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出版界以社會效益評估推動精品力作迭出

2017-03-01 08:20:2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49項——在日前公示的2017年度國家出版基金534個擬資助項目中,上海出版界入選項目再創新高。其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以29項位列全國各大集團之首。每年早春公佈的國家出版基金評審結果,成為出版界瞄準精品出版的一個風向標。而在上海,每年3月,還有一份低調啟動的“考試”已堅持了10餘年,那就是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組織的“出版社社會效益評估”。

  2004年,在上海文化體制改革大背景下,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在原“雙效益”評估體系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上海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體系。每年3月至10月,由出版單位自評、專業協會考核、專家綜合評估等三個環節組成的評估過程細緻入微,最終形成的不只是一個分數和名次,還有一份針對性極強的“成績單”——評估報告。這一在全國出版界獨有的評估體系,經過10餘年實踐,不斷適應出版業形勢發展,推動上海出版界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精品力作迭出。  

  評估須符合行業規律和特點  

  “評估是不是有效,要看接受評估的單位是不是認可。”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管理處處長王蒔駿説。如果把上海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看作一場考試,上海38家出版單位作為應試者對於評估的科學性最有發言權。王蒔駿介紹,以“上海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體系”為模板,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都進一步完善制定了本單位的社會效益評估辦法,“這説明,在出版專業領域裏,這套評估體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評估體系?出版單位的社會效益究竟如何量化考核?記者見到了一摞厚厚的表格,記載了評估體系的5個方面考核指標,包括出書結構、內容和裝幀品質、編校品質、突出成果和違規活動,前三項為基本分,計100分,後兩項分別為加分和罰分。其中,出書結構包括重點書比例及完成情況、重印書比例及完成情況、業務範圍內需要確保比例的主要品種或門類完成情況及五年規劃和特別任務完成情況等4項具體指標,佔比40%;內容與裝幀情況佔45%,編校品質情況佔15%。

  “社會效益總體來説是比較感性化的東西,主觀性相對較強,但要開展評估工作,就必須要有符合出版行業規律和特點的量化指標,同時又必須順勢而為,不能逆規律而行。”王蒔駿介紹,在這套社會效益評估體系中,以出書結構的4個具體指標為標誌,重點評估出版社如何在紛繁複雜的市場面前堅守專業,發揮專長,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的市場定位,進而引導出版社重視專業分工和出書特色,鼓勵出版社在某一領域做深、做精,形成獨特的品牌。  

  以重點書遴選保證專業出版品質  

  “堅守專業出版之路,堅守規劃出版之路。”這是很多出版業內人士眼中的“上海出版”。作為除北京中央出版群以外的最大地方出版集群,上海每年新書品種從10多年前的9000余種,發展至今已達每年近15000種,基本應合了中國圖書出版業近10來年的發展軌跡。從出版數量來説,中國已成毫無疑問的出版超級大國,而要邁向真正的出版強國,關鍵要看出版的專業化程度能否達到一定高度。就在今年2月,上海又有8家學術·專業出版中心揭牌,至此,本市學術·專業出版中心數量達到20家。而在世紀出版集團此次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的29個項目中,集團旗下10個學術·專業出版中心單位囊括了28項。

  “長期以來,上海出版之所以能成為地方出版的一個高地和一片風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堅守專業出版之路。”在上海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估體系中,有一個重要的隱形抓手——重點書遴選。王蒔駿介紹,市新聞出版局每年組織專家從上海各出版社上報的重點圖書中再精選出約350種列入年度上海市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在社會效益評估中作為重點考察,確保了上海出版精品戰略的實施。

  在“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上海總計有98種出版物入選,佔全國總數的9.12%,保持了在全國長期規劃項目上的領先地位。  

  評估結果除了名次還有“幹貨”  

  如何保證評估客觀、公正、有效進行?一個由出版業資深人士組成的專家團是評估後臺的重要力量。在市新聞出版局組織的這支人數固定在20人左右的專家隊伍中,多是副社長、副總編級以上的退休老出版人,他們不僅長期從事出版工作,並對某一齣版專業領域知根知底,有較高的專業理論造詣和影響。根據不同專家的專業特長和學科分類,除了打分考核,每位專家還負責對2至3家出版社進行長期跟蹤,每年撰寫評估報告。

  此外,市新聞出版局還分別委託上海市編輯學會和上海市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每年對出版社的編校品質和書籍裝幀品質進行抽樣檢查和評估。

  每年評估結果出爐,除了社會效益排行榜、出書結構排行榜、出書品質排行榜等三張榜單,每家出版社還能收到一份專屬的出書情況發展評估報告。對業內人士而言,評估中所涉的一些硬指標,如重點圖書出版週期、出書結構、圖書品質等都是很耐分析的“幹貨”。除了名次先後所涉的榮譽及督促,這場評估更像是出版社每年接受的專業諮詢,為未來發展提出了具體指導。

  “出版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出版的使命就是要生産出在時間和民眾面前留得下的文化産品。”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彭衛國説,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出版的社會效益必然與經濟效益相統一,這是出版所承載的社會價值,也是上海出版界堅持“社會效益評估”的基礎和動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