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獲得感 深入城市肌理中

2017-05-08 08:37:1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五年來,上海在文化設施、人才培養、文藝創作、文化創意産業等諸多方面形成了獨特的聚集樣貌和功能輻射

  文化獲得感,深入城市肌理中

  圖片默認標題

  新近落成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為城市再添文化新地標。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如果你新到上海,與漸次亮燈的一處處文化場館相逢,為時刻閃耀的一個個文化創意喝彩,感受滿城書香,感慨時時處處可見的文化痕跡時,你會發現,這座城市的市民已經擁有15分鐘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圈。

  如果你生長于上海,見證兒時的一座座老劇院、一條條風貌街區再度鮮活,大量的歷史遺存變身文化設施,你會發現,歷史正以自己的方式與當下形成人文互動時,城市的文脈和人文底蘊愈發清晰。

  這些切身感受的背後,是一座城市的全局觀和使命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文化是核心資源。而文化的本意,指向“以文化人”;衡量一座城市在文化發展上的標杆,對廣大百姓和文藝工作者,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詞:獲得感!

  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獲得感”,始終牽記著廣大人民群眾能否共享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上海在努力回應這一命題,奮發有為。

  經過5年的建設,市、區、街道、村(居委會)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規劃建設和在建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共30個,完全覆蓋了全市16個區———城市再無文化死角;僅2016年,上海的年觀影人次列全國單列市第一;走進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的市民累計超過6000萬人次。當城市文化氛圍與日新月異的空間新格局相得益彰時,上海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再次散發出獨特的聚合力:影視、設計類名家紛紛把工作室安在上海,一大批新書首發、劇目首演選擇了上海,中國原創3A遊戲的全球同步發售也啟動在上海———人才、精品、創意彼此呼應、相生相伴地來到黃浦江畔。

  城市空間、人,有形的、無形的,這些文化資産已漸成獨有的聚集樣貌和輻射功能,使得文化獲得感深入城市肌理。

  以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贏得歸屬感

  獲得感可以是一種歸屬。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曾指出,上海的文化發展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生活在大氣謙和的上海,隨時能感知城市與人的文化互動、會心交融。

  本月初,國內第一座國際性博物館世博會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今年2月,上海芭蕾舞團在新春首堂公開課上,把50位普通市民請進新落成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排練廳,體驗這座國際一流、國內第一的專業舞蹈中心;就在不遠處,劉海粟美術館新館除了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的功能,還有教育研究、公眾導賞等平臺,所求也是為民;2014年10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建成使用,廣邀世界名家名團前來;也是2014年秋天,保利大劇院在嘉定區開門迎客,市郊居民家門口也可以看歌劇聽交響樂;2013年6月,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全新啟幕,黃浦江畔有了孩子們的藝術天空。此外,上海圖書館東館預計年內開工,計劃在人與書交流的基礎上再打造人與人交流、共享的“第三代圖書館”;同樣定址在浦東花木地區的上海博物館東館,也把用戶體驗前置到了設計階段……

  在上海,如雨後春筍般拔起的文化功能性設施,不僅滿足全市全覆蓋的地理均衡,它們還是一流場館與普通市民互動的生動案例。若單獨看,未必知其深意,但連成時間線,一座城市對文化發展的頂層設計清晰明瞭。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

  2012年11月,市人大通過了《上海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定》,這是全國首部面向基層的公共文化地方性法規。

  2013年起,上海連續實施兩輪“營造城市文化氛圍三年行動計劃”。

  2014年,上海啟動國産網絡遊戲屬地管理試點,開全國先河。此舉大大縮短了原創網遊的審批時間,為遊戲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搶佔了高速跑道,也讓本土遊戲迷提前嘗鮮。

