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高考“指揮棒”推動教改,研究性學習與考試科目同樣重要 高三學生寫出5萬份研究性報告
金山中學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均資料)
市西中學學生在創新實驗室做實驗。
陸一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大一新生。她曾經無數次憧憬大學生活,也曾像多數高中學子一樣,為即將開啟的新征程而擔憂。但這即將過去的第一個學期,陸一歆卻過得充實而又飛快,如魚得水。她説:“我在高中的研究性學習讓我非常適應大學的學習。”
2014年9月,作為國家試點省份之一,上海全面啟動高考綜合改革,劍指多年不破的“唯分數論”。自2017年起,上海根據“兩依據一參考”模式推行多元錄取機制:高中生研究性學習被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板塊,成為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據統計,上海2017屆高三學生共同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50709份,覆蓋科技創新、社科人文、藝術、環保等諸多領域。
招考“指揮棒”的變臉,正在推動高中教育教學變革。
研究性學習教會“如何學習”
過去的2017年,陸一歆是5萬多名參加“新高考”考生中的一員。在學校的創新實驗室裏,陸一歆發現,某些溫度下二氧化鈷的顏色會有變化。追著這個問題,她與同學成立了課題組,創造出不同顏色顯示的溫度計。陸一歆所在的金山中學,研究性學習被擺在與考試科目一樣重要的位置,學生參與100%、導師指導100%、成果答辯100%。金山中學校長徐曉燕介紹,2018年,該校共有394名高三畢業生,目前已經完成了147項研究性學習報告。
回顧新高考,觸及的不僅是考試內容本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了新的標準。《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明確把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納入評價範圍,其中“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重點記錄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科技活動、創造發明等情況。“以往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是錦上添花,現在變成了必需品。”徐曉燕説,這是近年來高中開展素質教育發生的新變化。
新高考中,研究性學習不再是針對少數學生開展的偶發性教學活動,而是面向全體高中生的常規形態:建平中學每年要求高一新生三年中完成至少兩項課題研究,並納入學生高中的績點排名,復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華東師大二附中等知名高中著力培養創新人才,各種研究性學習如火如荼。
外語聽説測試回歸初衷
新高考的改變,還體現在外語科目上。2017年,上海首次將外語聽説測試引入春季高考和秋季高考,並在16個區建成標準化人機對話考場,這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率先之舉。高考外語首次加入了“聽説測試”,真正告別了紙上談兵的“啞巴外語”。雖然只有10分的分值,卻引發了高中外語學科學習的理念之變。
在上海市英語特級教師、建平中學吳文濤老師看來,背誦英文篇章只是學好英語的“第一步”。基本功之外,建平中學的學生每週都會收看TED演講,並且用英語對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從高二開始,每週我們都有一堂英語聽説專項課,讓我可以自信應對高考的聽説測試。”去年從華東師大一附中畢業的學生夏怡卿説,兩年多時間的積累,讓她不僅在高考中從容應對,更讓她養成了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在如今大學的學習中,英語對她而言也是信手拈來。
華東師大一附中校長陸磐良表示,該校在高一、高二年級每週英語課程的有限課時中專門設置了一節“語用實踐課”,課程從學生的生活出發,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陳穎是上海一所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高三英語老師。對比以往高考題型,她認為,新高考的外語,更能回歸學習外語的初衷——語言是一門工具,要注重聽説能力和語言的靈活應用。在眾多高中校長和外語教師眼中,聽説測試計入高考外語總成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外語課堂的教學改革。
新高考為學生考慮未來
高考中加入外語聽説測試,積極的變化隨之而來:學生原來只習慣埋頭做題,如今,他們不僅會經常大聲朗讀,學習外語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上海市英語特級教師、任教于華東師大一附中的畢紅秋認為,上海不少用人單位都希望應聘者有較強的外語聽説能力,闡述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觀點也是面試的重要環節。陳穎説,高考引入聽説測試,傳遞出一個積極信號。
研究性學習在滬上高中蓬勃開展,也有賴於上海二期課改“基礎型、拓展型、研究性”課程10多年的有機融合。在徐曉燕看來,在高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100%全覆蓋,可以讓學生們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次研究性學習,學生都可以體驗從確立課題、實踐到成功的整個過程。”徐曉燕説,比如跟著交大、同濟和中科大的專家做課題,是難得的實習機會;而做課題的過程,就是在學習做科學的方法;團隊合作做課題,就能從中體驗合作的重要。
嘉定一中的數學建模課程幫助學生完成了“菊園地區公共自行車租賃點佈局優化”“老式小區停車位優化模型”以及“國際會議選址優化模型”等項目。在校長管文潔眼中,研究性學習的真諦在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知識來認識問題、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現實世界,解決現實的問題。
高考改革的“一小步”,正是素質教育的“一大步”:高考不再是入學的敲門磚,而是學生走向成熟走向生活,運用技能的一座橋梁。這樣的改變,也悄然撬動著高中課程的改革。大同中學校長盛雅萍説:“我們不能只為學生的成長想3年,要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想30年’。我們現今的每一次教學改革,都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