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發佈

2018-01-31 11:19:55|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首部《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在滬發佈:1天鍛鍊1小時

  我國超過一半的兒童青少年均存在著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水準不足。1月30日下午在滬發佈的國內首部《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集合醫學、體育、教育各界專家見解,第一次為兒童青少年給出了每天“身體活動”的推薦量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_副本

  來源/主辦方提供

  《指南》推薦稱:健康的6-17歲兒童青少年每日應進行至少累計6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包括每週至少3天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增強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動。針對突出的“久坐”行為以及對健康産生的不利影響,《指南》還特別建議在保證每天60分鐘中高強度活動之外,兒童青少年每日的“螢幕時間”應限制在2小時內,並減少持續久坐,在課間休息時應進行適當的活動。

  適量身體活動,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四大健康基石的重要組成。所謂“身體活動”,是指任何骨骼肌肉收縮引起的高於基礎代謝水準能量消秏的機體活動。基於對許多成年期疾病尤其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都與兒童青少年期包括身體活動不足在內的各種不良生活方式有關,以及近30年全國青少年體質監測數據所顯示的營養、發育水準不斷提高,而部分體能素質指標卻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的現狀,《指南》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研究。

  在“上海市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年-2017年)”課題支持下,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牽頭,聯合上海市體質健康研究中心(上海體育學院)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學院臨床指南製作與評價中心,三方共同組成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工作組指南工作小組,集結了來自兒科、運動健康、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合力形成工作團隊,歷時1年半,在上海、湖北等全國多地召開現場調研會,通過梳理來自學生、家長、老師、醫生各方對我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最關注的十大問題,依據現有的國際指南進行針對性文獻梳理、循證評價與整合,並邀請來自北京大學、首都體育學院、首都兒科研究所、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等來自全國醫學界和體育界專家一起,進行系統審稿,最後完成指南制定。

  “事實上,中國兒童青少年目前的身體活動水準遠未達到這一推薦要求。在2016年的‘全國中小學生體育健身效果調研’中,對全國32個省市,近100,000名中小學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中高強度運動時間和螢幕暴露時間不容樂觀。”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江帆教授在解讀《指南》時説,適量而充分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身體成分,提高心肺耐力,促進心血管健康和代謝健康,改善骨骼、肌肉和關節的健康。她還強調了兒童青少年以“螢幕時間”為主的“久坐”行為,同樣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值得關注的是,《指南》除闡述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之外,更特別指出了身體活動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認知發展和學業成績的作用,希望能夠改變公眾“身體活動和學業成績難以兩全”的誤區,提醒學生和家長,犧牲身體活動時間去爭取多1個小時的作業時間,不僅犧牲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其學習成績並不能起到促進作用。

  據介紹,一項2009年在上海市2200多名五年級學生中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中等強度和低強度運動的頻率均與學業成績存在正向相關關係,而且其相關性在學習成績較差的人群中比學習成績較好的人群更大。另一項2014年在上海市17000多名小學生中開展的調查也發現,中高強度身體活動時間與兒童的心理健康有獨立的正向相關關係,與每天參加1-2小時中高強度身體活動的學生相比,活動時間低於1小時的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為前者的1.37倍。近年來,來自國際上的證據也越來越多明確了身體活動對學業成績的促進作用,一項綜合了26項研究數據的分析顯示,增加課內外的身體活動措施,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尤其是數學和閱讀的技能。

  本次《指南》中給出身體活動推薦量的同時,經過專家組反復討論,最終所提供的內容還涉及了身體活動定義及對身心健康的益處、久坐行為的定義及其健康危害、非專業人員使用的身體活動強度的評價方法、不同氣候環境下身體活動建議和對兒童人群發病率較高的哮喘兒童身體活動建議等。據了解,《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完整版刊登在《中國循證兒科雜誌》上,簡版《指南》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同步通過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市體育局等官方網站及微信號發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