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南平延平立足地域特色 走出影視産業差異化發展之路
    近幾年,在影視産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延平積極搶抓風口,競逐光影賽道:自2023年以來,已有《看不見影子的少年》《幸福草》《獵罪圖鑒2》《回來的她們》等20余部影視作品將這裡作為取景地。
  • 福州新區:沿江向海 “新”潮澎湃
    十年向新而行,截至2024年福州新區地區生産總值突破3300億元,同比增長7.4%,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9.8%,增速均高於全市20%以上。成為引領帶動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增長極。
  • 朱子文化 在福建“活”起來
    對於福建人來説,孩童嬉戲跑過的公園,狼吞虎咽吃下的一碗麵,經過祖祠時偶然抬頭看到的家訓,也許都跟朱熹有關。在這裡,朱子文化融于山水之間、煙火味裏……
  • 寧德霞浦:以景醉人 以誠留客
    近年來,霞浦縣著力推動文旅産業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讓遊客“願意來、待得住、想常來”。
  • 福馬“小三通”暑期客流量破2萬人次
    隨著福州打造福馬“同城生活圈”先行先試第二批政策的落地,福馬兩地人員交往更熱絡,經貿合作更密切,文化交流更頻繁。
  • 福建:鄉建鄉創 一場田園追夢
    在田園追夢中,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到了“我是誰,我從哪來”的答案;在鄉村振興中,越來越多的“福建樣本”提供了“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 廈門:“兩新”融合 鷺島爭先
    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廈門城市綜合創新實力由點的突破邁向系統性提升。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廈門三年上升31位,躍升至第72位。
  • 龍岩市培斜村:校村合作帶來發展新動能
    今年上半年培斜村接待遊客總量18萬人次,同比增長5%;實現旅遊總收入1800萬元,同比增長6%。“培斜熱”的背後,涌動著校村合作帶來的發展新動能。
  • 南平:改革創新 “綠”能澎湃
    立足“綠”的優勢,南平明確目標任務:打造綠色産業發展高地、新時代山區深化改革先鋒、生態文化旅遊産業對臺合作品牌、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樣板、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標杆、生態文明建設典範。
  • 寧德周寧:碧水“流金”富山鄉
    憑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稟賦,寧德市周寧縣充分挖掘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等資源,將生態好水轉化為發展“活水”,探索出一條“以水為媒、生態富民”的發展新路。
  • 8月27日,全國首個河湖生態産品交易平臺——福建省(泉州)河湖生態産品交易平臺在永春縣投用,是福建在探索水生態資源市場化、價值化、數字化運營上的創新成果,打通“生態資源—生態資産—生態資本”轉化通道。
  • 近年來,漳州薌城區天寶鎮將河道污染治理與景區建設深度捆綁,形成共享共治的河道長效管護機制。昔日“臭水溝”,終於蝶變成今朝“風景線”。
  • 今年以來,泉州把2017年提出的、至今成效顯著的“生態連綿帶”建設作為落實構建“從山頂到海洋”保護治理大格局的主線,持續提高生態藍綠本底“含金量”,形成“山—城—江—海”生命共同體示範樣板。
  • 今年來,建寧縣政府委託中國品質認證中心,聯合相關機構開展建寧梨産業綠色低碳體系創建,通過搭建綠色低碳果園評價體系、開展綠色種植技術評價及産品碳足跡核算,創新提出“建體系+評技術+算碳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