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守正創新 新版《辭海》後年推出

2017-08-17 09:12:0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數字時代守正創新,彰顯中國出版人工匠精神 第七版《辭海》將於二○一九年推出,網絡版同步上線

  ■在上海書展引人矚目的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是以《辭海》為基礎編纂的。日前獲得中國新聞出版領域的最高獎項——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在上海書展上格外引人關注。這部以《辭海》為基礎編纂的特大型綜合性辭典,日前榮獲中國新聞出版領域的最高獎項——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在書展上讀者看到,載譽無數的“辭海人”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在出版融合的探索之路上,又邁出守正創新的一步:將於2019年面世的第七版《辭海》正在穩步推進。與過去六版有所不同的是,一個覆蓋全平臺立體式的網絡版《辭海》屆時也將同步上線。

  《辭海》自1936年第一版問世,作為一部全面反映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系統展現中華文明豐碩成就的大型綜合性辭典,顯現出長久的生命力和特有的影響力。

  而貫穿其中的,是幾代“辭海人”傾其一生所詮釋的一絲不茍、反復打磨、不斷修訂的工匠精神。

  創新平臺形態:打造一個全平臺立體式的在線《辭海》

  辭書的生命在於不斷修訂。時代在變,技術發展與網絡共享帶來的海量信息,也加快了知識更新與語詞換代的速度。與此同時,相比網絡,紙質出版在傳播力與便利度上還有局限。昔日“十年一修訂”的理念甚至超越不少西方老牌辭書,但和網絡信息獲取相比,短板日漸凸顯。所以,加快出版融合是辭書的大勢所趨。

  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秦志華介紹,《辭海》不僅會有電子書,接下來還會有網頁版、手機版、微信版,把觸角伸向網絡全平臺,詞目未來將從現在的13萬條增加到50多萬條。相關音視頻、條目註釋、版本對比內容也會加入進來,以充分滿足當下讀者的需求。

  平臺多了,形態變了,可“辭海人”薪火相傳的工匠精神不能拋棄。“對不對,查《辭海》。”讀者的這份信任,是“辭海人”的驕傲,也是《辭海》長銷81年的核心文化競爭力。

  唯一一位參與五版《辭海》修訂領導工作的資深出版人、第七版《辭海》常務副主編巢峰説:“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語言,一方面要予以反映,但是另外一方面需要謹慎。要在反映生活和時代發展的同時,注重穩定性。”

  這種創新的深層內涵,正是《辭海》81年來一以貫之的“與時俱進”。

  堅守工匠精神:一絲不茍反復打磨方得始終

  一本滿是“硬幹貨”的工具書,緣何寄託著幾代“辭海人”的深厚情感?

  鮮有人知道,巢峰早在童年時就與第一版的《辭海》結下情緣。1936年,第一版《辭海》出版後風靡一時。巢峰小時候,從城裏歸來的父親把《辭海》帶回了家。至此,這本“無所不包”的辭書成了身處鄉野的巢峰打開外面世界的鑰匙。消息很快讓私塾裏的教書先生聽到了,於是把《辭海》借了去,結果“有去無還”。當時的巢峰怎會想到,童年痛失的“心頭肉”,後面竟伴隨了他大半生。

  照亮海量工作的,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幾幢小樓的通明燈火。巢峰當年做了一張進度表貼在食堂。各學科進度以紅旗標注,一目了然。年近九十的巢峰對著病床對面墻壁,跟記者比劃了一下,眼神閃爍:“可比這面墻大得多了。”

  “我背過《辭海》!”《辭海》近現代史分科主編熊月之與《辭海》的第一次邂逅,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教材匱乏的年代,要點明晰、內容全面的《辭海》近代史分冊成了他的“復習寶典”——為了準備研究生入學考試,他朝夕記誦,硬是將大多數內容背了下來,如願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沒想到幾年後,熊月之便同其他3個研究生一起,跟隨老師陳旭麓,參與到《辭海》近代史分冊的編寫之中。老師退休後,他接了棒,這一做,就是近三十年。

  都説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從《辭海》中切身受益的他們,更對《辭海》有一份敬畏與感懷,把編訂《辭海》當作一份神聖的使命。

  近三十年來,熊月之從不敢對《辭海》掉以輕心,落筆時要求自己“字字有來歷”,《辭海》中一個人物生卒年、籍貫、生平等要素不過寥寥百字,可背後的案頭工作往往是幾萬字甚至十幾萬字。而巢峰回憶,即便是用不到一年時間編訂的1979年版《辭海》,都要經歷從框架設計到樣書檢查的近20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之下,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復操作:“校對五稿算是少的,有的分類校對十稿也不在話下。”

  如今,《辭海》編訂隊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專業領域的頂尖人才加入進來,數以千計。

  今天的“辭海人”不會像1978年的冬天那樣,聚在一起烤著火,瞅一眼墻上的小紅旗,轉頭又是一個通宵。但永遠與時代保持同步的《辭海》,卻用最簡潔有力的文字,凝聚著“辭海人”81年的編輯精神。秦志華説,這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不管是在《辭海》的紙質時代還是當下的互聯網時代,都是應該堅守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