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中小學創新實驗室亮相

2017-09-27 11:08:3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沒有黑板和紙筆,“教室”會變成什麼樣?上海市中小學創新實驗室集中亮相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上音附屬安師實驗中學學生演奏原創音樂新民晚報記者陸梓華攝

  你是否想過,有一天,校園內的一方濕地、一間堆滿了零件的房間、一片菜園,都會成為“教室”,引領學生走進未知世界。如今,這樣的“未來教室”已經出現在申城中小學。根據市教委2015年發佈的《促進本市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的實施意見(暫行)》,至2020年,上海每一所中小學校至少要建有一個創新實驗室。在今天開幕的第二屆上海國際教育裝備展上,一批創新實驗室集體亮相。

  在同期舉行的論壇上,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曹志祥強調,面向未來,“在真實情境下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必備能力之一。上海市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認為,技術的革新,將有助於學生從傳統以記憶、操練為主的經典學習,向“超級學習”轉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一師附小機器人工作室師生設計的智慧垃圾桶新民晚報記者陸梓華攝

  位於普陀區的本市第一所特色高中曹楊中學利用創新實驗室建設,已對此作出探索。曹楊中學的教學樓和虬江河僅隔著一道圍欄。過去,黑臭的河水沒少給師生帶來困擾。在學校支持下,畢業于同濟大學環境工程系的年輕教師張明曉帶領學生,開始了“水技術與環保創新實驗室”的創建。校園內建起了濕地,鋪設了管道,建立了人工濕地和雨水回用系統。如今,每天,有15噸虬江河水會經過人工濕地凈化後,再返回從河中。學生們有的負責每日進行水質監測,有的負責研究如何提高凈化效能,開發的“多功能模組化水質監測與利用系統”在全國中學生水科技發明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張明曉介紹,在這間特別的濕地教室中,既有化學、生物知識,也包含物理原理,需要的是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今年春天監測顯示,虬江河水質從過去的劣五類變成了五類,雖然進步緩慢,但足以讓師生興奮和欣慰。

  高一女生安仲坤從小學習聲樂,但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可以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樂章。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安師實驗中學多媒體音樂創新實驗室為小安和熱愛音樂的同齡人圓了這個夢。“我們希望學生不僅會表演別人的作品,更要奏出自己的音樂。”負責人孫蕓介紹,每個學生經過音樂設計與製作課程的學習,能製作出個性化的音樂小作品,如手機音樂鈴聲等;學習過計算機音樂與作曲課程,學生則能獨立創作出一首完整的流行歌曲。

  在上海市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機器人工作室“掌門人”、90後老師袁智豐是不折不扣孩子王。在他帶領下,一批童趣盎然的樂高模型應運而生——“我的愛心小天使”機器人,能給殘疾人帶來快樂;“小小圖書管理員”能自行識別條碼,減輕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負擔;智慧垃圾桶能自動啟動壓板,把快堆滿的垃圾往下壓,騰出空間;複合式多功能道路維護車將清掃、灑水、登高多功能合一,減少道路擁堵。袁智豐説,他不僅強調編程和搭建,更注重培養孩子們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市教委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底,本市共建設中小學創新實驗室1141個,學校覆蓋率小學階段為40.97%,初中階段為55.45%,高中階段為82.93%,涉及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藝術、金融等眾多學科(或跨學科)和領域。創新實驗室通過為學生提供多類型的課程和開放性的實踐活動,已成為本市中小學重要的教育資源,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實驗活動、實現個性發展的重要場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