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楊浦116歲老房將整體“平移”,為上海第17條越江隧道騰出空間
這幢清水紅磚的歐式小洋房建築已經矗立在楊樹浦路江浦路東北角116年了。近日,為配合江浦路越江隧道的建設,同時保護好歷史建築,楊浦區聯合市相關部門協調推進制定方案,擬將百年老宅整體“平移”,計劃於今年10月實施。
風格獨特的英式老宅
江浦路104弄小洋房,又稱西門宿舍聯排洋房,是一幢有116年曆史的老建築。1902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購國人黃佐卿創辦的裕晉紗廠,更名為上海紗廠。同年,在工廠附近建造江浦路104弄花園式新式里弄房屋28幢,供日商高級職員居住,如今只現存這一幢房子。
老房是英式聯體別墅,外立面為清水磚砌築,磚縫嵌合得十分細膩。房子上下兩層的門窗都為拱券造型,外墻上有精緻的裝飾柱,與窗臺上的鑄鐵欄杆圖案相互呼應,線腳清晰。入口拱門弧線優美,門前有幾級石階,下面還有一層隔空層,可透氣、防潮。
入口拱門別致。
綠玻璃碎花紋配上斯別林鎖,透著老洋房的氣息。
落地窗鑄鐵欄杆線條優美流暢。
拾階而上,樓梯扶手尚存有精美的雕花,房間頂上有吊頂、裝飾線,墻上有壁爐,有的客廳之間還有巨大的胡桃木移門,可分可合。走到二樓,一扇扇帶有弧形拱券和鑄鐵欄杆的淺綠色落地窗,仿佛是一個個內陽臺,讓陽光可以最大限度地透進房間,灑在已經荒廢塵封的地面。三樓有凸出的老虎窗,遠遠望去,別有風韻。
樓梯扶手尚存有精美的雕花。
二樓北間的落地窗和壁爐。
三樓老虎窗錯落有致。
“方格窗,尖拱券等均較好地體現了英式建築的風格。”楊浦區文物管理事務中心主任楊春霞介紹,江浦路104弄經過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被納入三普普查登錄點名錄,並向國家文物局備案;2017年楊浦區文化局公佈其為楊浦區文物保護點。
多方努力為老房“讓路”
2016年12月,上海第17條穿越黃浦江的越江隧道——江浦路越江隧道正式開工。隧道北起楊浦區江浦路,向南穿越黃浦江至浦東,這幢百年老房正好位於江浦路隧道的入口處。而除了涉及隧道工程以外,地鐵18號線站點、丹東路排水工程等四個重大市政工程均通過這個節點,老建築的“遷移”勢在必行。
老洋房因江浦路越江隧道的浦西段工程需要,將向東平移至目前的七層小高層處,小高層不日將拆除。
“這幢116年前的花園里弄住宅,可算是上海現存的歷史最悠久的里弄住宅之一,而且建築特色如此鮮明,保護如此完好,實屬難得,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文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房管、舊改、建設、文保等部門經過長達半年的專家論證,最終商議決定採取平移保護的方案。
然而由於房屋所處地形特殊,向北、向西均是工地,無法平移;向南則需要橫穿楊樹浦路,平移週期長,對交通影響大;最終只能選擇向東平移,但前提是要對楊樹浦路1111弄2、4、6號“雙喜家園”商品房進行徵收並拆除,為老房子平移騰出地方。
去年6月,一紙動遷公示張貼到了楊樹浦路1111弄雙喜家園內。“我們的房子地段很好,邊上18號線正在修建,從陽臺望出去就是漁人碼頭的江景。”一位家住雙喜小區的居民不捨地説。
施工人員拆除電線。
“為了保住這幢老房子,實屬不易。有關部門和雙喜小區簽訂了借地協議,為平移創造基礎。”楊浦區房管局局長于洋説,期間區舊改辦、平涼街道向居民做了大量宣傳工作。4月中旬,江浦路越江隧道項目房屋徵收基地傳來好消息,預簽約僅過了6天,商品房內的44産居民全部簽約,簽約率達到100%,目前大部分居民均已搬離。
保護歷史建築就是留住城市記憶
100多年前,楊樹浦路沿線是星羅棋佈的民族工業廠房,如今走在楊樹浦路上,大工業時代遺留下的65處、100多棟歷史建築,都是在城市發展中需要保留和維護的瑰寶。“江浦路104弄住宅也是楊樹浦路改造工程中保存的歷史建築之一。”楊浦區建管委負責人表示。
從2016年12月起,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正式立項,建管部門對楊樹浦路沿線65處歷史建築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摸,楊樹浦路沿線共有三塊大面積的風貌保護建築群,楊浦區對這些歷史建築按評估等級分類施策,有的原址保留保存,有的則採取平移方式保護,據悉,楊樹浦路沿線風貌建築的保留率達到了近95%。
在上海,有許多會“平移”的老建築,憑藉著工程技術的力量,逃過了被拆除的命運,實現了華麗轉身。自1993年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而最近一次則是上海百年名剎玉佛寺大雄寶殿的“行走攀高”工程。
今天,城市在飛速向前發展,城市裏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如何平衡歷史風貌建築的留存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過去對歷史建築是改造利用,如今則是像對待人一樣保護和尊重。”一位致力於楊浦歷史建築保護的設計師這樣説,因為保護歷史建築,就是留住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
連結:上海那些被平移的老建築
坐落于中山東一路和延安東路口的“外灘天文臺”曾是外灘最矚目的建築之一。1993年,外灘進行改擴建,為了保護這座當時已近150歲的建築,相關部門決定將它東移。當時技術還不成熟,天文臺一天只能移動幾釐米,即便如此,最後這個重450噸的天文臺還是成功移動了24.5米,且沒有絲毫損壞,這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
自1993年這第一次對外灘天文臺進行平移以來,目前上海被平移過的老建築至少有12個。建於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是第一個在平移中爬坡升高的歷史建築,也是耗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平移工程。
百年老校啟秀實驗中學東樓洋房在平移過程中,經過了先橫軸向東南平移,再順時針轉動,再向東北、東南平移的“最複雜平移路線”。
樓高6層、總面積達到7000㎡的梅林正廣和大樓,是上海有史以來平移體量最大的一棟建築。
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沈宅,是上海首例年逾古稀的“民間老宅”平移。
而最近的一次平移工程,則是在去年9月,上海百年名剎玉佛寺的大雄寶殿整體向北平移30.66米,同時向上頂升1.05米,殿內佛像及文物也隨建築整體平移和頂升,完成了一次技術難度極大的古建築“行走攀高”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