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嘉定區百年老校普通小學家校互動平臺延續18年 完善“家庭共同體”,學校家長共成長
普通小學的學生和家長們體驗嘉定徐行的草編文化,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魅力。(嘉定區普通小學供圖)
嘉定區普通小學三年級2班學生徐冉的媽媽是一位美術教師,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藝術興趣,這一問題始終縈繞在她心頭。同為學生家長的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教師王味之通過網絡平臺,分享了“如何保持孩子對繪畫興趣”講座,他認為,孩子不應過早涉獵繪畫技法,繪畫時孩子對於生活的觀察和聯想,應該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徐冉媽媽的困惑一下得以解決。
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家長的力量不可小覷。在嘉定區普通小學,家長走進校園分享育兒理念,走上講臺分享專業知識,讓這裡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家長還邀請學生走進各自行業,領略各行各業的甜酸苦辣……延續了18年的家校互動平臺不斷完善,家長們體會到了學校的用心:既讓家長知曉學校辦學情況,又請家長參與學校課程拓展,學生、家長和學校共同成長。
“家長沙龍”分享教育的煩惱和秘訣
每月最後一個週四的晚上,家長、教師、專家相聚在普通小學,在“家長沙龍”分享經驗、共解困惑。沙龍先由家委會委員根據家長需求確定主題。探討的話題非常廣泛,既有關於家庭教育的學術性探討,也有對學生生活學習的具體指導,更有學校教育的熱門話題。
在校長張甦看來,這所百年公辦小學家長資源豐富、生源結構多樣,如何滿足不同類型家庭教育需求,是擺在辦學者面前的一道課題。普通小學的辦法是,以家校互動平臺為支點,撬動學校辦學水準的提升。
張甦介紹,早在18年前,普通小學就開始了“家長沙龍”的探索和實踐。沙龍為家長交流育兒經驗創設了個別指導環境。2014年起,學校開始嘗試運用新媒體開展班級層面的“網絡家長沙龍”。一年後,學校又與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合作,嘗試開展“線上線下”互動型“家長沙龍”。
普通小學德研部主任張靜艷告訴記者,通過“家長沙龍”,一個個家庭內部的教育觀念和步調逐漸一致,形成了互相信任、齊心協力的“家庭共同體”。
“職業微體驗”讓孩子接觸各行各業
導彈發射的過程是怎樣的?部隊裏的日常生活艱苦嗎?……普通小學40戶家庭跟隨二年級1班錢沐時同學的爸爸,走進部隊開展職業體驗。
發揮家長的職業特長,為學生創設條件,走進各行各業開展“職業微體驗”,近距離了解職業分工,在普通小學已延續十餘年。
就讀一年級時,錢沐時平均一兩個月就能走進一個“新鮮”行業———二(1)班有一位同學的媽媽開了一家多肉綠植店,便聯手學校組織開展“動動手、迎春天”活動,大家親身參與動手製作多肉盆景;一(5)班有一位同學的媽媽開了一家小畫廊,她聯合三位媽媽一起組織15戶家庭到公園開展“童心繪秋景、親子品秋韻”活動。
“微課程分享”讓家長的故事影響一代人
普通小學學生家長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鮮明的職業特徵、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廣泛的特長愛好,學校邀請不同行業的家長走進課堂,孩子們學習的邊界一下子拓寬了。
徐嵐靜是一名社工,專門負責幫助殘障人士,她時常能接觸到感動人心、勵志向上的故事。她把這些故事編輯整理成微課程《我們的成長路上》分享給全校學生。故事中提到一名患者家屬,不離不棄照顧患病家人20餘年,看似平淡,卻給人很深的觸動。徐嵐靜以此為引子,啟迪孩子們去學會感恩身邊的人。“誰給予我們生命?你最想感謝的人是誰?”問題一齣,一雙雙小手舉起———“我想感謝爸爸媽媽”“我想感謝老師”“我想感謝身邊的夥伴”……徐嵐靜説:“我們也要感謝自己,謝謝自己每天都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天。”
張甦對這堂課印象很深,她説,現在的孩子除了書本知識,還應有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課堂也應變得更有趣,這樣才能激發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