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樓一方案,告別煮飯上廁所都要排隊的日子
紅旗小區在抽戶改造後的房屋,外觀沒有太大變化。 (均 資料)
賓川路430弄的舊住房,在拆落地改造中被拆除。
“十三五”期間,上海計劃完成各類舊住房修繕改造500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二級舊裏為主的舊區改造240萬平方米。各類舊住房修繕改造,採用“留改拆”並舉綜合推進。
閔行區的一個街道,將多種修繕改造方式集于一身:13年來,江川路街道針對轄區內非成套房屋,有的是兼顧保護的改造,有的成套改造,有的拆除重建……想方設法幫居民解決居住困難。
對於非成套老房子,採用什麼方式改造最適宜?這些措施有哪些利弊?江川路街道的三種實踐模式,或許能給上海新一輪舊住房修繕改造以啟示。
1 抽戶+內部分隔改造
每戶平均得益20平方米
江川路街道的老房子大部分房齡超過50年。上世紀50年代末,上海工業領域的“四大金剛”落戶江川路街道,建設了一批職工宿舍。其中,非成套房屋有244棟,建築面積40.5萬平方米,住著6361戶居民。隨著時光流逝,老房子的居住標準逐漸落後於時代:部分房屋墻體開裂、屋頂漏水,環境普遍臟亂差,部分房屋上下水管道常常堵塞。
77歲的吳阿姨,是江川路291弄10號樓底層的原住民。與5戶鄰居分享廚房和衛生間的場景至今曆歷在目:“上個洗手間、晚上煮飯都要排隊,幾家人擠在陰暗發黴的小房間裏,有時轉身拿個碗碟都會碰到別人。廚衛間窗戶很小,不管晴天雨天,廚衛間都必須開燈。”廚衛合用的狹小環境,讓居民苦不堪言,要求改善居住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
“保留建築”中斷拆除計劃
2006年,碧江路195弄北塊小區拆除重建,成為街道裏率先啟動改造的小區。
正要改造南塊小區時,一個“意外”中斷了原先計劃。位於南塊的電機四村,有兩棟老房被鑒定為前蘇聯專家宿舍樓,清水磚外墻很有特色,列為保留建築。這迫使街道放棄拆除重建方案,居民眼看搬進新家的夢想就要破滅,焦急難安。
怎麼辦?江川路街道工作人員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當時上海已出臺《上海市舊住房綜合改造管理暫行辦法》,但閔行區尚無案例可供參考。與此同時,街道梳理了整個轄區的舊房類型,發現電機四村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轄區裏非成套房屋類型非常複雜,有的房子裏廚房、衛生間全部合用,從兩戶至七八戶共享的都有。有的房子是“半獨用”,或是合用衛生間、合用廚房……
“難啃的骨頭”倒逼創新。街道工作人員一邊學習其他區的經驗,一邊結合實際情況,研究解決居民住房難的可行之法。“江川路街道老房體量大、類型多。單一改造模式沒法適用所有房屋,只有採用多樣化的舊住房改造方式,才能對症下藥。”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文輝説,保護性改造、成套改造、拆落地等方式都成了選擇方案。
量身定制改造三年內啟動
時隔多年,電機四村的兩棟歷史保護建築迎來蛻變:未來三年內,將啟動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
漫長等待背後,是艱難的探索。改,保留建築既不能拆掉,又不能讓房屋隨意“長高長胖”。兩棟老房裏住著72戶居民,每戶使用面積只有10平方米至30平方米不等。居住密度高,增設獨立廚衛的空間從哪兒來?江川路街道決定採用“先抽戶,再內部分隔”進行改造。先遷走一部分居民重新安置,降低居住密度後,再通過分隔方式調整房子佈局,整個過程不改變房子外觀,也盡可能不改變內部結構。
抽多少戶、怎麼抽,都有一套精細方案。“實際上,每棟房子的抽戶數量都不同。”江川路街道發展辦主任范斌説,在確保“每戶居民平均得益20平方米左右”的前提下,要根據房屋的實際情況,才能決定抽走的戶數。抽戶時,優先安置小戶型家庭。留下的大戶型居民購買隔壁面積小的房屋,最後確保每戶都獨立成套。
去年,黃浦區承興裏採用“抽戶”手法,每戶居民至少得益3.5平方米。相比之下,電機四村的得益標準寬鬆不少。一方面是因為老閔行位置偏,用地空間沒有中心城區那麼緊張;另一方面,寬鬆標準會讓群眾更容易接受搬遷改造。
“自從城市建設發展方向由‘拆改留’轉向‘留改拆’,我們一直在留心、發現和保護具有歷史價值的老房子。”相關人員表示,街道還有一種“全抽戶”改造方式,主要針對嚴重老化、無法局部抽戶或拆除的房屋,將採用“人走房留、整體置換”的方式改造。騰出的空房子將改建成社區配套房屋,如老年活動室等。
2 逐步成熟的成套改造
能“長高長胖”的房子少
江川路街道還有近百棟不是歷史建築、但結構尚好的非成套住房。住在那裏的居民期待徹底解決居住困難,相關部門也在尋找一種土地規劃和改造資金雙重限制下的“最優解”。
成套改造成為較為可行的模式,主要針對解放後建造的大量廚衛合用的職工住宅,增添和改善廚衛設施,完善使用功能。在街道副主任張建新展示的改造計劃中,244棟舊住房裏有68棟尚未啟動改造的房屋,未來大都採用成套改造,這將成為主流改造方式。其中包括33棟“加擴建”改造、27棟“抽戶”改造的房屋——兩種方式有微妙差別。
