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街區更新保留七成建築

2018-09-26 12:44:04|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法源寺街區更新保留七成建築

北京法源寺街區更新保留七成建築

法源寺街區更新計劃效果圖。

  繼大柵欄、白塔寺、什剎海、天橋後,西城又一片老城街區——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改造更新與北京國際設計周接軌。9月26日,“法源寺街區更新計劃”展覽在西城區爛縵衚同108號與公眾見面。按照更新計劃,法源寺保護區範圍內近七成建築將保護、保留。

  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東起菜市口大街、西至法源寺西裏及伊斯蘭經學院、北起法源寺後街、南至南橫西街,佔地面積約16.16公頃。該區域是北京建城史,尤其是唐幽州、遼南京的重要歷史見證。西元938年遼太宗將幽州定為“南京幽都府”,遼南京的東城墻就在今天的爛縵衚同一帶,此後逐漸形成了平行城墻的豎向衚同。

  除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源寺之外,文保區內還有眾多的會館建築,例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南會館,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瀏陽會館(譚嗣同故居)、紹興會館(魯迅故居)、粵東新館等。很多名人志士如毛澤東、孫中山、魯迅、譚嗣同、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等人都與此地有著不解之緣。魯迅的《一件小事》和《狂人日記》就在紹興會館中誕生。

  但同時,這一地區也是危舊房平房集中的區域。法源寺緊鄰城市主幹道和地鐵4號線菜市口站,外部交通便捷,可內部道路狹窄,不便於機動車通行。現存建築以四合院為主,有保護完好的門樓,也有散落四處的抱鼓石、門枕石等建築構件。歷經百年社會變遷,大部分四合院已淪為大雜院,人均面積小,基礎設施條件差,居住環境比較惡劣。

  2018年年初,《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完成。此規劃顯示,這一區域內的建築更新將分別採取保護、保留、改建整飾、偏移翻建、拆除新建等多種方式,其中保護類、保留類建築規模佔規劃總建築規模的69%,兼顧傳統風貌保護與地區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

  今年設計周“法源寺街區更新計劃”的總策展人賈蓉介紹,本次的法源寺更新計劃將從源頭就開始進行“參與式營造可持續更新”新模式,來回應如何達到法源寺街區的“文化彰顯、百姓宜居、生態綠色、智慧高效、代際傳承”的20字目標。

  9月26日至10月3日,西城區將以爛縵衚同101號、108號、130號,法源寺前廣場等為主要活動場地,推出與法源寺街區更新計劃相關的活動40余個,充分展示設計與“老城更新”主題撞擊出的創意火花。

  40多項活動中包括“老城爛縵穿越之旅”,即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手段,為遊客提供即掃即得的實景導覽服務和街區歷史文化遺跡混合現實的互動體驗;跟MIT未來城市實驗室合作的“空氣洗手”黑科技,該技術以高速氣流代替水流帶走污漬,並由細密的微量水霧進行污漬的溶解,兩者協同完成高效清洗過程,可節約90%的用水量;還有集雨水花園、城市傢具、公共設施、廣告牌與商業服務於一體的海綿公共廁所;緩解老街區停車難的井筒式地下智慧立體車庫等。

  記者從西城區了解到,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將積極探索街區院落改造,採取小規模、漸進式的方式進行修補和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通過分時序的改造,改善街區基礎設施,還原修繕院落原始風貌,合理利用公共空間,實現街區品質環境與居民自治共同提升,強化古都風韻,時代風貌。(北京日報 記者 王海燕 通訊員 曹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