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六環部分路段入地,地面變休閒公園 重大工程“縫合”副中心城市空間
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空間佈局效果圖。圖中跨越北運河的金色軸線即東六環高線公園所在地。
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部分完工的隧道內部。 記者 陳強攝
展開一張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圖,南北方向穿城而過的東六環高速公路尤為顯眼。它如同一把“尺子”,把城市分割為兩大片。據統計,有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因為它的存在,無法實現東西向貫通,交通擁堵時有發生。
如何打通斷頭路,“縫合”割裂的城市空間,是城市副中心建設面臨的難題。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成為“破題一筆”。
環路入地下穿17個風險源
東六環西側不遠處,“京華號”“運河號”盾構機,正在地下幾十米的位置挖掘兩條各長9公里多的隧道。2023年底這項工程完工後,東六環潞苑二街至萬盛南街段將轉移到地下。
將環路引入地下,這在北京城市建設中是不多見的大手筆。
走進項目工地,沒有想像中的機械轟鳴聲,施工現場位於幾十米深的地下。記者從地面乘坐直梯,順著盾構機始發井,來到地下26米處的西線隧道內。國産最大直徑泥水準衡盾構機“京華號”,已在西線隧道裏向前掘進了近4000米。眼前的西線隧道,蜿蜒著向南延伸。開工初期,記者從始發井步行幾分鐘即可抵達盾構機駕駛艙位置;這次採訪,施工方特意安排了1輛純電動代步車。“現在盾構機離始發井有些遠,工作人員上下班都得坐車。”駕駛員説,這輛電動代步車是用吊車吊到隧道內的,還特意為它在隧道裏安了充電樁,“這輛車再回到地面,就得是隧道貫通的時候啦!”
路面尚未攤鋪瀝青的西線隧道,整體走向也不是完全筆直平坦,而是帶有一些彎道、上下坡。車行約10分鐘,記者來到了“京華號”的尾部,在技術人員的遙控下,專業設備運轉起來,用混凝土管片給隧道“貼磚”。“這是盾構機每向前推進兩米,便要完成的一個步驟。”首發建設公司東六環項目管理處專業工程師郭琪説,盾構掘進過程中,可以同時完成開挖、排土、碎石、出渣、支護、襯砌、封固等工序,實現隧道主體一次性成型。
成功掘進4000米隧道,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背後困難重重——隧道要下穿京哈鐵路、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等,風險源多達17個。
“正式下穿之前,我們利用實驗段進行了數據採集,確保掘進過程中參數穩定。”盾構機駕駛員房亞濤站在操作臺前介紹,“京華號”和“運河號”都擁有智慧大腦,能夠精準控制掘進誤差,運行情況還會實時傳輸到安全品質監控中心。大螢幕上,盾構機的推力、扭矩、行程、俯仰角、推進速度,甚至分區壓力,都能一覽無余。
京哈鐵路是工程面臨的第一個特級風險源,盾構機下穿過程沒有想像中的驚心動魄,成功把地面沉降控制在了“毫米級”,幾乎對鐵路運行無擾動。
東六環“高線公園”全球徵集方案
既然盾構機要下穿眾多風險源,為什麼不採取明挖法施工?
“前期,有關單位和專家進行了多次論證,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採用盾構法施工,在安全、環保、工期等多個方面具有很大優勢,相當於節約了600畝土地,地上的樹木、建築、鐵路、河道都能免遭破壞。”首發集團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説。
施工在地下進行,不破壞地面上的河流、草木、建築,同時還將通過地面還綠,“縫合”一度被六環路割裂的城市空間。
按照工程規劃,東六環部分路段被引入地下後,其地面上原有的道路將被改造成宛如建在空中的“高線公園”,預計增加綠化面積約50公頃,為市民提供優質的綠色空間。
今年4月末,東六環“高線公園”面向全球徵集設計方案,公園將建設“創意生活、故城記憶、時代樞紐、運河樂章、生態客廳、古今畫卷”六個主題段落,成為東西縫合、南北貫通、上下一體的世界級城市公共活力空間。目前,城市副中心已收到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90家設計單位的報名申請文件,近期將組織專家進行資格評審,確定應徵團隊,計劃9月份完成方案徵集工作。
郭琪介紹,東六環入地後,將通過“高線公園”的建設,有效“縫合”曾經割裂的城市空間,串聯起宋莊文化創意産業集聚區、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北京環球主題公園、張家灣設計小鎮等多個功能區,打造一條創新發展軸。
具體來説,在交通方面,“高線公園”將強化東西向交通聯繫,構建以六環為慢行主幹道的副中心全域慢行系統;在景觀方面,將為城市副中心各組團打造若干條魚骨狀活力廊道。未來,在運河商務區上班的白領,下了班可以騎著自行車,沿著運河和“高線公園”,直達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不必再像現在一樣“穿橋洞”了。
工程建設滲透“縫合”理念
除了東六環入地改造項目,城市副中心還有不少重大工程有助於“縫合”城市空間。
不少去北京站坐火車的市民都有類似的經歷,如果要入住火車站北側的賓館,非得出了站繞一大圈才能抵達。預計2024年完工的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本著“站城融合”的理念,將列車站臺移到了地下,地面則打造商圈,不再阻斷來往交通。地下一層到三層,除了列車進站廳,還有城市公共空間和商業配套設施,與地面商圈呼應、連接,形成立體都市圈。通過獨特的建築設計,陽光可以從地面直射到地下二層的車站候車廳。
總面積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緊鄰大運河森林公園,是位於城市副中心核心區域的“綠色心臟”。過去這裡是東方化工廠所在,現在成為連接大運河森林公園和張家灣設計小鎮的大尺度、開放型綠地 。“以前從大運河森林公園回張家灣,最快的路是往南直奔京塘路,現在,我可以騎著車從綠心公園裏穿過去,在森林裏放鬆,別提多愜意了!”市民王先生説。
一個個重大工程,不光有效“縫合”了城市空間,更是全面拉開了城市框架。按照規劃,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綠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將基本形成。到2035年,現代化城市副中心將基本建成。
(北京日報記者 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