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魚暢遊“九宮格生活圈”

2017-08-25 10:13:2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閱讀上海100勝 54 | 南郊鱗動 上海之魚暢遊“九宮格生活圈”

  “上海之魚”于2010年開工,大地被雕塑成魚形,由魚身、魚尾、魚鰭等三大湖面構成魚身水體,金匯港和浦南運河構成週邊水系,形成以魚身為中心的圓環水道,是上海最大的人工湖之一,也是奉賢新城最耀眼的城市地標。去年4月,“上海之魚”正式完成注水,魚形湖面躍然而出。

  打開衛星地圖軟體,從高空俯視上海南郊,奉賢南橋的金海湖是一定不能錯過的美景。只見在成片綠蔭的環繞中,金魚造型的人工湖閃耀著藍色的波光,構成了一幅藍綠交融的壯美畫面,相比金海湖,人們更願意記住它另一個美麗的名字:“上海之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攝

  “上海之魚”是正在建設中奉賢新城的核心地標,它的出現象徵著南郊奉賢正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作為上海2040五大新城之一,奉賢新城的規劃充滿詩意和想像:一條曼妙靈動的金魚從上海南郊魚躍而起,落入水面濺起陣陣漣漪,而波光所及之處,一座現代與傳統共存、科技與生態並重的新型宜居城市正拔地而起。

  十字水街

  江南水鄉奉賢,因水而美、因水而活、因水而富。在上海,東西走向的水道叫做 “河”,南北走向的水道則被稱為“港”,而浦南運河與金匯港構成的“十”字形態與其他縱橫交錯的支流,共同奠定了奉賢新城的水網格局,被稱為“十字水街”。

  “十字水街”兩條主運河的交匯之處,正是佔地8.74平方公里、巨大的金魚形人工湖“金海湖”,它也被人們稱為“上海之魚”。 “上海之魚”的方案出自國際規劃設計大師拉瑞·奚伯斯之手,著名的迪拜棕櫚島也是他的傑作。設計師認為,金魚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也是一種傳統圖騰,體現了江南水鄉的鄉愁。

  根據規劃,上海之魚將以“金海湖”為主體,呈現“一心、三射、四片區”的規劃格局,即:一個由魚形湖面及環湖公共綠地組成的生態核心,三條指向湖心、視覺通透的景觀通廊,以及分別位於西部、北部、南部、東部的商業辦公區、公共活動區、高端住宅區和城市發展備建區。而在湖心及周邊,將建設三個廣場、六個公園,並將傾情打造八個“滬上最美”:最美濱水步道、最炫水上劇場、最養眼水岸看臺、最浪漫花園浮島、最藝術跳蚤市場、最具文化禮儀公園、最有活力青年藝術節基地、最生態森林停車場。

  目前,“魚頭”的上方,正在興建奉賢區城市博物館,將城市規劃館、博物館合二為一,由日本新銳設計師藤本壯介主創設計,屆時將呈現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神韻。在“魚嘴”的北側,將建造一個國際青年藝術主題公園,散落的建築佈局,猶如金魚吐出的“泡泡”,這裡會有一個有趣的名字:“泡泡公園”。據介紹,整個“上海之魚”周圍將建造6個不同主題的公園,共同形成一個巨大的公園集群,可謂園中有園,景中有景。此時,“魚尾”處,一個開放式公園,即將竣工並向市民開放。

  如今,若在一個晴朗的日子來到湖邊,能看見碧藍的水面與天空,映襯著遠處新城天際線與成片的綠蔭,構成了一幅藍、綠、白交相輝映的城市美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7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攝

  田字綠廊

  如果説十字水街、“上海之魚”構成了新城的“藍”,那麼新城的“綠”則體現在被稱為“田字綠廊”的綠蔭走廊與公園林地上。

  今年植樹節開始,奉賢區啟動了田字綠廊建設。浦星公路、大葉公路、G1501繞城高速、滬杭公路,四個城市邊界,是“田”字的“口”字形四邊,加上S4高速、航南公路這個“十字”,構成了“田字綠廊”的主體,計劃打造總長50公里的綠色長廊。

  除了“田字綠廊”,新城之綠的重要載體,還體現在佔地4.78平方公里、位於“上海之魚”北側的中央生態林地。這一佔地7000畝的城市綠地,比紐約中央公園的面積還要大,不僅是新城的綠肺,還與上海之魚形成了整個新城的生態核心,構成了“一核連四片”城市格局中的生態核心。

