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往前‘奔跑’,不是因為後面有老虎在追,而是因為前面有蝴蝶在飛。”為了“幼小銜接”,不少家長讓孩子提前學拼音、刷計算,而孩子真正需要培養的社會性能力卻被忽視。去年11月以來,上海在16所小學(每區1所)先行試點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
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黃浦區將率先在全區試點開展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培養學習興趣,激勵主動學習,為學生可持續成長打好基礎。
試點安排:
今秋試點擴展至黃浦全區
2013年以來,上海在小學階段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俗稱“零起點”和“等第制”),在語、數、英等學科強調不追趕進度、不增加難度,因材施教,關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並運用等第評價激勵和促進學生快樂成長。
作為“零起點”和“等第制”的拓展和深化,2017年11月以來,洋涇-菊園實驗學校、上海師範專科學校附屬小學、靜安區第二中心小學、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等16所小學(每區1所)先行試點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採用體驗、探究、遊戲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豐富的課程體驗和活動經歷。16所試點小學依據《上海市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徵求意見稿)》,結合學校特點,精心編制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方案,進行實踐探索,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案例。
普陀區新普陀小學將校園中隨處可見的“蒲公英”作為活動設計的主要元素,研發了“探尋點點”主題式綜合活動。在“蒲公英之旅”活動中,學生完成三項任務:一是樂遊校園,在教師指導下,用App軟體了解校園植物,製作“花語養護牌”,呵護綠色植物生長;二是情寄點點,學著用扭扭棒製作“閃亮蒲公英”,與夥伴一起設計裝飾畫,美化教室環境;三是成長心願,製作“繽紛許願瓶”,與未來的自己對話,寫下自己成長的預定目標。教師在活動中給予學生指導、幫助與適時的評價,及時蒐集學生參與活動和思考的軌跡,記錄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保留學生的活動成果。
作為上海市“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曾經的先行試點區,黃浦區又將率先在全區開展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試點,從今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圍繞“辦學生喜歡的學校”,基於小學生喜歡親近大自然、喜歡動手做、喜歡運動、喜愛與小夥伴交流等實際需求,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特色的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
試點效果:
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意識強
記者了解到,這項活動雖然得到了許多學生、家長的歡迎,但也向學校提出了諸多挑戰。比如,有校長坦言,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涉及多個學科、多種靈活的體驗形式,對教師自身的課程設計能力挑戰很大。此外,不少學校都在嘗試與社區、場館等聯繫,引入資源,既需要安排專人負責,也需要考慮到孩子出學校考察調研的安全問題。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從16所小學先行試點結果看,教師對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正逐步加深,活動設計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小學生活,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意識和表達意願強,學習持久性和主動性明顯。
市教委強調,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是當前深化“零起點”和“等第制”的重要舉措,也是治理幼兒園“小學化”、促進小幼銜接的重要內容。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基於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相輔相成、相互支撐,讓學生具備知識性學習和社會性成長“兩條腿”走路的本領;其實施過程比評價結果更為重要,評價要更多強調過程性和多元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興趣特長。
〔新聞縱深〕
什麼是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兒童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在遊戲為主的活動中不斷獲取經驗,進入小學,需要在觀察、測量、畫畫、唱歌、實驗、記錄、表達等過程中擴展經驗,促進觀察、想像、審美等各種學習能力和品質的提升。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就是從學生生活出發選取主題,根據課程目標和學校特點,學校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主題、活動和學習任務,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採用多種活動形式幫助學生整體感受認識世界。
比如,“我與自己”維度包括運動真快樂、我行我可以、保護我自己、男孩和女孩、保護小寶貝等主題,其中圍繞主題“保護我自己”可以設計“消防小衛士”“交通小衛士”“遇到壞人怎麼辦”“校園安全小衛士”等活動,進而生成參觀消防隊、畫逃生圖、準備應急包、探究火的知識、檢查學校滅火器、火警電話模擬、消防演習、逃生演練、模擬逃生、學做交警叔叔手勢操、“班級安全規則我來定”等學習任務,通過參觀、體驗、遊戲、繪畫、情境模擬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主題式綜合活動課程是怎麼上的?
小學生走進社區做志願者不是新鮮事,但試點校寶山區第一中心小學把它設計成了小學低年級主題式綜合活動,在二年級開設主題活動“社區小主人”,包括“了解我生活的小區”、“我為社區建設獻一計”、“我做小小志願者”等具體任務。
首先是老師引導學生觀察,聚焦學生最感興趣的社區話題。學生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保安叔叔一天要做哪些工作”“物業和居委會有什麼區別”“小區有多少健身器材,哪些適合兒童玩”“我在寒假慰問過獨居老人,想知道寶山還有多少獨居老人”“家裏收到物業發放的垃圾分類宣傳單,想知道大家做得怎麼樣了”……
帶著這些問題,老師組織學生走進學校旁邊的小區實地調查,觀察小區環境和設施,採訪居民,諮詢居委幹部,收集有價值的信息,學生們紛紛用文字甚至繪畫寫下了解到的情況,比如想知道獨居老人情況的孩子,畫了一幅畫,上面有7位老爺爺老奶奶;想知道健身器材的孩子,畫畫一幅詳細的器材圖,把數量也統計了出來;想知道物業和居委會區別的孩子,知道“居委會工作主要和人相關,物業則主要是管物件的,比如道路房子樹木就歸物業管”……不少孩子還利用數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做了統計圖,還針對環境衛生、寵物犬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當起了小小社區志願者。
接下來,學校還鼓勵學生用繪畫、表演、動手製作、文字表達、交流互動等方式展示活動成果。一張張生動活潑的照片,一份份社區建設倡議書,一個個服務社區孤老的節目,每一個活動足跡都留在了為學生精心設計的“活動手冊”上,記錄了學生的多領域發展成果。
盧覺非小朋友就感言“活動中經常要討論,我懂得了討論中要尊重別人的意見,一起商量,不能吵架”;聞欣奕小朋友表示“以前我不敢和陌生人説話,通過幾次活動,我不再害羞,交流表達能力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