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農民畫:上海城鎮化記憶的珍貴樣本

2018-12-19 17:41:4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西郊農民畫:上海城鎮化記憶的珍貴樣本

圖片説明:胡佩群《搖籃》。

西郊農民畫:上海城鎮化記憶的珍貴樣本

圖片説明:張懿婷《快樂牙醫館》。

  出乎意料,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農民畫成了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金山農民畫和西郊農民畫,先後被列入上海非遺名錄。其中,金山農民畫自身的發展軌跡和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幾乎是同步的: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被發現,1980年首次走出國門、走紅歐洲,描繪的是幸福的中國新農村生活;而西郊農民畫地處的新涇地區,在過去40年裏經歷了從近郊鄉村到完全融入城市,因此它也成為全國唯一一種記錄下中國城鎮化發展史的農民畫。

  在學界看來,正因這些年對於描繪對象的改變、對於城市敘事的參與,西郊農民畫堪稱承載上海社會記憶的民間範本。

  西郊農民畫裏,有具體、鮮活、實在的上海社會記憶

  西郊農民畫非遺傳承人胡佩群是土生土長的新涇鎮人,西郊農民畫正是新涇鎮一帶土生土長的畫種。1993年,西郊農民畫讓新涇獲頒文化部掛牌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15年,這一畫種躋身市級非遺名錄。

  在學界看來,西郊農民畫之於改革開放40年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於它清晰記載了民間的社會記憶。今天的新涇鎮,已被劃入上海中外環之間,逐漸成為中心城區的一部分。而在1990年前後,這裡還屬於城鄉接合部。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潔對西郊農民畫作過深入的跟蹤研究,她認為,正是上海的大都市化進程,成就了西郊農民畫這個難得的城鎮化記憶樣本,讓我們看到農民畫在城市敘事中的一種可能性。

  西郊農民畫所承載的上海社會記憶,是具體的、鮮活的、實在的。已故西郊農民畫的創始人高金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作了一大批反映上海西郊江南水鄉民俗風物的農民畫。他畫水鄉荷塘邊採摘蓮藕的勞動婦女,畫田地裏牧鵝的女人與孩子,畫西郊皮影這一當地流行的娛樂活動,這些關乎生産勞作、年節禮俗、社群交往、鄉村風貌的圖景,原汁原味,連綴起來儼然當年西郊的《清明上河圖》。胡佩群的代表作亦大多取材于親身經歷。在《搖籃》裏,她畫了家中幾代人用過的一隻舊搖籃,想借此畫出母女之間的私家記憶。她指著畫中搖籃上挂有的一串卡通床鈴告訴記者:“這個玩具真的是我買來挂在女兒搖籃上的。”而搖籃背後那堵墻上懷舊感滿滿的年畫和春聯,又來自她兒時的記憶。兩代人的生活場景,就這樣在畫中交疊。

  地鐵站前的早餐車和行色匆匆買早餐的上班族,被年近古稀的吳巧雲阿姨捕捉進了《早餐》。為了創作這幅作品,她一次次到地鐵2號線威寧路、北新涇、淞虹路等幾個站點拍照蒐集了大量素材。作為2003年從虹口搬來的新“西郊”人,吳巧雲的西郊記憶已經不同於胡佩群,而今天的西郊農民畫創作隊伍中,她這樣的“移民”已不在少數。

  快遞小哥、共享單車、F1比賽、機器人餐廳、街心公園的晨練、現代化的蔬菜基地……細細翻看最近幾年的西郊農民畫,畫中題材與都市日常生活的無縫對接令人感慨。比如13歲小姑娘張懿婷筆下的《快樂牙醫館》,取材自她在兒童醫院拔牙、補牙的經歷,“就像在兒童樂園,一點不害怕”。胡佩群鼓勵她把這個深有感觸的體驗畫進畫裏,而如果不放在西郊農民畫的歷史線索裏去觀察,這些畫或許與普通的兒童畫無異,但這恰恰説明瞭西郊的城鎮化已經完成了代際跨越。

  當畫畫的人不再是農民,畫中的內容不再是農村題材,西郊農民畫在另一個層面上凸顯出了自身的價值。“它所揭示的城鎮化歷史是依舊可以被證實和解釋的,體現的是‘西郊人的記憶連續統’。”李明潔這樣表示。

  更為鮮亮地活在當下,才能把這份記憶延續下去

  除了更好地描繪當下,西郊農民畫還需要更為鮮亮地活在當下,才能把這份記憶延續下去。

  在位於地鐵2號線北新涇站三號口對面的長寧民俗文化中心,西郊農民畫的創作培訓班一辦就是九年,學員累計約400人。然而,相比大多數農民畫,西郊農民畫的製作過程繁複得多,以至於像胡佩群這樣的高手,一年也只能創作一兩幅。這嚴重阻礙了創作者們借此來表達更多的題材。胡佩群告訴記者,前些年,每隔一段時間,西郊農民畫的創作者們都會展開一場討論,話題總是:如此繁複的技法還要不要堅守?能不能變?可不可以畫得快一點?漸漸地,一個個問號都變成了確定的句號。“我們的農民畫之所以能夠成為非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直保持著某種特有的技法。如果隨便更改這種技法,我們的農民畫就不純粹了,那它還是非遺嗎?”

  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主任周笑梅告訴記者,西郊農民畫的技法,不是某一個人、幾個人創造出來的。往前追溯,它其實與上海西郊當地的蠟染、灶頭畫等民間工藝一脈相承。事實上,中西文化的交融很早便出現在了上海西郊,西郊農民畫中自然而然也沾染上了這樣的痕跡,融合東方的線條與西方的立體感,透出一種特別的韻味。為了保留併發展西郊農民畫的特色,長寧區近年來已建立西郊農民畫傳承和發展的長效保護機制,將其社會文化價值、民間文化藝術形式等納入蒐集、整理範圍。

  與堅守傳承技藝相對應的是,方方面面對於西郊農民畫的傳播思路在不斷打開。在新涇鎮,西郊農民畫“六進社區”已成常態,相關知識講座、培訓和鑒賞活動有聲有色,累計吸引1.6萬人次參與;西郊農民畫的教學早已成為新涇中學等多所長寧區學校的特色課程;提取西郊農民畫核心元素開發而成的衍生品不斷“上新”……這一切,都讓人們看到,這個特殊的民間畫種正走進更廣闊的公共空間,被更多人認知與喜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