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國最發達的文明中心

2017-06-12 07:41:4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王然

  原標題:五千年前,上海人這樣生活 馬橋文化填補夏商時期的歷史空白

  上海真的是從漁村演變而來的嗎?實際上,根據上海的考古發現,5000年前上海曾是中國最發達的文明中心。

  “喚醒五千年的記憶,難以忘懷的遠古上海”馬橋文化論壇昨天在旗忠網球中心新聞發佈廳舉行,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傑講述了馬橋遺址文化所帶來的意義———把上海的歷史大大提前。目前,閔行區計劃建立馬橋遺址博物館,保護這段來之不易的歷史。

  奇特的馬橋文化

  馬橋遺址位於今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俞塘村,現在的北松公路橫穿遺址中部。馬橋遺址發現于1959年12月。1960年,由於上海重型機械廠在遺址區上施工,對遺址造成了嚴重破壞,各方開始了馬橋遺址第一次搶救性發掘,之後先後多次進行了考古發掘。1978年,考古學者將之命名為“馬橋文化”。

  1993年起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原主任、現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宋建就參與了馬橋遺址的考古挖掘工作。他説,馬橋遺址坐落在一道被稱為“竹岡”的貝殼砂堤之上,呈帶狀分佈,南北至少1000米,東西大約150米,總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遺址的發掘著重解決了年代關係和文化內涵問題,填補了環太湖地區夏商時期的歷史空白。

  此外,馬橋遺址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即良渚文化晚期許多耗工費時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帶細刻圖案的陶器、象牙器,到了馬橋文化時期竟蕩然無存,只剩下粗陋的陶器和雜件;作為馬橋文化原始文字的形器結構和表意方式比相距千年之遠的良渚文字更為簡單。

  根據植硅石分析資料,馬橋文化時期的稻亞科扇形植硅石的含量普遍偏低,顯示以稻作為主的栽培農業在馬橋文化經濟生活中所佔的比例明顯不及良諸文化和馬橋文化以後的時期。

  馬橋文化先民獲取肉食資源的形式也明顯不同於良諸文化。據馬橋遺址出土動物遺骸最小個體的統計,馬橋文化中豬的數量少於鹿科動物。人類獲取肉食資源的形式從以家畜飼養為主、狩獵活動為輔轉變為以狩獵活動為主、家畜飼養為輔。稻作農業活動的減少和獲取肉食資源方式的轉變都説明馬橋文化的生存方式比起良諸文化有明顯的變化。

  南北交匯的産物

  宋建介紹,到目前為止,上海是三大考古學文化的命名地,最早是崧澤文化,遺址位於青浦境內,可以稱為上海之源;其次是廣富林文化,遺址位於松江境內,可以稱為上海之根;最後是馬橋文化,位於閔行境內,可以稱為上海之本。

  相比崧澤文化和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是南北文化在上海地區交匯的産物。馬橋文化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佔全部陶器總量的50%以上。馬橋遺址還發現了少量夏商時期的原始瓷。根據考古學界的共同探討,認為馬橋文化的陶器生産正處於技術創新的轉變時期,新出現了燒制火候相當高的硬陶和原始瓷。原始瓷是在燒制硬陶的基礎上發明的新工藝和新産品,其表面有一層光亮的釉。

  宋建説,“馬橋文化的原始瓷既有青綠釉,也有黑釉,環太湖地區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出産地之一,黑釉原始瓷尤為罕見,這可以説是馬橋文化的一大發明。”

  這類陶器風格在當地找不到承繼的文化傳統,通過比較研究,發掘者確認它們與浙南閩北地區的文化遺存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馬橋文化與良渚文化間的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生産工具的組合和器型上,相同器類有石斧、石犁、石刀、石鐮等。

  來自北方的因素,主要是中原地區的夏商文化和山東半島的海岱地區的岳石文化。馬橋文化與中原夏商文化交流的直接證據,主要是鴨形壺和各種模印的花紋。馬橋文化中的蘑菇型捉手、子口緣的泥質陶器蓋則與岳石文化的同類器相似。

  上海歷史呈馬鞍形

  “上海6000年曆史,呈現‘兩頭高、中間凹’的馬鞍形文化發展態勢。”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復旦大學教授高蒙河在現場介紹説。

  “一頭高”是史前,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最早發明犁和鐮刀,多具原創性,玉器工藝冠絕全國,是上海的輝煌時代。“另一頭高”是近代開埠以來,引進、模倣、追趕、改進,形成了海派文化,成為東亞最大城市。中間一段和兩頭相比,比較低窪,文化發展較為平緩,與中國其他地方相比沒有太高的地位,他説。

  據介紹,1935年以來,上海共計發現先秦時期遺址約30處,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約50次,把上海地區的歷史推進到距今6000多年前,有三個遠古文化獲得了中國考古學上的命名,在全國較為少見。

  值得一提的是,在馬鞍形的文化發展態勢中,馬橋文化處於低谷之後的爬坡時期,是遠古上海走出歷史低谷的起點、也是遠古上海開始攀援上升的原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