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頻道  >  業界資訊  > 正文

創新攻關 腳步不停

2022-05-06 10:47:24 |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編: 陳晨
分享到:

創新攻關 腳步不停

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現場 劉悅湘/攝

  核心閱讀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很多科技工作者在各自崗位上度過。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任務大廳到地下700米的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從之江實驗室的模擬火星試驗場到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工作者堅守一線、潛心科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而持續奮鬥著。

 

  航天科研人員—— 

  奮鬥在逐夢太空的征途

  “林海,我是北京,即將進入‘天問一號’跟蹤弧段,請按計劃實施跟蹤前的狀態設置和檢查……”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任務大廳裏,任務指令聲此起彼伏。這段時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需要為即將發射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以及後續即將執行的空間站各型號任務聯調聯試做準備,還要做好長期在軌運行的航天器的管理工作。“雖然目前中國空間站裏沒有航天員工作和生活,但是對它的監視控制仍在繼續,為後續天舟四號發射和交會對接做好準備。”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器運控及長期管理團隊副指揮胡國林説。

  近幾年航天任務密集多發,在崗位上過節成為許多航天人的常態。2019年“五一”假期,正值天和核心艙任務的無線聯試;2020年“五一”假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進行最後協同演練;2021年“五一”假期,則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後緊張的控制階段,以及“天問一號”著陸火星前的最後衝刺時刻。今年,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二號F、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用6次發射完成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發射任務。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後,火箭地面設備恢復團隊已經在發射場工作了近兩個月的時間,這個假期也在繼續工作,完成發射前的系統合練、總檢查等工作。

  在逐夢太空的征途上,航天人一直不懈奮鬥。“只要有中國的航天器在天上,地面上就必須有人在,這是我們保護好太空資産的責任。”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器運控與長管任務團隊指揮張躍東説。

  廣東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建設者——

  一絲一毫都不能放鬆

  “五一”假期,位於廣東省開平市金雞鎮的江門中微子實驗站進入中心探測器安裝的關鍵階段。地下700米坑洞底部,工人正在施工,用大型不銹鋼構件逐層向上拼裝一個巨大的球形網殼。網殼拼裝完工後,直徑達41米,重達800多噸,將成為整個中心探測器的主結構,核心設備都安裝其上。

  現場安裝經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何偉,已經在這裡連續工作了5個月。他每天都要下到地下施工現場查看進度情況,跟現場人員交流技術、安全等方面的各種問題,協調解決突發情況等。為了保證工程進度,這個假期,他和同事們仍然在崗位上堅守。

  與其他工程不同,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標準在有些方面特別高,比如,不銹鋼網殼網格安裝精度要求誤差在3毫米之內,等於13層樓高的建築體,精度要達到毫米級,一絲一毫都不能放鬆。雖然施工要求高、時間緊,但項目團隊成員們看著不斷建設起來的大科學裝置,格外有成就感。        

  中微子研究的科學意義重大,國際競爭激烈。接棒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未來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肩負起更艱巨的使命:捕獲被稱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測量其品質順序,進而探索宇宙起源奧秘。為了不負使命,科研人員和建設者們日夜奮戰在崗位一線。“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按時高品質完成項目,並且達到預期目標。”何偉説。

  之江實驗室地外探測項目組——

  希望成果早日“飛”到火星

  模擬沙漠、礫石、隕坑、浮土,一台探測器正在緩緩前行,不遠處的幾名年輕人正緊盯著電腦螢幕……這是新型研發機構之江實驗室在浙江省杭州市南湖總部的模擬火星試驗場。“五一”假期,地外探測項目組的科研人員正在對項目成果做最後的調試與檢測,迎接即將到來的項目結題驗收。

  “這是2018年科技部發佈的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項目組課題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從演算法到硬體的一整套系統,讓火星探測器在宇宙探索中變得更聰明。”90後項目負責人李月華帶領著一支15人的90後團隊,已經攻關3年多。

  20種不同場景的火星地貌需要自主設計和搭建,團隊工程師周洋是這個近400平方米試驗場的“設計師”。周洋介紹:“模擬的地形越逼真,設計的場景越有針對性,我們的演算法就越準確。”這個假期,團隊將完成最後3種場景的構建。

  有人進行測試並改進匹配演算法,以提升演算法性能;有人同步優化多感測器信息融合框架,測試融合效率;還有人在快速推進標定間的建設,完善空間同步精度驗證方案……分工明確、通力協作,團隊配合保證了項目的順利推進。

  “這是我們的常態,過年期間也在加班工作,有名項目組成員好幾個月沒回老家,晚上就跟在外地的孩子視頻一會兒,再接著工作。”李月華説:“這些辛苦不算什麼,大家目標一致,就是希望成果能早日‘飛’到火星,助力火星探測。”

  中國地質大學科研工作者——

  十餘年紮根三峽監測滑坡

  船行三峽神農溪一處江面,峰巒起伏。不遠的岸邊,坐落著湖北巴東地質災害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野外站)。

  一大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7名師生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P5,正常!”“P9,正常!”……沿著規劃路線,師生們分頭巡視滑坡上的監測設備,檢查外觀和使用狀況,逐一拍照記錄。野外站副研究員陳春暉介紹,野外站的大型綜合試驗場布設了天、空、地三大監測系統,能夠立體追蹤滑坡體的位移程度。

  “P16是新布設的北斗衛星系統地表變形監測點,我們與它合個影。”野外站黨支部書記熊承仁教授招呼大家。

  師生們所在的黃土坡滑坡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古滑坡體。中國地質大學的科研工作者來到這裡,建成一座大型野外綜合試驗場。

  “試驗場建在體積6900萬立方米的巨型滑坡體上。”熊承仁説,最初這裡沒水沒電沒信號,如今完成生態復綠的黃土坡鬱鬱蔥蔥。

  短暫休整後,師生們前往隧洞群,對地下水沉積物進行採樣。隧洞群是試驗場的核心部分。科研人員在滑坡下打了908米的主隧洞和5個支洞,依託隧洞群提供的觀測條件,在滑坡體內完成了多項複雜試驗。經過10多年的努力,團隊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

  熊承仁介紹,滑坡體一旦復活,將有滑向長江的可能,從而引發災難。“我們的事業與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緊緊聯繫在一起。”熊承仁説,正因如此,野外站一直堅持現場研究,團隊成員長期輪流駐守,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特別是滑坡災害的防控提供基礎性長期觀測資料。(宋星光參與采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