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讓城市更新始終貼合民生改善

2017-08-30 09:49:2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五年來,聚焦老舊小區居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大力實施老式住宅綜合性改造等“三大工程”,逾六萬戶居民受益

  黃浦:讓城市更新始終貼合民生改善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位於黃浦區核心區域的人民廣場。袁婧攝

  黃浦區依靠理念創新、方式創新,推動城市更新始終貼合民生改善,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城區特點的城市更新新路徑。

  這是你看得到的黃浦區:古典的外灘建築博覽群、新潮的新天地、林立的商務樓宇,妥妥的一張國際大都市繁華和時尚“標簽”……

  這是你想不到的黃浦區:舊式里弄和危棚簡屋集中,區內二級以下成片舊裏總面積在中心城區位居第二,人口密度高,依舊有7.8萬戶家庭沒有衛生設施……

  這,才是最真實的黃浦區———上海中心城區核心區,老城廂所在地,承載著上海700餘年的建城史和170餘年的開埠史,是城市之根、海派文化之源;隨著城市發展和歷史變遷,城區“二元結構”矛盾日益凸顯,成為全市舊改任務最重的城區之一。

  對於黃浦區而言,城市更新這道考題,不僅意味著要以最嚴格的紅線守護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記憶,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與改善民生緊密相連。在實踐探索中,黃浦區委書記湯志平拆解出了關鍵點:依靠理念創新、方式創新推動城市更新始終貼合民生改善,“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城區特點的城市更新新路徑”。

  所有“家當”附贈“保護使用説明書”

  這是黃浦區最寶貴的一份“家當”———優秀歷史建築289處,佔中心城區總量的27%;風貌保護道路31條,風貌保護街巷36條,佔中心城區總量一半;歷史文化風貌區4處,佔全區陸域面積的31%。

  早在2015年,黃浦區就成立了全市首個區級歷史建築保護委員會,由區長挂帥,還同步組建了由規劃、建築、人文等領域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為保留保護工作提供專業支撐。

  今年,黃浦區成立城市更新留改工作領導小組,兼顧歷史保護、城市更新與城市發展,注重規劃引領,制定了全市首個區級歷史風貌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正加快深化和推進老城廂北部地區城市設計研究、北京東路城市更新規劃研究、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專題研究等。

  針對區域內各類歷史建築總量大、類型繁雜、産權多元、年代久遠、用途不同、損壞程度不一的現狀,黃浦區想到了給它們製作“保護檔案”,同步推送“保護方案指南”。

  這些一幢一冊“檔案”包含建築結構查勘、區位、歷史圖紙及照片、改造記錄、修繕意向和重點保護要求等。數字技術也被運用進來———探索建立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電子地圖,加強散落在房管、文化、規劃等不同部門信息的資源整合。

  同時,借助專家力量加強甄別和確認,對涉及舊改徵收或列入計劃的27個地塊中所有老舊建築進行排摸鎖定,形成一地塊一保護方案。其中,那些別具特色的非保護建築中的零部件,只要是專家認為有價值的構件都主動予以保留,進入特色建築部件倉庫。

  保留保護的視線和路徑也變得開闊:從關注個體轉為片狀保護,努力重現傳統街巷格局、街區肌理和文脈特徵。比如今年推進的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與整治等,以整個片區為整體進行綜合研究,梳理確定重點項目,再分步推進實施。

  不做標本,重塑功能強調“可及性”

  上個月,林肯爵士樂上海中心正式落子“外灘中央”項目,未來市民可以在黃浦江畔欣賞世界最高水準的爵士樂現場演奏。“外灘中央”項目正是由保護建築———中央商場的本體保護帶動周邊建築群整體保護性開發而來,不僅增加了公共配套設施和共享空間,也注入了與建築風格和街區定位相符的生活新功能。

  在老上海人的記憶中,這裡有吃有玩有買有修,充滿生活的味道和情趣。如今,經過保護性開發,承載著滿滿故事和情懷的老房子風采依舊,人們還能來此體驗注入藝術元素的新零售———這正是黃浦區這些年一直強調的歷史建築與風貌的“可及性”。

  湯志平這樣注解“可及性”:歷史建築和風貌的保留保護,是為了留存城市記憶,留住“鄉愁”,但不等於讓這些建築成為“標本”只可遠觀,而要讓更多市民群眾能走近建築,近距離體驗和感受歷史文化的積澱。

  此輪城市更新,黃浦區的動作意圖清晰———在“重現風貌”的同時,更強調“功能重塑”。通過“留、改、修、管”分類保護、多策並舉,完成一批在全市具有示範意義的歷史風貌保留保護項目。

  外灘沿線160街坊中的老市府大樓(也叫工部局大樓)保護性改造過程中,大樓中庭部分被居民佔用的公共空間將全部開放,成為新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還原其作為廣場的初貌。保護性改造還將帶動周邊新、老福州大樓的聯動開發,未來整個街區的整體功能都將得到再造與提升。吉祥裏和國泰公寓也正進行修繕試點———作為居住類歷史建築,它們被賦予“延續風貌、提升現代居住功能”的使命———人們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吟誦過往,更在這裡迎接新生。

  讓有故事的老房和居民有尊嚴地生活下去

  一方面舊裏房屋面廣量大、百姓改善居住條件訴求突出;同時,城市更新模式從“拆改留”向“留改拆”切換,傳統舊改模式亟待創新優化。這樣的大背景下,黃浦區逐漸摸索出突圍路徑,持續探索改善民生。

  “十二五”時期,黃浦區累計收尾舊改項目38個,受益居民2.6萬戶。進入“十三五”,舊改徵收依舊逐年穩步推進,“但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治不能等,群眾基本居住條件的改善不能等,實現整潔有序最基本的環境整治與城區管理目標不能等,徵收改造不應也不能成為改善居民群眾居住條件的唯一選項。”湯志平舉例説,五年來,黃浦區聚焦老舊小區居民最關心的衛生設施、用水等問題,大力實施老式住宅綜合性改造、衛生設施改造和舊住房修繕等“三大工程”,消除馬桶一萬多只、分裝水錶三萬多戶、綜合修繕144多萬平方米,受益居民超過六萬戶。

  特別是近兩年,緊抓全市“補短板、治頑症”契機,黃浦區從群眾反映最強烈、問題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老城廂入手,堅持環境整治與民生改善、風貌保護同步推進。

  去年啟動並持續至今的“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黃浦區重點聚焦老城廂,在違搭密集的聚奎新村,創新性地將房屋排險、綜合修繕、民生改善相結合,採用“人員撤離、拆違解危和加固修繕”的操作流程,在309戶居民全部簽約搬離後,用半年時間對小區進行整體性改造,增添房屋的廚衛功能,並在社區因地制宜地建設“小、靈、活”的嵌入式生活服務設施。如今的聚奎新村,居民已回遷,不僅還原了最初的風貌,且更安全宜居。

  今年以來,黃浦區按照“確保結構安全、完善基本功能、傳承歷史風貌、提升居住環境”的思路,加大探索力度,選擇復興東路404弄等多個不同類型小區,加快開展里弄房屋成套率改造、拆落地整體改造以及“抽戶拔點、協議置換+房屋大修”等試點工作。“儘快確立不同類型小區、房屋的改造模式,讓有故事的老房子和裏面的居民能夠生動地、有尊嚴地繼續生活下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