加擴建適用於“半獨用”
加擴建是把房子“長高”或“長胖”,適用於“半獨用”房子,且房屋間距較大。賓川路200弄汽一小區的兩棟房屋121—122號、123—124號,有的人家合用廚房,有的人家合用衛生間。適合“增肥”改造,房屋整體單側向外擴建2.1米。
看似簡單的改造方案,卻醞釀了近四個月。因為設計師實地走訪發現,限制太多了!根據南臥、北廚衛的房型,要增設廚衛就必須擴建北側,否則就影響南側臥室的採光。另一方面,在有限條件下,兩棟房屋、70多戶居民還要確保平均得益面積在8平方米至9平方米。
好不容易克服設計的“坎”,工作人員又遭遇更棘手的難題——居民意見徵詢。原來,少部分有條件的居民已通過購買鄰居家房屋,自行成套。聽到要按照統一設計方案改房子,還要搬出去一段時間,無論如何不答應。最後街道想了個辦法,答應把房子裏的裝修恢復原樣,居民這才同意簽約。整個過程耗時9個多月。
“早年技術手段有限,符合‘長高長胖’規劃條件的小區並不多。”數據顯示,176棟已經或正在改造的房子,只有7棟是加擴建。
最難的是平衡居民利益
成套改造面臨的難題並不少。從技術層面來説,“成套改造要調整房屋結構,還要滿足成本可控、符合建造規範,設計方案和施工過程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最難的還是平衡居民利益。一部分居民盼望動遷,被“抽戶”時提出要分好幾套房子,想通過舊房改造徹底解困、解決就業問題等。還有居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要求得益面積必須一模一樣。客觀因素還包括房屋産權關係複雜、鄰裡糾紛。要做到居民100%簽約、100%搬離,以上所有問題都需要居委會和街道不斷做工作才能解決。
從啟動改造至今13年,許多理念也在優化創新。江川路街道的成套改造從原來“一小區一方案”變成“一樓一方案”,確保居民公平得益。由於老年住戶較多,四層以上的房屋加擴建,有條件的將引進加裝電梯,解決居民上下樓困難。
3 艱難探索的“拆落地”
未來不再採用這種方式
距離陳美琴“新家”3公里處的賓川路430弄,兩棟24層高層住宅拔地而起,替換原地的老舊住房。今年底,它們將迎來第一批回搬主人。
“拆落地”難度大時間長
賓川路430弄原來有9棟房屋,共居住244戶人家。由於房屋破損嚴重、沒有修繕價值,而且規劃條件不具備,難以加擴建,於是決定拆除重建改造,也就是“拆落地”。其中一期項目拆除5棟,原地新建3棟,二期拆除4棟,原地新建2棟。
但“拆落地”推進難度很大、推進時間較長。在江川路街道所有非成套房屋中,採用這種方式改造的有58棟,佔比不到25%。賓川路380弄從啟動方案開始,十年內遲遲未動工。未來計劃中,除了已立項的改造項目,其它將不再採用“拆落地”方式。全市採用“拆落地”改造竣工的項目亦不多。
主要原因在於,“拆落地”啟動的徵詢通過率至少在九成以上,但一些居民借此機會提出其他訴求,很難協商一致。街道工作人員就發動和引導居民的親戚朋友一起做思想工作,將心比心。
江川路街道電機五村小區在改造過程中,住在三樓的黨員盧國強是第一個簽約的居民。根據政策,改造後居民樓層不變,新房分配也在三樓。住在底層的馮阿姨患有關節炎,她表示,一樓濕氣重,要求改造後搬到樓上,否則就不簽約。盧國強知道後,主動提供交換樓層,還讓出三樓多出的3個平方米。最終,簽約率達100%。
改造後可購買房屋産權
記者從江川路街道了解到,成套改造和“拆落地”期間,居民在外過渡可以獲得租房補貼。一室戶每月可以拿到1200元,兩室戶每月可得1500元。另一方面,改造後的小區環境將得到提升。比如滬閔路沿線的舊房在改造期間,小區道路進行拓寬、鋪瀝青,小區綠化也進行改造,停車位適當增加,另外小區的技防設施進一步完善。
據介紹,舊住房成套改造最大的優勢在於承租人按公有住房購房政策,購買改造後成套獨用的房屋産權。“按照規定,不成套的房屋無法購買産權。成套以後,居民選擇面變大:既可以選擇繼續租住,也可以作為售後産權公房進行購買,未來還能交易。”根據相關規定,居民購買房屋産權的價格是每平方米1295元,遠低於市場價格。
記者手記
居更佳,創新是長期功課
舊區改造和舊住房修繕改造,事關民生,也是城市發展繞不開的話題。上海正在全力推進改造工作,解決居民的居住困難。
江川路街道的舊住房改造之路,已走過漫漫十三年。推進過程很艱難,相關部門創新多種改造手段,因地制宜改善居住環境,付出極大心血。創新結果是喜人的:小區環境變好了,居民居住空間變大了。
在全市層面,也有不少老舊小區正在結合自身情況,陸續推動各種形式的改造。他們所用的改造手段,既有相同之處,又不完全雷同;既有學來的經驗,又有自己的新亮點。
這説明:創新,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功課,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對症下藥。今天的經驗模式,是從過去無數創新中提煉而成的,未來,也需要今天的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