  中央林地深處,將興建一座名為“九棵樹(上海)未來藝術中心”的森林劇院,預計今年9月動工,擁有1200個座位的大劇場、500個座位的中劇場、300個座位的多功能演藝廳,還有兩個分別面向水面、背靠森林的戶外劇場。目標將在2019年上海承辦中國國家藝術節時建成投入使用。

  目前,因為人類活動的退出,這片自然林地的生態系統正迅速恢復,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樂園,甚至本地消失多年、對環境要求極高的螢火蟲也在此大量出現。據介紹,未來中央林地公園將保持“原生態”,力爭將已經形成的生態圈保存下來,相關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攝

  九宮格裏看天下

  九宮格是一种經典的中國城市規劃佈局,許多千年古城都是按照這一理念營造。城市被主幹道或水系平均地劃分為9個宮格,每一個“格”的面積大致相當,擁有獨立的社區生活設施,確保社區居民能在最短的距離內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務。而奉賢新城的規劃,正是繼承了這一中國城市規劃史上的經典傳統。

  在規劃中,奉賢新城將利用現有的路網水系,把71.39平方公里的新城區域劃分成9個功能分區,每一個分區都以打造“步行15分鐘享受全面社會服務”作為目標,打造“九宮格生活圈”的理想狀態。

  都説郊區房價便宜,但出行和生活很不方便,沒私家車將寸步難行。但隨著軌交5號線延伸段與BRT快速公交即將開通,連接市區的公共交通將越來越便利暢通。而生活在“九宮格生活圈”內,意味著可享受便捷、環保、資源均衡的社區生活。公共配套完備,能夠充分滿足市民生活需求,上學、買東西、社區服務、運動、看病就醫等基本公共服務功能,都能步行15分鐘實現。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奉賢新城正在大力推進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在教育方面,規劃建造學校76所,其中幼兒園43所,目前已建12所;小學總計17個,已建6所;中學總計16所,已建6所。在醫療方面,規劃建造總計13個醫療、養老、健康機構。此外,新城還計劃建造多達27個文體設施、58個社區服務設施,其中包括18家菜場、5個社區商業中心。

  這些公共服務資源,將被平均分散在新城“九宮格生活圈”內,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貫徹新城“智慧、宜居、低碳、健康”的城市發展理念,實現“生産、生活、生態”的三者融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新民晚報記者 張龍 見習記者 李銘珅攝

  一朝夢回五千年

  2500年前,孔子弟子言偃來到東海之濱,辦學興儒,教人育德,奉賢也因此得名,意為敬奉賢人之地。之後的千百年,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世代謹記先賢大儒的教化,重學好德,民風淳樸善良,孕育出獨一無二的“賢文化”,與江南水鄉的鄉愁一起,化為彌足珍貴的“奉賢記憶”。

  隨著時代變遷,城市化進程的滾滾洪流改變著城市與人的面貌,小橋村舍變成了高樓大廈,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變成了朝九晚五,但每一個奉賢人的心中都還有著揮之不去的鄉愁記憶。在奉賢新城的規劃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核心,就是挖掘傳統文化,保護傳承歷史。

  奉賢新城除了新城的建設,還包括老城的改造,這一城市更新工程,被稱為“南橋源城市更新計劃”。東到環城東路、北到運河路、西到南橋路,南到解放路,佔地1200畝,這片區域正是老南橋的核心,也是奉賢文化的起源和發祥地。這裡有著晚清和民國時期留存至今的沈家花園、鼎豐醬園、老教堂、老教會學校等諸多歷史痕跡,並將在保護、傳承、發揚、改造中被賦予新的定位。

  根據最新出爐的規劃設想,未來奉賢新城將依託昔日江南水鄉古鎮南橋的歷史文脈,結合浦南運河水街打造,重構生態系統與生活系統,打造一片有歷史傳承、有城市溫度的複合社區。“南橋源”城市更新計劃將主要通過“慢”南橋與“漫”南橋展開,依託慢跑、騎行等運動系統,結合宜老、親子等生活系統,讓身處其中的人們能夠感受南橋歷史,傾聽城市故事。

  莊子云: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以“上海之魚”為標誌的奉賢新城正如那傳説中神獸鯤鵬,蟄伏于東海之濱潛心修行,待到它以完美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那座理想中的未來之城將會成為現實,背負著千百年來人們安居樂業的心願,化為巨鵬一飛沖天。(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