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進行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
當你老了,你會嚮往怎樣的養老生活?而誰又來為你養老?
上海是全國最早老齡化和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養老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截至2017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逾483萬,佔戶籍總人口比重達到33.2%。而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80.58萬人,佔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6.7%,也帶來一定的照護壓力。
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層出不窮,廣泛運用於各行各業。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概念方興未艾。同樣地,“智慧養老”也火了,並成為上海促進養老服務業升級的戰略舉措,以及給老年人提供優質養老服務的重要手段。
那麼,“智慧養老”究竟是什麼?打上物聯網、AR、可穿戴等標簽的養老産品就是智慧養老嗎?高科技就能讓養老生活無憂嗎?在推進智慧養老的過程中,除了技術路線,我們還應關注些什麼?
近日,市民政局邀請了相關專家、企業、街道、老年人等代表,舉辦了一場“智慧養老”大討論,結合這些問題,各方集思廣益,各抒己見,進行智慧“碰撞”。我們也希望,借這樣的大討論形式,結合各方的實踐與思考,可以為 “智慧養老”勾勒出更清晰的圖景,也為未來的養老服務工作提供更多可行性參考,助力我們都將面臨的養老生活。
對於智慧養老,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和建議?不管你是否從事養老服務實踐方面的工作,有任何想法和建議,可發送郵件至shmzlgc@163.com,歡迎加入“智慧養老”大討論。
離開了需求的高科技,只是噱頭
陳泓
友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所理解的 “智慧養老”,在某個層面上説,是用技術、終端、平臺等提供為老服務,解決養老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能夠解決中國養老困境的,用智慧技術是一個切入點。但如今,智慧技術在解決養老問題中存在一些誤區,或者説是“度”的問題。
第一個誤區,為了智慧而智慧,為了高科技而高科技。
有公司設計了一款智慧手錶,給老人戴上,測血壓、血糖、睡眠品質等,居委會給幾百個老人試試、戴戴,可許多老人戴了一兩星期就不戴了。為了鼓勵老人繼續戴,公司、居委會還要想方設法,用積分等方式激勵老人。
所以説,智慧産品要圍繞老年人需求解決問題。離開了老人真正的需求,任何場景設計都是失敗的。做産品時,經常有這種困惑:調研時大家都要的,可要掏錢了都不會買。這裡的“需求”,是真正的消費需求,是我願意掏錢買,這樣的高科技才能落地。
第二個誤區,技術發展,越新越好,越領先越好。
技術的發展放在養老服務中,應該 “零差錯”。“新”就意味著不穩定、不可靠,會出現問題。養老事關社會責任、公益等問題,不容出錯,所以要掌握好技術的“度”,追求穩定和可靠。
第三個誤區,只要技術創新了,合不合規不是問題。
養老服務上,我們需要更好地把握創新與合規的問題。創新,意味著對現有標準、體制的突破,比如現在社區、居家養老中會讓老人使用血壓、血糖監測儀器,市場上也有各種各樣的相關儀器,但其服務中也有合規問題。比如血壓儀,有些是經過高血壓聯盟和相關委員會認證過的,而有的卻沒有。它們之間的區別是晶片不同。所以,我們在做智慧養老産品時,對於可穿戴設備等我不敢輕易接,要是數據不準怎麼辦?風險管控也是個問題。做養老服務,創新還是需要合規,因為養老服務有特有屬性,做事要靠譜。
最後,我認為,智慧科技對於養老服務的意義,不在於僅僅提供一些應用,而在於它能改變並創新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這個模式這個不僅是服務模式,還包括商業、運營等形態的改變,在大數據背景下進行資源整合等。這種新的商業模式一定是放在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下去研究的,才能立足和發揮作用。
智慧養老,“社區規劃”少不了
賀潔
靜安區臨汾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上海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本市60歲以上戶籍老人數佔33%以上,臨汾街道60歲以上戶籍老人佔39.4%。自市委出臺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1+6”文件以來,街道職能更多地轉向公共服務和社會主管理中,其中作為民生問題的養老服務,成為街道的重要工作之一。
街道所進行的智慧養老,更多地是運用信息、技術、産品為老年人提供服務,以及和社區、家庭等進行資源對接、配置,為老人服務。我們運用信息化技術,對社區和養老服務作了一些小探索。
街道打造了一個數據的平臺“民情日誌”,為養老服務決策做參考。有了大數據,我們可以給老年人分分類,也可以看在哪個小區老人更集中等。我們現在所做的為老舊小區的懸空老人提供爬樓機服務,就是基於數據分析之上的決策。去年,我們已為2000多名老人服務,
第二個小探索,是創建了“社區大腦”監測平臺。街道區域有2.12平方公里,我們安裝了上萬個感知部件,設置了21個應用場景,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安全監測服務。在一些自願安裝的家庭安裝了門磁、煤氣感應器、紅外感應器,煙霧感應等“五件套”。監測系統會自動報警,通知居委會入戶上門等,目前這項服務免費提供給獨居的80歲以上高齡老人。
第三個小探索,是運用智慧服務平臺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品質。目前,街道的助老員共40多人,服務老人260多人。街道和愛照護合作提供家政服務等居家養老服務。以前都是手工派單,無法及時監管助老員的服務品質。有了信息化平臺,現在都是電子派單,助老員到老人家裏要簽到,結束時也要簽到。我們統一給老人發了一張智慧卡,可以評價助老員的服務品質。這樣,有了過程的監管,可以促進為老服務的品質。
關於智慧養老,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們對智慧養老的認識是否存在局限性?