  2015年,市委、市政府發佈相關指導意見和“上海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6-2020)”,明確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率先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16年,“文化上海雲”App正式上線,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省級區域全覆蓋的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每月發佈惠民活動超萬場。同時,市政府出臺關於加強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旨在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截至2016年底,上海已有劇場135個,其中近5年新建改建或拓展功能後投入使用的專業劇場有近20個;圖書館238個,總面積52萬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10.4%,且全部納入異地借還“一卡通”服務體系;全市125家博物館有96家免費開放;76家美術館,年舉辦展覽數從2012年的260場,上升到2016年的近500場;全市共有電影院275家、銀幕1562塊,比“十二五”初期有了大幅增長。此外,開放運營的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有216個、農家書屋有1514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有5245個。所有這些深扎進市民百姓生活中的場館,都以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文化民生,讓百姓感受到真切的文化獲得。

  以追求卓越的文化精氣神,贏得人心共鳴

  獲得感是一種共鳴。

  “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既是文藝工作者的根本遵循,也是文化民生的具體要求。讓人民不但能“看到電影”還能“看好電影”,不但能“欣賞演出”還能“欣賞高水準演出”,不但能“愛上閱讀”還能“愛上品質閱讀”。

  在上海,當文藝工作者自覺地以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以藝術創作中的精品意識“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他們創作的藝術內容,越發走心。

  2015年春天,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韓正同志對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進行集中調研,提出了“深化改革、多措並舉,激勵創作、鼓勵演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扎紮實實把上海文藝工作提高到新水準”的要求。《關於推進上海文藝院團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隨之出臺,圍繞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引進等多個方面推出多項舉措,並在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和各藝術院團個性的基礎上,鼓勵院團採取“一團一策”,出人齣戲。改革兩年來,一團有一策,各有喜人成績。昆劇《臨川四夢》巡演全國的訂單多得接不過來,上芭出品的豪華版《天鵝湖》世界巡演已經訂到了2019年。

  如果説,舞臺精品惠及的是一批觀眾。那麼,從2016年初,上海啟動的“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則可惠及幾代人。該工程從美術起筆,力邀全國大家名家,用畫筆講述中華文明的起源,為中華民族塑魂鑄魂。目前,這個大型文化傳播工程正在逐步進展到各個藝術門類。前不久,該工程的連環畫繪本出版。

  上海打造文化精品的意識還貫穿到了影視創作中。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金盧米埃爾”獎;上海出品的影視劇《平凡的世界》《西藏天空》《彭德懷元帥》,以及曾在創作階段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電影劇本資助的《七月與安生》等,無一不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這些作品已然用事實證明,一批文化惠民精品的涌現與政策的鼓勵、扶持密不可分。

  同樣地,為營造濃厚閱讀氛圍,上海在閱讀文化上所做的設計也已紮實反映在生活中。2012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在全國率先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發展配套政策,優化發行網點佈局。2012年至2016年,共劃撥新聞出版專項資金6000余萬元,通過資助和補貼、貸款貼息、獎勵等方式,扶持百餘家各類實體書店。如今,喧鬧如豫園,清遠如金山、青浦,城市各角落都有獨具特色的實體書店,親近閱讀,成為市民的常態化活動。

  以海納百川的文化態度,贏得感召力

  獲得感還可以化為一種感召力。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提升城市軟實力,已成為上海面向未來發展的根本戰略。

  五年來,上海的文化事業影響力與文化産業競爭力日漸凸顯。

  上海文化圈多年來有種説法,“一年四季有四節”。春天的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初夏的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夏秋之際的上海書展;秋冬時分的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些藝術的盛宴是人民的節日,也是優秀文藝作品走向世界舞臺的平臺。

  而在電影方面,2016年,上海出品完成電影80部,比2012年多出54部;2015年全市的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3028億元,佔全市GDP比重12.1%,比“十一五”期間佔比5.5%有了大幅增長。

  全國乃至世界的優秀文化資源受到平臺的感召,被吸收在海納百川的上海,融匯於此,發展於此。而這些優秀的文化資源,又反過來提升市民的文化獲得感,激發市民的參與意識,整座城市的文化活力被點燃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如此,城市亦如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