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空間主動光電載荷研製團隊是一支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研究團隊,目前成員的平均年齡不足40歲。在近20年科技創新實踐中,他們瞄準國際領先水準,持續不斷把科學家的“夢想”變成現實,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測、量子科學衛星以及高分七號等國家重大項目中嶄露頭角,讓中國的主動光電載荷遨遊太空。
科研人員討論測試過程 供圖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所長舒嶸表示,團隊在實踐中的成長跟近20年來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任務的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嫦娥一號”是團隊承擔的第一個航天任務,也是全程參與探月工程的敲門磚。
2002年至今,團隊承擔嫦娥一號到五號科學與工程載荷研製任務,以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實現了技術進步,用獨有的中國方案證明了中國具備在月面實現著陸器精確避障的能力。
據介紹,團隊成功為首顆量子實驗衛星研製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兩大主載荷,該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星地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及隱形傳態,為我國引領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發展和空間尺度量子物理基本問題檢驗前沿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我國“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研製祝融號火星車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對火星表面元素與礦物成分開展科學探測;為高分七號衛星研製鐳射測高儀,開啟1:10000全球立體測繪新時代。
空間主動光電載荷研製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供圖 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通過國家重大項目的歷練,隊伍快速成長,形成了堅固的金字塔型老中青組合隊伍。前有“50後”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導工程的頂層規劃和設計,中有“70後”舒嶸、何志平等中堅力量準確把握工程研發節奏和脈絡,後有黃庚華、張亮等“80後”“90後”形成奔涌向前的“後浪”,勇挑重擔,刻苦攻關。
現階段,團隊積極開展月球與深空探測、中高軌量子衛星、空間基礎設施等後續工程任務的研製工作,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斷增強自主創新“硬核”能力,以科技成果踐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與擔當。(文 黎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