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中小學新學期推廣“食育”課程 改變“舌尖上的未來”

2018-09-26 10:47:0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申城中小學新學期推廣“食育”課程培養良好習慣,改變“舌尖上的未來”45分鐘午餐時間,也是一堂育人課

       一篇題為《和日本小孩吃飯,才知道什麼是輸在起跑線上》的文章日前刷屏朋友圈。日本小學生吃飯時良好的禮節習慣和飯後處理垃圾的專業程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是全世界最早推廣“食育”的國家,2005年就頒布了《食育基本法》,把“食育”置於與智育、德育和體育同樣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學普及推廣。

  如今,上海也在探索午餐裏的“教育元素”,食育課程創新教育悄然出現在校園裏——從9月1日起,“食育”在全市中小學校廣泛開展。45分鐘的午餐時間,也是一堂育人課。

  同伴互助,爭取都成“小光碟”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食育的基礎。11時45分,天山路第一小學下課;11時50分,營養午餐送進三(1)班教室。每一天的午餐,都很有“儀式感”:孩子們洗完手,把自帶的毛巾墊鋪在課桌上,勺子、筷子、湯碗擺放整齊,做好餐前準備。孩子們還打破了原來的入座方式,兩個孩子面對面圍坐,結對進食。班主任孫老師介紹,採取這樣的方式,是因為低年級有不少孩子挑食。兩兩結對,可以讓孩子們互相鼓勵,爭取都成“小光碟”,愛惜糧食,長好身體。

  學校還提供AB兩種餐食,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而如果遇到餐食類型沒有選擇餘地時,孩子們就要想辦法去和同伴調整。校長呂華瓊説,如何來分配,各個班級的情況各有不同。食育不僅是一種飲食健康教育,更是一種素養教育。

  在高境一中,有學生自主管理部,對學生就餐實行同伴式管理,即每層學生食堂安排3名學生幹部來管理秩序,杜絕浪費現象。同時引導學生開展同桌分餐活動,即同一個餐桌上的學生,食量小的可將食物調配給確有需要的同學。

  垃圾分類的第二課堂

  不少校長越來越認同“食育”的功能:生活本身是一個很好的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與其説教,不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

  在日本的午餐食育課堂上,從自帶環保餐具、種菜、打飯、用餐,到餐後的口腔清潔、紙盒回收、衛生打掃,孩子們都全程參與,餐後垃圾分類之精細,尤其令人驚嘆。如何給垃圾分類,也是上海中小學生的一堂“必修課”,很多學校把這堂課放在午餐的45分鐘之內。在綠苑小學,食育課堂以環保收尾——學生們依次將空餐盤放入教室前部的整理箱。擦完嘴的餐巾紙,學生們會走到教室最後排扔進垃圾桶。寶山區長江路小學午餐時進行環保教育,要求學生無論在家、在學校還是在外,都要做到吃完後將包裝袋等放進指定分類垃圾桶中。環保理念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浸潤學生心靈。近期,教育部體衛藝科司司長王登峰在考察上海市學校食育工作時表示,在“食育”過程中,學校要在“食之禮”和“食之學”上加上環保理念,特別是垃圾分類整理理念,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並帶動家庭。

  食育課堂也在餐桌之外

  上海平和教育發展集團的成員校,都有這樣一項別出心裁的食育課程:一塊屬於孩子們的小田地,這裡的花花草草都由學生自己種植。通過種植和學習,學生們了解中醫關於食物熱性、寒性的界定,以及有關食物來源的歷史故事,也研究土壤、空氣、大自然各種因素對於食物成長的影響。此外,還能切身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

  穿上工作服、戴上防塵帽,楊浦區建設小學每天當值的值日生在午餐時負責為同學們打飯。學生家長汪女士説,為了競爭上崗,她的女兒已在家裏練習幫父母擺放碗筷、盛湯,模擬得有模有樣。在班主任施老師看來,用餐禮儀對學生生活習慣和為人品性的培養也有積極意義。在梅隴中心小學,學校開發了《營養午餐探究》的“和靜怡真”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學習,引導學生開展午餐探究,在營養午餐中做到“光碟”。

  在家長圈,學生午餐一直以來眾口難調。給現在的孩子講“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枯燥生硬的方式往往令人難以接受。生動有趣的“食育課程”,讓孩子們在實踐中體會、感悟,培養良好習慣。專家指出,學校的一日生活中,處處是教育,處處都可以成為課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