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梁祝》在北京大學登場
六旬《梁祝》北大登場:中國音樂要自信地跟上美好時代
新華社記者劉麗娜、魏夢佳
2018年的中秋之夜,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座無虛席,“化蝶情——何佔豪與《梁祝》60週年北大紀念音樂會”華麗登場。
《梁祝》主創者之一、著名音樂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何佔豪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並現場講解,國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和青年民樂演奏家禹潔分別帶來經典小提琴版和柳琴版的演繹,給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獻上一場獨特的音樂盛宴。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從1958年開始創作,迄今悠悠六十載,《梁祝》已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張獨特名片,成為幾代中國人的記憶。
“《梁祝》是中國戲劇界、音樂界幾代人的成果,是幾代人的智慧結晶。”站在北大百週年紀念講堂的舞臺,86歲的何佔豪深情回憶往事。
據他介紹,1958年,捷克一個知名樂團訪華,在上海音樂學院提出演奏中國自己的四重奏音樂。當時院方推薦了還沒有真正完成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沒想到得到捷克音樂家的認真排練和演奏。正是這個特殊機緣使何佔豪認識到,國外音樂家是多麼尊重一個民族自身有特色的音樂。
今年適逢《梁祝》創作60週年,用老中青三代傳承、民族樂器與西方樂器共同演繹的方式呈現這首經典音樂,體現了歷史的回聲和時代的精神。
何佔豪在現場表示,演奏家的二次創作對經典作品隨時代發展至關重要,例如呂思清對《梁祝》注入自己的理解和闡釋,為這首樂曲賦予了獨特的新內涵。而柳琴版的演繹與以往嘗試過的二胡、古箏版本不同,柳琴作為音色富有青春氣息的中國民族樂器,更符合“祝英臺”這個年輕女性的特點。在體現民樂戲曲性的同時,能用小提琴的原調性演奏,易與交響樂合作,也能讓世界“聽懂”。
西城區實驗中學民樂團的一位初三學生在觀演後説,沒想到柳琴與交響樂團合作《梁祝》這麼美,這次觀演使自己更加喜愛中國音樂了。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我們的老百姓,就是最豐富的音樂寶庫。我深信,中國民族樂器的現代化探索將會有美好未來。”在演出現場,何佔豪説,“在今天這樣的美好時代,我們對民族文化更有自信,我們沒有理由不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