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啟幕 看一根管子如何貫通絲綢之路

2018-11-29 11:28:4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今天啟幕,看一根管子如何貫通絲綢之路

  管子狀的吹奏樂器,在數千年的絲綢之路上跟著駝隊遊走到各國後變成各自國家的“民族樂器”;根植于我國的正宗民族樂器笙,則流傳到意大利後啟發了當地音樂家發明瞭手風琴——兩者都是根據簧片原理髮聲。11月29日在上海音樂學院啟幕的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以“絲綢之路上的複合簧管樂器”為主題,透露了不少看似局限于音樂,其實拓展到人類文明交流的有趣故事。

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啟幕 看一根管子如何貫通絲綢之路

圖説:亞美尼亞複合簧管樂器duduk 官方圖

  一根管子 花開幾支

  據上音亞歐音樂研究中心主任蕭梅教授介紹,國際傳統音樂學會舉辦了多年,今年特地聚焦“管子”,是因為這類樂器在絲綢之路上,流傳到各個國家之後,有著各自的發展和變革,但是又萬變不離其宗。

  管子,是從阿拉伯、波斯一帶通過新疆傳入中國的。據上音碩士劉祥焜介紹,管子的形狀大致有兩大類,直桿與下半身呈喇叭狀兩大類。起初,大都是直的,隨著技術提升、對音色、音量的追求提升,出現了下半身呈喇叭狀的“管子”——嗩吶,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啟幕 看一根管子如何貫通絲綢之路

圖説:尼泊爾複合簧管樂器sahnai 官方圖

  管子經中國流傳到韓國,至今有“篳篥”——這個名字就是中國管子的古稱。韓國釜山國立大學的金雲京,就將在會上介紹《韓國篳篥與傳統曲目》。嗩吶,是2006年第一批被納入國家級非遺的項目,但是事實上它是西元3世紀的時候從絲綢之路上傳入新疆的。“嗩吶”其實是波斯語Sorna的音譯。嗩吶還像二胡一樣,流傳到日本。

  複合簧管 吹遍天下

  發聲原理上而言,中國的嗩吶與歐洲的雙簧管,同屬於“複合簧管樂器”。蕭梅介紹,“複合簧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在絲綢之路上廣為流傳。”這些樂器的簧片,可有兩片、四片、六片甚至八片之多,所以被稱之為複合簧管樂器,甚至還流傳到非洲。

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啟幕 看一根管子如何貫通絲綢之路

圖説:埃及複合簧管樂器Mizmār 官方圖

  因而,來自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的埃塞俄比亞音樂研究者提科特·塔芙拉將通過東非的雙簧樂器,尋找與絲綢之路的聯繫。在越南研究“肖姆”(其實就是嗩吶的越南版)的瑞典音樂學家埃斯伯恩特·威特瑪可,將展示非凡的演奏技巧。來自伊朗德黑蘭藝術學院的薩哈倫·阿斯塔納則將展示當代人對嗩吶的詮釋——她的演講很令人期待,畢竟她來自嗩吶發源地。來自雲南民族藝術研究員的吳學源教授還透露了他的研究成果——原來,景頗族的“文崩音樂”其實是通過緬甸傳入的英國“儀仗音樂”……而“文崩音樂”裏的樂器“洞巴”就是雙簧木管樂器。

  一根管子,幾塊簧片,看似簡單的樂器,其實勾連起了數千年曆史和橫跨歐亞大陸乃至非洲的文明進化史。時至今日,音樂還成為各國文化的紐帶,互相表達心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