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推進文化帶建設 再現大運河源頭風貌
原標題:昌平推進文化帶建設
再現大運河源頭風貌 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再現“龍泉漱玉”景觀;展示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傳承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和南口老工業文化……昌平區實施歷史文化地標工程,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今年9月正式啟動了歷史文化地標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目前,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等首批推進項目已經確定。
首批推進項目已經確定
在全市16個區中,昌平區是唯一涉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建設的區,同時還擁有明十三陵、居庸關等世界文化遺産和大運河——白浮泉、銀山塔林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9月,昌平區專門成立了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下設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等6個專項工作組,通過實施歷史文化地標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構建文化創意與全域旅遊聯動新格局。昌平區正式啟動歷史文化地標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項目,並同步發佈了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清單和文化地標建設重點任務清單。
目前首批推進項目已經確定。包括: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再現、南口老工業文化保護、佛岩寺搶救性修復、朝宗橋搶救性保護利用、重要歷史文物遺跡標識等。
將再現“龍泉漱玉”景觀
目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已逐步明晰。昌平區將按照“一泉三廟一樓、兩山兩水兩村”的構想,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再現“龍泉漱玉”景觀,保護都龍王廟、修繕龍泉禪寺、重建白衣庵、恢復古戲樓。同時,打造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文化景觀帶,改造兩岸道路、整治河岸兩側環境,加強龍山、白浮泉、都龍王廟、白浮甕山河歷史傳承研究,對沿線文物古跡進行標識;依託大運河源頭、白浮甕山河的水文化歷史資源,建設水文化博物館。
據悉,白浮泉遺址所在的龍山度假村將整建制移交區政府,文物修繕工程將同時啟動。明年上半年將推進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修繕工程,下半年啟動龍泉禪寺整治修繕和白衣庵、古戲樓復建。
除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外,昌平區還確定了《昌平區長城文化帶建設組工作規則》和《昌平區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組工作規則》。今後,昌平區將圍繞長城文化帶涉及的“兩線五城、兩溝四村”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涉及的“三鎮五線”,推出一批充分展示文化風采的旅遊、景觀項目,充分盤活長城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文化旅遊資源,並將出版和梳理關於三大文化帶的系列書籍,深度挖掘其文化內涵。
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率先建成均衡發展、供給豐富、服務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建設,加強全區基層文化組織員隊伍建設等途徑,昌平區委、區政府加快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截至目前,昌平全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達到98%。在全區基層文化組織員隊伍建設方面,各村(社區)配備至少1名群眾文化組織員。下一階段,將加快推進區、鎮、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加快區綜合文化藝術中心和回龍觀、未來科學城等區域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儘快完成天通苑綜合文化中心移交和裝修改造,啟動未達標鎮(街)綜合文化中心建設,推進一批村(社區)綜合文化室改造建設。
同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包括加快推進明十三陵門戶區、昌平新城東區文創大數據産業園、海鶄落原創音樂基地等特色文創區建設。明十三陵87平方公里陵區將實行封閉管理,其傳統風貌環境將得以恢復。在陵區保護範圍之外,昌平區還將規劃建設10.5平方公里的明十三陵門戶區,通過建設“明秀工廠”和“大匠之門——故宮文創園”等項目,集中展示明文化精粹。
值得一提的是,故宮博物院已與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明十三陵“牽手”。今後,故宮博物院將在明十三陵門戶區設立故宮文創産業園和紫禁書院,並開展明代藏品展覽合作,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精髓,進一步提升昌平區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品質。北京晨報記者 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