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因地制宜破充電難題 北新涇街道建成上海首個“共享充電樁示範街道”
東方網記者王泳婷4月25日報道:在上海,新能源汽車數量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充電需求。然而對很多綠牌車主,特別是對住在老舊小區的車主來説,回家充電並非易事。小區加強汽車充電樁建設儼然成為擺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老小區裝充電樁如何破局?在這裡或許能找到破解難題的“金鑰匙”。經過近3年的全力推進,近日,長寧區北新涇街道建成上海首個社區共享充電樁示範街道。記者從北新涇街道了解到,目前轄區內已有13個電動汽車充電服務點,87個共享充電樁可覆蓋28個居民小區,今年街道還計劃將新增6個充電服務點,力爭年底實現社區充電樁全覆蓋的目標。
北新涇街道下轄35個自然小區,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區,且大多數小區建設于20世紀80、90年代,人口密度高,小區設施相對陳舊、機動車停車位較少且無固定車位。近年來,北新涇街道將“推進電動汽車共享充電樁全覆蓋”納入街道“五個全覆蓋”重點工作目標之一,按照“分類、分級、分步”的原則,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在將充電樁示範小區建設與低碳社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精品小區建設等結合的基礎上,北新涇街道針對各個小區的特點,大力推進共享充電樁建設。
破解場地有限
建於1994年的新涇五村居民區,是售後公房小區,1541戶居民擁有350個停車位。作為典型的老舊小區,新涇五村存在停車位緊張、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等問題。就在2018年,小區迎來更新轉機——進行精品小區改造,完成了路面平整、鋪設了黑色瀝青馬路;又在2019年,金鐘路進行了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改造,同步對小區進行了電容擴容,為共享充電樁建設打下紮實基礎。
2021年,新涇五村申請共享充電樁示範小區,建設3個共享充電樁,建成投用後受到了車主們積極反響,去年小區再申請增配了3個共享充電樁,目前基本實現了供需平衡。據新涇五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馮冰清介紹,在建設充電樁之初,為了儘量減少對路面的破壞,街道會同低碳辦、國家電網多次到實地踏勘,找到小區中心位置天山西路350弄53號配電站位置。“配電站周邊有社區單位愛馨苑,多方協商後決定就在愛馨苑圍墻上建設挂壁式充電樁,將電線埋在綠化帶裏,開挖路面寬度縮減到10釐米以內,這樣能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小區的影響。”
此外,新涇五村還建立了“電動汽車車主群”,馮冰清告訴記者,“微信群裏既有居委會、物業,也有國網上海市區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如遇到油車佔位情況,新能源車主可以在群裏聯繫物業溝通油車車主挪車;出現充電故障時,也可以直接找到工人維修。”同時,通過AI+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新涇五村在小區出入口醒目位置設置了智慧停車指示牌,把共享充電樁的位置進行標記,引導車輛有序停放充電。
破解電容量不足
走進位於北新涇街道的新涇三村小區,記者發現了一個特別的停車場:有別於其他小區的車牌識別系統,在這裡,只有綠色的電動汽車才能“喚醒”出入閘口的欄杆。停車場上,8根共享充電樁依次排開,採訪間隙,不少小區居民開著車前來充電。插上充電介面、掃碼、付費……這些動作一氣呵成,簡簡單單,一次充電就完成了。
“小區車位緊張,而且不讓私自安裝充電樁。我之前要麼在公司充電,要麼回家前去商場找地方充,有時候還要在商場多付個停車費,總歸是不方便的,現在小區裏建成的充電樁對我們新能源車主來説非常貼心。”新涇三村居民徐先生説。
始建於1985年的新涇三村,內有2293戶居民。“隨著充電樁的建設完成,小區內的電動汽車已從三年前的30輛增加到現在的100輛左右,如今小區有500個停車位,其中也包括三年來建成的12個共享充電樁,基本實現了車樁供需平衡。”上海新長寧集團新程物業有限公司新涇三村經理周建光説。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老小區存在電力容量有限的“硬傷”,無法支持數十輛新能源車的充電工作,為此,北新涇街道在2021年將北漁路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工程、新涇三村精品小區建設、電動汽車共享充電樁建設有機結合同步推進,同時在新涇三村住宅小區內“嵌入式”建設500KVA箱變,全面提升社區供電容量,為安裝充電樁打下了堅實基礎。
目前,北新涇街道已與國家電網、區城運中心攜手,將共享充電樁設備數據接入“一網統管”平臺,定時推送動態數據,實現市、區、街道三級數據共享。北新涇街道辦事處主任劉麗萍表示,通過數據分析,合理引導周邊居民區錯時錯峰有序充電,讓閒置的共享充電樁“忙碌”起來,從“有充電”到“優充電”,深化AI社區先發優勢,探索綠色低碳韌性社區建設,努力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願景變成社區群眾可感可知的生動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