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五里橋街道首創民生項目自治新模式

2018-07-30 09:05:1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黃浦區五里橋街道首創民生項目“事前聽證、事中協調、事後評議”,開啟基層民主自治新模式“三會”制度激發黨建引領群眾自治活力

  如今,居民參與社區自治共治有著豐富多樣的渠道和載體。究其源起,不得不提上世紀90年代始於盧灣區五里橋街道(現屬黃浦區)首創的“三會”制度。“三會”制度,即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街道、區相關職能部門支持下,由居委會主持召集居民先後舉行聽證會、協調會和評議會,實現社區重要民生項目 “事前聽證、事中協調、事後評議”。

  “三會”制度構建起一個相互關聯的“閉環”,有效激發起基層黨組織領導的群眾自治活力,推動廣大居民有序、高品質地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參與社區建設。大家對“三會”制度的一致評價是:好用、管用。

  上世紀90年代,第一批商品房拔地而起,大家開始有了“小區”的概念。與此同時,原有基層行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原來在里弄裏“一呼百應”的居委會幹部紛紛遇上“瓶頸”——有些居委會幹部好心辦事卻得不到好評,甚至引發矛盾;更多的是,居民需求和想法越來越多元,眾口難調。

  如何合理疏導居民的不同意見需求、激發黨組織引導下的基層自治活力,或者説如何讓百姓呼得應、站得出,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基層治理難題。

  當時,五里橋街道局門路上有一條出了名的 “垃圾弄”。100米不到的弄堂裏,路面坑坑洼洼,堆滿了來自附近商店、居民、工地等的各類垃圾,雨天積水不退,晴天散發惡臭,小攤販還在此搭起臨時窩棚,居民出行苦不堪言。弄堂周邊涉及好幾個商品房小區,其物業互相推諉,誰都不願管。

  在街道支持下,桑城居民區黨工委決定接手這個 “爛攤子”,為大家修路。修路前,居委會創新地召開了一次聽證會,把居民們請來,讓他們説説“到底怎麼修”。與會的居民代表紛紛提議,有的説道路要鋪上瀝水彩磚,有的提出新修道路要安裝路燈,有的建議取締路邊利用率低的倒糞站,有的表示垃圾廂房一定要更新……街道和居委會一一聽取,並採納了相關意見。修繕中,還請來各方參與協調,儘快推進工程。修繕完畢,又召開了一次評議會,施工隊、市政環衛等部門來到現場,接受周邊居民關於服務品質和態度的評議。結果,有居民當場送來錦旗。居委會還組織周邊居民展開了關於高空拋物、小區停車、防盜窗安裝等問題的討論,制定公約,引導大家一起維護好新環境。

  五里橋街道桑城居民區黨總支原書記魏桂花回憶説,“三會”制度成功解決了“誰來自治”“自治什麼”“如何自治”的問題,將居民群眾推向社區管理一線,居民有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實現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三會”制度更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帶頭作用,使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有了更多號召力和威信。

  2001年,盧灣區(現屬黃浦區)在全區規範推廣“三會”制度;2006年,市民政局發佈《上海市居民區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制度試行辦法》,在全市推廣“三會”制度;2017年,“三會”制度被寫入新修改的《上海市居民委員會工作條例》,成為城市基層黨建中民主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區治理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