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家“把脈”上海郊野公園建設與發展———不是“農家樂”,而是承載鄉愁的地方
浦江郊野公園。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未來上海將擁有30座郊野公園,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這對“久在樊籠裏”的城市人來説,很值得期待。在日前舉行的上海都市生態文明與郊野公園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們認為,郊野公園是統籌城鄉發展、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建郊野公園千萬不能將原有的鄉村原生態推倒重建,要讓此處成為承載人們鄉愁的地方。
郊野公園的路,怎麼走?
所謂郊野公園,是指位於城市郊區,具有一定規模、自然條件良好、公共交通便利的生態遊憩空間。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授吳承照表示,郊野公園建設一般有兩條路:一條是以中國香港米埔濕地公園為典範,限制人類活動,為動植物提供完全原生態的場地;另一條是以英國鄉村公園為例,有一定的人造設施,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上海的郊野公園究竟走哪條路,是由上海“郊區單元”的屬性決定的。在已經規劃為郊野公園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中,60%至70%是農田、果園、魚塘和村落等農業景觀,其餘是林地、水系、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這使得上海的郊野公園建設更適合參照英國鄉村公園模式。
在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治中心主任顧守柏看來,上海的郊野公園發展可以對標美國格林威治基金小鎮和法國格拉斯農業小鎮,其最大特點是在空間形態上還是鄉鎮,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卻趨近城市———在格林威治基金小鎮鼎盛時期,聚集著4000多家金融機構總部,而這裡還是一處擁有32英里迷人海岸線的地方;格拉斯農業小鎮是世界上頂級香水之鄉,法國60%至70%的香水産自該鎮,吸引著全世界遊客紛至遝來。
一座郊野公園不亞於十所醫院
“郊野公園建設中,千萬不可移除農業。”吳承照對此千叮萬囑。由他主持的一項研究表明,綠色的田野、清新的空氣不僅使人身體健康,更有多層次的精神調節作用。比如,人們在田間地頭更容易敞開心扉,由此塑造更親密的親子關係,有人就是喜歡親手採摘植物和與泥土接觸的感覺等。“一座郊野公園的作用不亞於十所醫院。”他説。
在上海現已開放的郊野公園中,廊下郊野公園頗具未來農村的雛形。金山區廊下鎮黨委書記沈文表示,廊下始終堅持以農業為本,不斷提升綠色産業附加值。鎮裏有一對小夫妻包下一片桃園,通過有機種植,一斤桃子能賣到20元,再加上體驗遊、採摘遊,在鄉村生活的收入不比城市差。
通過對廊下游客的樣本分析沈文也發現,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端人群來的頻次更高,“許多海歸帶著他們的子女從市區趕來,或許這裡就是人們重溫鄉愁的地方。”他説,最繁忙的一天,廊下鎮接待了兩萬人。
別把郊野公園建成農家樂
談論郊野公園建設,繞不開的一個問題是,錢從何來?吳承照表示,目前郊野公園的政府撥款與城市公園相比尚有差距。在經營壓力下,郊野公園的經營者只能舉辦各種活動,開放更多“探幽”空間,吸引人們前來,而這勢必導致郊野公園不夠“野”。
對此,吳承照給出的“藥方”是,把農業資源多層次利用起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健康需求,並以經濟發展所得,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萬事開頭難,吳承照建議政府在郊野公園起步階段,對園內公共設施建設給予適當扶持,助其建立起良性循環。
顧守柏説,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提到郊野公園必談“保護”,而上海的郊野公園是城鄉統籌規劃和土地整治的産物,從這個角度上理解,它應該成為整個綠色産業鏈的核心,有一套帶動鄉村發展的體制機制。當然,這種提振和帶動,絕不等同於“吃頓飯、住一宿”的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