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書寫“擔當答卷”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6-24 08:52:06

  原標題:厚培創新沃土 積蓄髮展動能 書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擔當答卷”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關乎“國之大者”,是北京融入新發展格局“五子”聯動的關鍵一子,也是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重要支撐。五年來,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意味著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北京市當先鋒、做表率,以五年創新成果,書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擔當答卷,加快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書寫“擔當答卷”

  自立自強

  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懷柔科學城東區,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上“風起雲湧”,科學家們把模擬地球搬進了實驗室。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是中國首個研製成功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大科學裝置,也是懷柔科學城建設征途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京有序推進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陸續進入試運行階段,雁棲湖畔崛起一座比肩國際的科學城,向世界發出北京自立自強,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最強音。

  近五年來,北京佈局了12個超算中心、46台全球算力500強的超級計算機以及鳳凰工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19個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汽車、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科研平臺。

  謀定而後動,北京市圍繞未來技術和前瞻引領,強化頂層設計,發佈實施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北京“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十四五”時期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建設規劃。

  肩負國家使命,踐行時代擔當。圍繞信息、生命、能源等領域,北京著力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戰略科技力量。當前,北京培育與打造的中關村、懷柔、昌平國家實驗室已全部實現掛牌,目前正在凝練任務,聚集力量。

  建設國際科創中心,要發揮“三城一區”主平臺和“一區十六園”主陣地作用。“三城一區”以不足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GDP的1/3。2021年,中關村示範區總收入8.3萬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總收入同比增長20%以上。

  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代表了國家科技創新的最高水準,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堅力量。在加快建設引領力強、戰鬥力強、組織力強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北京正在跑出加速度。

  挺進“無人區”

  源頭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

  從簽訂聘用合同到在崗投入科研,短短4個月的時間裏,所需科研設備論證、300平方米實驗室改造、科研團隊組建工作全部完成。這是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袁之良經歷的速度。在袁之良走下歸國的飛機時,一切輔助工作都已備好。

  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稱:量子院)科研支持工作的開展,以“天”為單位計算。這樣的速度,也孕育著刷新世界紀錄的科技成果。今年4月,量子院發佈了一項刷新世界紀錄的成果:實現百公里量子直接通信,這是當前世界範圍內實現的最長量子直接通信距離,相當於在鳥巢與延慶冬奧村之間能安全寄遞“量子信”。2021年的中關村論壇上,量子院發佈的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晶片,標誌著中國在超導量子晶片研究領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五年來,量子科技、腦科學、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研究的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在北京密集落地。北京市出臺了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新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打破傳統約束。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成效顯著,量子院第一代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上線;腦科學中心7項任務納入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五年實施計劃;智源研究院發佈了全球最大預訓練模型“悟道2.0”。

  北京支持開展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自主探索。在北京為科學家培植的這片科研沃土上,短短數年間,在基礎前沿、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方面,一批世界級成果驚艷世界,涌現出馬約拉納任意子、新型基因編輯技術、天機芯、量子直接通信樣機、“長安鏈”等一批世界級重大原創成果。

  一個又一個重大原創成果彰顯著源頭創新能級的躍遷,北京市正在用“原創實力”征服世界科創舞臺。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公佈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上,北京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榜首,“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位居全球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0倍,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獎項佔全國30%左右。

  面向經濟主戰場

  高品質發展向創新要答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技”在抗疫一線閃閃發光。北京市出臺了加強新冠肺炎科技攻關10條措施,組織優勢力量開展疫苗、診斷試劑、藥物研發攻關,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技術應用。數據顯示,北京市研發的5款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科興、中生兩款滅活疫苗全球供應超50億劑;國內首個唯一的中和抗體藥物獲批上市並納入第九版診療方案;17個診斷試劑和設備獲批上市,覆蓋核酸、抗體、抗原類檢測方法。北京市還支持開發了AI影像輔助診斷産品、新冠肺炎線上醫生諮詢平臺等新産品。

  科技力量一邊守護人民健康,一邊成為首都高品質發展,穩定經濟大盤的有力支撐。

  五年來,北京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向科技創新要動能,用科技創新促發展。北京市發佈高精尖産業“10+3”政策,打造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雙發動機”。初步統計,2021年,人工智能相關産值規模達2070億元,是2016年的2.3倍;醫藥健康産業全部企業營業收入為4760.5億元,同比增長116.7%。

  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須向創新要答案。北京市實施科技服務業“雙百”工程,優化産業生態,培育龍頭品牌,推動高精尖科技服務業能級躍遷;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築基擴容”“小升規”“規升強”三大工程,健全培育和支持服務體系,形成梯次接續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格局,有力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中關村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

  為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堵點”,北京出臺“若干措施”,暢通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流通渠道。北京還全力支持朝陽區建設高品質創業投資集聚區,加快培育一批聚焦硬科技投資、具有較高行業影響力的優質創投機構。

  同時,北京出臺促進北京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五新”行動方案,設立規模30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發佈三批60項重大應用場景,項目總金額約196億元。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200多項新技術在冬奧會場景落地應用。國家速滑館的“冰”面,在冬奧歷史上第一個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製造;首鋼園區無人駕駛車輛穿梭,冬奧會歷史上第一次把L4級別的無人駕駛引入冬奧交通服務當中;氫能出行,100%清潔電力、智慧機器人、無障礙服務等新技術在冬奧會場景中也實現集成應用,為科技辦奧提供有力支撐。

  在經濟主戰場,科技自強成為突圍解困,讓經濟更具活力、讓生活更加美好的創新方案。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