現在,一説到智慧養老,我們就想到使用何種新技術,運用什麼樣的現代化手段,設計發明怎樣的輔助性為老産品,進行為老服務。從政府角度來説,我們在養老領域上的認知應該更寬廣、更有系統性。除了和高科技“掛鉤”,我們也應該考慮,社區的人文環境、空間打造等,是否適合老年人生活,是否能實現處處養老。政府在這些方面可以立足社區,加強養老服務的整體規劃。比如,街道有個小區在“美麗家園”建設中,提出建樓道的殘疾人通道,其實對老年人來説也需要這樣的設施。
另外,政府要加強養老服務信息系統的整合。現在,每個老人都有很多張卡,助餐點提供一張卡,居家養老服務又是一張卡。街道的多個為老中心,如果運營方不同,卡也不能通用。老人去黨建服務中心參加活動,又有一張卡。能否讓一張卡走遍社區?打通所有的服務資源,這樣,我們統計服務時,不僅僅掌握的是人次,而是絕對人數。
如今是大數據時代,從政府角度來看,是不缺數據的。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用好各類數據。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數據是可以拿來分析的,通過數據可以發現老百姓需要哪些服務,不需要哪些,這樣以便於政府逐漸完善政策。但是,我們也要警惕單純的“數據思維”,開發技術的懂技術不懂業務,而從事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懂業務不懂技術,如何尋找更好的結合點,也需要時間來磨合。
最後我想説的是,智慧養老要讓大家有認知度,更重要的是要讓老百姓感覺有溫度。
觸摸老人的真實需求
丁勇
愛照護公司總經理
説到智慧養老,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它到底屬於“道”的層面,還是“術”的層面。如果屬於“道”的層面,那麼養老應該解決解決尊嚴、生存權、自立能力以及社會包容等問題;如果屬於後者,則缺什麼補什麼。對於這一方法論問題,我一直不認為技術層面有什麼難題,更傾向於從“道”的層面來思考智慧養老。
對於智慧養老的概念範疇以及應用場景,可以進行拆字分析。“養”是動詞,缺少主語,即誰來養,是老人自己“養”,子女“養”,政府“養”還是社區“養”?根據不同的供應主體,所需要考慮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也有所區別。“老”,需要考慮老人的需求到底是什麼?老人是願意被服務,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個“正常人”而拒絕被服務?當然,以我從業這些年的經歷看,很少有老人願意被服務。
關於“需求”,現在市面上不少技術産品不接地氣或者使用率不足,主要還是因為知識體系的缺乏導致業者無法真正了解老年人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同時,我們有時也非常喜歡為老人做點事情,但這其實也是在剝奪老人做這件事的權利。
在我看來,養老或者智慧養老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無老可養”,老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或者給外界感覺像一個正常人。
養老是一個比較特殊且相當有難度的行業。拿當前比較流行的術語來説,養老行業要想吸引一個“用戶”,並産生用戶粘性,需要護理員、護士、全科醫生、康復治療師、康復師、牙科醫生、營養師等多個“兵種”。另外,院後護理即非正式照護體系(子女、社區、鄰居)也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在人工成本依然佔據相當大比例的養老行業,通過什麼規則來協同各方,遇到問題又該聽取哪一方的意見和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演算法,智慧養老將很難取得有效進展。
但這並不是説“互聯網+養老”一無是處,它依然存在很多好處,如提高效率、加強協同。對此,監管部門也可以實施相應政策,以此激勵養老機構主動引入互聯網或者物聯網,提升效率。
如何從老人的角度出發,觸摸到老人的真實需求?真正的養老服務需要解決幾個問題。
第一、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是否得到改善。而改善的標準應該滿足於老年人對於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期待。我建議,以後的評估體系可以反過來做,評估老年人的哪些能力還比較好,還可以加緊訓練、彌補和補充。
第二、在我看來,最好的護理員是老人的配偶。如果能有什麼技術,可以讓配偶變得更加專業,這樣更有利於居家養老。對此,職能部門可以進行一定的政策導向。
