲。因為喜愛唱歌,他們常常聚集在沈新芳的家中練唱。“大夥以前都是圍著這個小音箱學習唱歌,碰到困難沒處問,但現在不同了,身邊有了專業的文化輔導老師。”沈新芳指著一台紅色音響笑著説道。

  像陸健波這樣的區級文化指導員到各村居開展文化輔導,是崇明區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的一項務實舉措。據介紹,今年,區公共文化資源配送管理中心在全區範圍內公開招募了27名區級文化指導員,為基層提供音樂、舞蹈、曲藝、書法、美術、攝影等方面的輔導。“配送輔導服務要達到精準化,首先要了解百姓需求。”負責配送文化服務的工作人員介紹,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會“派送”相對應的文化指導員到居委會或者村委會進行專業輔導。

  除了提供1000節課時的文化輔導培訓之外,按照崇明區總體配送安排,還有各類文化精品活動配送到群眾“家門口”,包含文藝演出、藝術導賞、展覽展示、特色活動等,總計300余場。這些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文化活動大多體現著崇明本土的生態海島特色。例如,更加注重鼓勵本地藝術工作者和群眾文藝團隊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原型創編文藝節目。去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專場文藝演出、垃圾分類專場文藝演出等分別深入各社區活動中心開展巡演,受到老百姓歡迎。今年,廟鎮文廣站在區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繼續整合群眾文化資源,又創作排演了一部大型原創滬劇《生死約定》,很快就將與居村觀眾見面。此外,崇明區還連續舉辦了崇啟海攝影藝術聯展、魅力西沙風情綠華書法作品展、國畫寫生作品展巡展等精品美術展覽,進一步提升居民村民的藝術鑒賞水準。

  “配送到離群眾最近的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活動數量是去年的三倍,居民們可以通過線上崇明文化雲平臺實時了解到這些公共文化文化配送活動,並可直接預約報名。”負責配送文化服務的工作人員説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