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校園“廁所工程”探索教育新元素

2018-05-04 09:09:2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長寧計劃未來3年逐步新建或改造校園廁所,有些改造鼓勵學生一起參與設計 校園“廁所工程”探索教育新元素

  不少教育工作者發現,小學生下課後特別喜歡躲在廁所裏分享小秘密。事實上,良好的如廁環境能讓人身心愉悅,廁所的清潔程度也能反映一所學校的文明程度、師生的行為規範和學校的管理水準,是學校文明教育、習慣培養的一面鏡子。記者近日獲悉,為了讓每個孩子更好地學習與成長,未來3年,長寧區中小學將全力打造“廁所工程”,探索校園廁所裏的“教育元素”。

  盥洗室裏的“微課程”

  盥洗室裏原本一堵白墻,如何變得會“説話”?在天山第一小學4樓未來英語學習中心的盥洗室,跟著墻壁上的一滴小水滴,孩子們開啟了水循環之旅。科技老師蔣斯嘉説,這裡成了興趣課的探秘場所。盥洗室裏的“微課程”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水的三種形態。盥洗室旁的生態魚缸裏,小魚暢遊,讓孩子們在洗手的同時,了解水與生物的和諧關係。“是否所有水生植物對水的需求量都是越多越好?”“該如何給固定墻壁上的水生植物換水?”……孩子們還分組將自己的探究內容製作成“自然筆記”,以小報形式佈置在墻上,從生動的小水滴之旅,探究水和人、水和水生植物的相互作用。

  盥洗室裏引入了感應式水龍頭。在校長呂華瓊看來,“感應式廁所不是求環境‘高大上’,而是讓孩子明白環保、節約的理念。”學校特意將廁所工程與水資源課程相結合,希望通過課程讓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也讓學生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達到文化育人、環境育人、學科育人。

  開展如廁行為的養成教育

  此前,天一小學對學校一至三樓廁所進行改造,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明亮度,安裝帶有燈光的鏡子,方便師生關注個人儀錶。此外,還增強了排風系統,確保新風流動。洗手盆從以前共用式的大水盆,換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水盆,讓洗手人流分流;臺盆前的肥皂,也換成了自動洗手液,避免交叉感染;還增加了衛生紙供學生使用。

  學校打造“廁所工程”,不只是為學生提供便利,而是要培養學生文明如廁好習慣,學會“知勤儉、會合作、守規則”。校方還計劃打造男女衣帽間、可衝澡的盥洗室,並同步設置護導老師,防範學生滑倒、打鬧、反鎖等。

  在哈密路小學,學校細化和明確廁所區域管理人員的分工、崗位職責,要求保潔工“節節課清潔廁所”。目前學校廁所已能做到無異味、無污跡、無水漬、無垃圾、無積水、無積垢,走進廁所感受到“墻面凈、便池潔、空氣清”。上學期寒假,學校還給供水系統裝上了熱水。“冬天有熱水,更樂意洗手了。”孩子們説。學校將學生如廁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學校行為規範教育重點,結合學生一日行為規範,細化完善了學生如廁的要求。哈密路小學校長鬱益民説,試行後,孩子們改變了衛生習慣,文明如廁不打鬧,洗手後及時擦乾,也不亂甩水了。

  由廁所引發的研究性課題

  如何學做“文明延安人”?在延安初級中學一堂生動的情景演出和小組討論中,六年級學生們從茶水間、衛生間和休息室的使用規範説起,認識了解學校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怎樣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做得實在有效、生動有趣?在延安初級中學校長許軍看來,校園裏,孩子們經歷的每件事都是學習,從處理日常生活裏大大小小事情的歷練中學習,廁所的“建、管、用”正好是這樣的平臺。“這項廁所工程,看似指向建設新標準的廁所,但其實不局限于工程建設,而是讓孩子們學會怎樣做高素質的文明人。”許軍説。

  學校開發了新生入學課程、“明德·修身·養習”課程,同一個主題貫穿初中低、中、高三個階段,根據年級目標設計課程教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這不是簡單、粗暴、枯燥的説教,而是教育人不斷探索,尋找更好的路徑和方法,真正體現教育價值,享受快樂教育。”許軍説。

  公共廁所使用的坑位沖水時情況怎樣,如何減少濺起?延安中學的高中生通過實地考察、研究拍攝,提出相應改進措施。關注身邊的社會問題,由廁所引發的研究型課題讓學生更有責任意識。

  從食堂工程,到課堂工程,如今,長寧區教育局全力打造“廁所工程”。長寧區教育局局長姚期説,計劃在未來3年裏,根據制定的一系列廁所設計、施工、管理等標準,逐步對校園廁所進行新建或改造。有些改造還可以鼓勵學生一起參與方案設計,聽聽孩子們的想法和意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