另外,就是養老護理員的收入問題。護理員的收入普遍較低,但是老人又有收費不能太高的需求,如何解決這一矛盾,解決的方法也只有提高效率。目前,愛照護就有一個“搶單”系統,其中可“搶”的項目既包含了康復訓練、個人衛生、生命體徵檢查、居家上門等規律性時段的內容,也包括洗碗、洗澡、洗衣物等“時間敏感度低”的工作。
傳統的薪酬結算模式,往往是 “按時計薪”。但“按時計薪”並不利於提升效率,混時間的情況常常發生。而“按件計薪”的方式依託智慧物聯網技術,每日的照護計劃基於評估參數由系統自動生成,隨後推送電子工單,由護理員手機“搶單”,合理安排空余時間提供更多服務,薪酬計件支付。如此一來,照護人員可以在老人睡覺的時候洗衣服,有餘力的人員還可以多進行一次居家上門服務。總之,只要充分利用邊角時間,就能為自己多賺一份收益。
總而言之,在智慧養老體系構建中,如何既能讓老人更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又能提高效率,讓護理員比較輕鬆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且收入有所增加,這是智慧養老的應有之意。
以需求為導向,進行服務流程再造
賀奇
上海計算所所長助理
智慧養老的概念是指讓優質的養老服務觸手可得。所謂優質的養老服務需要符合幾個特徵,如個性化、貼心如子女一樣、可靠,解決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且低價、容易獲得等。
當前,養老問題確實存在不少痛點和難點,而智慧化、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手段。
目前來看,智慧養老仍處於剛剛萌芽階段,下一步還是應該堅持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而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來重設為老服務的流程。在流程的再造過程中,相關職能部門還需進一步完善各項管理制度,最終使整個服務體系、管理體系以老年人的需求為中心,切實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
比如,針對養老,職能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補助計劃,如養老補貼以及長護險。不過,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一些補助性資金的下達依然存在一定障礙,包括申報的程式和流程都比較複雜。而如何通過技術等手段再造職能部門為老服務的管理流程,這也是養老服務的智慧與價值所在。
對於智慧養老,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制定智慧養老的規劃與頂層設計,對智慧養老行業、産業進行有效引導。目前來看,智慧養老産業也確實期待職能部門能夠在政策層面提供相應的引導。
其次,部署專項工程與項目。養老問題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專項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可以由民政部門牽頭,協調各個相關部門、社會以及企業之間的力量,有的放矢,解決每一個專項問題。
第三,加強媒體宣傳力度,讓老百姓對於智慧養老形成一個直觀的印象。比如,策劃“老年人一天的生活”等系列,向外界展現老年人如何利用智慧化、智慧技術而“活得像一個正常人”等。
花點功夫做好養老信息科普
陳積芳
上海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會長
智慧養老的作用是什麼,借用一位專家的觀點,他説,人工智能要接地氣,回答老百姓的應用需求。那麼,智慧養老也應該“接地氣”,所有的應用要集中為老人服務。
我想説的一個問題是,智慧養老的範疇可以延伸,朝著養老、護理、健康等信息科普的方向延伸,並推廣普及。我曾經看到一系列養老的科普文章,其中有個“喵大夫講養老”,全是漫畫。一上來不是講醫學知識,而是以故事的問題的形式展開。比如談到老人的面癱問題,漫畫中以小羊為例,以它的故事展示,用漫畫的形式普及養老知識,非常可讀。因為,我們談養老,不僅是面對知識分子,還有菜市場買菜的老媽媽等,要讓老百姓了解這些明朗的確定的養老知識。
另外,我們現在所有的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應結合網絡、腦科學神經知識等,助力養老服務。舉個通俗的例子,比如年紀大的老年人摔跤後,生命品質大大下降。怎麼讓老百姓防止那一跤,這時候,智慧養老、大數據、雲計算等管用了,結合醫療數據等進行分析統計,讓老年人的摔跤不再悄悄、無跡象地來到他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