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博物公學”讓博物學延伸

2017-11-23 14:53:00|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一門拓展課對接新高考研究性學習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走廊上隨處可見的植物標本 晨報記者楊青霞

  這裡有200多種植物、30多種鳥類,每種植物下都標注著其屬性、別名、簡介,走廊上隨處可見植物標本。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刺猬、黑眉錦蛇、赤腹松鼠等野生動物。這裡不是植物園或公園,是一所擁有90年曆史的學校——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

  從一個愛鳥社團出發,到一門拓展課的開出,到激發學生語文、歷史等其他學科的興趣,再到對接新高考研究性學習,該校做了這樣的探索。日前,記者在該校進行了探訪。

  激發對生命科學的興趣

  校生物老師金子明在講述社團前,先將一打明信片展示給記者,笑著説:“這是我和學生製作的12節氣明信片,上面的落葉、梧桐、紅葉等都是校園內的植物。”

  “由我與2017屆學生金婷、王昊建立。起初,我們師生三人只是一個課外鳥類調查的研究小組,但是在研究過程中,兩個孩子跟我一起識鳥、護鳥、愛鳥,在調查鳥類的過程中,接觸到了他們平時沒機會去感受的自然生態,對基礎生物學的興趣激增。受此啟發,我希望能把生態、自然、生物保護等觀念傳播給更多的同學,從而在新高招政策下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的興趣,樹立正確的自然觀,故而萌發出成立學生社團的想法。”金子明説。

  金子明告訴記者:“在業餘時間,我偶然參加了上海自然導賞員培訓,收穫了自然教育理念,並接觸到博物學這門小眾但正在升溫的學科,意識到這門學科與我們所想做的事情的密切關係。”

  在理解了博物學的內涵及其與《上海生命科學課程標準》存在的關係之後,社團取名為“達爾文博物公學”,試圖讓學生通過博物學的學習提高核心素養,培養觀察、探究、尊重、保護生命的能力。

  一門拓展課與多學科相聯

  在上海,目前有一百多所市級綠色學校,這其中不乏植物種類繁多的學校,卻還沒有學校能將該校的植物種類做一個系統性的統計和分類。

  今年3月底,上海師範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被授予“國際生態學校”,學校有30多種鳥類,200多種植物,校園內時常還能看到刺猬、黑眉錦蛇、赤腹松鼠等野生動物。學校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成為學生探索研究的基地。“達爾文博物公學”社團成立至今已有兩年的時間,這期間社團成員將校內每一種植物都做了詳細分類,做成植物名錄。

  記者看到,校園內的植物下都挂有一塊牌子,上面清楚地標明植物的名稱、別名、學名、科屬、簡介,最後附上第幾屆學生以及學生的姓名。在教室的走廊上隨處可見學生製作的植物標本。金子明説:“採集到好看的葉子我都會讓學生自己留著做成書籤。”

  “這門學科看似小眾,對並不了解的人來説有些枯燥,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它還可以延伸其它學科的學習。”金子明説。

  已經畢業的2017屆11班王佳焱談及對社團的感想時説:“博物學是一個相對宏觀的學科,它涉及的範圍非常之廣,包涵了各個方面的知識例如:生物、人文、歷史、地理等等。人人都應懂得一些博物學,它的思維方式不僅在生物一個方面,而且在其他學科發展上也對你有不小的幫助。”

  對接新高考研究性學習

  金婷和王昊兩位同學作為“達爾文博物公學”的發起者,在上海市創新大賽、上海市“寶山杯”生物小論文、上海市青少年科學院等項目中,憑藉《松江崑秀湖濕地公園夏季鳥類群落特點與生物多樣性研究》和過人的答辯展示,收穫多個獎項。

  “達爾文博物公學”作為一個有學習目的的學生社團,利用每兩週一次的社團課和其他課外時間,同時進行理論學習、野外實踐和課題研究三個方面的教學指導。

  應對“兩依據,一參考”的高招新政,學校設立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社群組織“哥白尼書院”(理科研究)和“雨果書院”(文科研究),並將“達爾文博物公學”納入了“哥白尼書院”。金子明為書院長,金婷和王昊成為小院士。由此,“達爾文博物公學”的研究性內容從原先的社團課中分離,與“哥白尼書院”並軌。以“達爾文博物公學”博物學入門為名的拓展課誕生了。

  社團及課程的開設,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他們了解大自然,熱愛與理解生命及其多樣性,從而在他們年輕時就注入一種現代的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

  校長肖銘告訴記者:“高考改革後綜合素質評價得到重視,成績需要抓,但成績並不是考核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達爾文博物公學’除了對校內植物的研究外,學生還走出校外甚至去國外研究植物,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從中開拓眼界,通過自己的觀察動手完成研究性學習論文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