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佘山天文臺重開在即 “百年老鏡”重見星河

2023-03-02 09:53:2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石悅

  原標題:經歷了兩年史上最大規模修繕,記者提前探營有哪些不容錯過的“打卡點” 佘山天文臺重開在即,“百年老鏡”重見星河

【文化旅遊】上海佘山天文臺重開在即 “百年老鏡”重見星河_fororder_1

修繕後的上海佘山天文臺外景 記者張海峰 攝

  經過兩年史上最大規模修繕,位於佘山之巔的上海天文博物館重新開放在即。其前身為123歲的佘山天文臺,“鎮臺之寶”是中國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遠鏡,也是當時亞洲最大的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

  歷百年滄桑,再一次相遇,這裡將為我們呈現怎樣的歷史厚重感?存在哪些不容錯過的“打卡點”?日前,記者前去探營。

  日晷

  天文計時領域重大發明

  在博物館入口處,抬頭可見一個日晷。這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這項發明被沿用數千年之久,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

  大地是球形

  打破中國傳統宇宙觀

  展出的《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與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一幅世界地圖,圖中明確地闡釋了“大地是球形”的基本概念,給出了大陸的基本形狀和範圍,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宇宙觀。該圖及副本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地,為西方天文地理知識在亞洲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一同展出的還有葡萄牙傳教士陽瑪諾編撰的《天問略》,于1615年出版,是中國第一部介紹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書籍。

【文化旅遊】上海佘山天文臺重開在即 “百年老鏡”重見星河_fororder_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介紹佘山天文臺觀測成果。均本報記者張海峰 攝

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負責人湯海明介紹佘山天文臺觀測成果 記者張海峰 攝

  墻與鐵

  仰望可見“1928年墻面”

  1900年,松江九峰之巔——西佘山峰,聳立起佘山天文臺。1928年後,天文臺樓體擴建,曾經的一面外墻成為內墻。在序言廳,觀眾得以看見這面“傾斜的墻”。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在二樓主展區,仰望屋頂可見“1928年的墻面”。

  除了天文臺主建築使用的瓦片,百餘年前為望遠鏡配套建造的圓頂鐵板,在2022年改造時被拆下,部分鐵板經處理後,成了展覽的一部分。

  彗星撞擊木星

  首次準確預報重大碰撞

  1987年,在佘山天文台西側,安裝了一架口徑為1.56米的天體測量望遠鏡,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1994年7月,一顆名為“蘇梅克—列維9號”的彗星撞擊木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作準確預報的太陽系天體的重大碰撞。1.56米望遠鏡成功觀測到6次撞擊。此次展出了其中三張照片。

【文化旅遊】上海佘山天文臺重開在即 “百年老鏡”重見星河_fororder_子午儀。

子午儀 記者張海峰 攝

  子午儀

  曾參加國際經度聯測

  佘山天文臺的帕蘭子午儀于1925年購于巴黎,其主要部件是可沿南北方向旋轉的80毫米銅制望遠鏡,能自動記錄恒星過子午線的時刻。儀器安放在山頂的花崗岩基墩上,參加過1926年和1933年兩次國際經度聯測。

  鎮館之寶

  天文觀測需數人配合

  拾級而上到三樓,眼前重約3噸的“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修舊如舊,保持著百餘年前的風貌,讓人頗為震撼。

【文化旅遊】上海佘山天文臺重開在即 “百年老鏡”重見星河_fororder_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

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 記者張海峰 攝

  所謂“雙筒”,是其由兩個鏡筒組成,兩個物鏡的口徑均為40釐米,分別用於目視觀測和天體照相。

  淡綠色的圓頂直徑10米,可做360度旋轉,還可開啟天窗。一架梯子靜靜矗立在一旁,過去的漫長歲月裏,天文觀測人員從梯子爬到半空中的廊道,借助身體的重量用鋼絲繩拉開天窗,蒼穹得以入目。

  與現代自動望遠鏡不同,這是一台手動望遠鏡,一次天文觀測往往需要數人配合,坐在紅色觀測椅的人則為主導者。

  記者在鏡筒上發現望遠鏡的生産年份“1899”,頓時覺得自己與這段久遠的天文歲月有了連接。那一年,佘山天文臺從法國巴黎高梯爾光學工廠專門定制了這臺望遠鏡,次年運往上海,1901年完成安裝。

  博物館的出口處,正是“佘山之巔”立碑處。人們向來喜歡登高望遠,但能從這裡望到的,遠不僅是蒼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