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志願者手把手教學 兩周後四分法見效

2018-08-02 08:52:55|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長寧區程家橋街道42個居住小區超一半實行垃圾分類和“雙定”投放 志願者手把手教學 兩周後四分法見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在警備區第四幹休所小區垃圾分類點,居民在志願者指導下將不同類別垃圾投至相應垃圾桶內。

  “回收一噸廢紙,可製成約850公斤好紙;一噸廢易拉罐,可煉成約一噸好鋁;一噸舊塑膠瓶,可回煉約600公斤柴油;廚余垃圾能變成有機肥料……”這是長寧區程家橋街道垃圾分類宣傳冊所描繪的 “垃圾的旅程”,圖文並茂,通俗易識記。

  程家橋街道共有42個居住小區,從去年10月18日起陸續推行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至今已有22個小區實行了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預計今年9月底,程家橋街道八成居民小區將實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居民區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是垃圾全程分類的重中之重。昨天,記者實地探訪兩處先行實行垃圾分類的社區,一探居民參與情況。

  每天總垃圾減量率超過50%

  虹橋路2293號的警備區第四幹休所小區是1987年的部隊小區,面積不大,環境整潔。這裡從今年4月18日起正式推行垃圾分類——10幢樓原來放置的垃圾桶同步撤除,74戶200位居民統一到小區門口垃圾箱房分類投放垃圾。

  這座3月底剛改造的封閉式垃圾箱房,按照四分法設置幹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隔間,投放口都有腳踏板開關;每天上午7時30分至9時30分、下午4時30分至晚7時定時開放;箱房旁設置洗手池,配有洗手液和消毒液,方便居民洗手清潔。

  居民戚道綸阿姨拎著在家分好的一小包濕垃圾和一小包乾垃圾走來,分類扔進投放口,最後還不忘把裝濕垃圾的小袋子投進幹垃圾桶,動作很是嫺熟。“我基本一週時間就掌握了分類方法,兩周熟悉,後面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戚阿姨坦言,“剛開始也不習慣,嫌麻煩。居委會幹部和培訓老師給我們講解不同垃圾的不同處理方法——濕垃圾可以分出來做肥料,分類對大家和環境都好,那就分!”

  小區所在的程家橋街道程橋一村居委會書記董佳艷介紹,小區裏很多老人需要長期照料,小區約有25名家政員。為幫助老人和家政員掌握垃圾分類知識,除了最初一次全覆蓋的集中培訓外,居委會還印製了字體大、圖文並茂的宣傳資料,挨家挨戶送上門,並反復上門宣傳分類知識。

  幹休所部隊官兵、居委會幹部、物業工作人員和熱心居民組成志願者團隊,每天1-2人值守在垃圾箱房前,“現場教學”手把手教居民分類後投放。居民志願者林競每週“上崗”一至兩次,她回憶,“剛開始是有人分得不好,也不太想分;但從6月開始,志願者逐漸減少,大家基本都能在家分好類再過來倒垃圾。”

  董佳艷介紹,推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以來,居民100%都支持,基本上都能準確投放,物業和志願者稍微輔助分揀即可;垃圾減量效果明顯,整個小區每天能分出兩桶純濕垃圾,每天的總垃圾減量率超過50%。

  一戶一份“垃圾分類檔案”

  在程家橋街道,緊鄰的上航新村和高登花園小區共用的垃圾箱房,近來成了 “明星”——兩小區去年10月18日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分類投放以來,已有近70批次各省市、全市各區代表團前來“取經”學習。

  這裡的“真經”是什麼?

  上航新村是程家橋街道首個試點開展生活垃圾源頭分類的小區,也是“兩網融合”(城市環衛系統與再生資源系統兩個網絡)建設試點小區。上航新村和高登花園分別始建於1989年和1990年,內部連通,共用一個垃圾箱房。兩處共有332戶居民,有99戶的房屋出租,其中43戶租戶是航空企業員工。

  新改建的“明星箱房”是封閉式,外表以綠藍為主色調,涂有各類垃圾標識、代表物及卡通圖畫,四類垃圾對應的收運單位名稱、電話、收運時間,以及垃圾分類意義和綠色賬戶介紹等。箱房旁是一台“綠色賬戶”自助兌換機和“綠色賬戶”積分兌換物品展示櫃。箱房對面球場的欄網上“信息量”更大——挂著垃圾分類意義宣傳板、《垃圾都去哪兒了》圖文介紹、小區分類垃圾歷程的圖文記錄、垃圾分類投放承諾書籤名墻、每日垃圾回收利用重量公示、垃圾分類至今每月收集的重量信息、垃圾産生量和資源化利用率圖表分析等。

  上航新村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朱雪菊介紹,分類前準備了三個月左右,挨家挨戶簽訂居民分類承諾書,發放宣傳資料和垃圾桶,組織居民文體團隊自編自演垃圾分類小品等節目,走訪周邊房産仲介公司並請其協助向房屋租賃雙方宣傳垃圾分類,走訪東航、春秋等租住戶工作單位請其向員工宣傳分類垃圾,改造垃圾箱房……其中很多時刻都以圖文形式記錄在宣傳欄裏。

  萬事俱備後,兩小區正式推行垃圾分類。小區黨員志願者每天匯總記錄垃圾分類臺賬,包括箱房收集的各類垃圾重量、居民投放數量和頻率、亂扔垃圾居民勸導記錄等內容,最後形成一戶一份的 “垃圾分類檔案”。在此過程中,居委會幹部、居民區黨員、租戶和中小學生等組成志願者團隊,分批值守並巡檢小區,指導居民分類和投放。很多“夫妻檔”“姑嫂檔”“老鄉檔”“婆媳檔”“親子檔”居民齊上陣,志願推動垃圾分類。

  這裡的垃圾箱房每天上午7時至10時、下午5時至晚上8時定時開放。昨天上午9時30分前後,有四位居民陸續來扔垃圾,都很自覺地分類投放,最後把濕垃圾袋子扔進幹垃圾桶。有的扔完到箱房一側的水池洗手,有的拿著綠色賬戶積分卡找一旁的志願者掃碼積分,流程十分熟悉。居民周琴芳從去年10月至今一直在做垃圾分類志願者,“從不習慣到習慣最多三個月時間,後面都不用幫忙了,基本上都分得很好。”她説,“舊箱房又臟又臭一塌糊塗,大家躲著走;現在乾淨又有綠化,這裡可熱鬧了,居民都來乘涼聊天。最近小區還建了好多綠化,大家爭著認建認養。環境好,我們有面子很自豪,心情也舒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