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良友》再現北四川路上海摩登

2023-05-15 09:40:2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石悅

  原標題:梳理城市文脈,進一步挖掘海派文化發祥地 百年《良友》再現北四川路上海摩登

  提到《良友》畫報,你會想到什麼?是封面摩登女郎,還是海派時尚潮流?5月12日至6月11日,“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圖鑒”在虹口四川北路的上海海派潮流新地標“今潮8弄”亮相。

  展覽共三部分,分別為“凝視:女性魅力的完美詮釋”“虹口,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北四川路的上海摩登:重繪都市文化”。夜間8條弄堂中的戶外投影,也汲取《良友》畫報中近現代美術風格,延伸出復古摩登的設計感。

  在策展人、文藝評論家、紀錄片導演孫孟晉看來,作為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綜合性雜誌之一,百年《良友》的藝術呈現,是對城市文脈的梳理,是對虹口海派文化發祥地的進一步挖掘,也是“今潮8弄”的一次詩意穿越。

  從封面人物入手

  1926年2月,是《良友》創刊的時間,正逢北四川路一派生機盎然的局面:海派文學和藝術在此開花結果,娛樂和市民生活空前繁榮。《良友》作為中國最早的綜合類畫報,它觸角感性、包羅萬象,始終走在時尚觀念的前列。

  本次展覽從封面人物入手,《良友》的封面人物是它的特色之一,第一期封面就是一幅套色照相,胡蝶手捧鮮花、笑靨迎人,可以説“胡蝶戀花圖”的面市,令雜誌的影響力更上一層樓。本次展覽選取了胡蝶、阮玲玉、徐來、王漢倫、嚴月嫻、顧蘭君、陳雲裳和當時正在上海訪問的黃柳霜等女明星,以及富有才情的畫家陸小曼和關紫蘭的封面照。

  早期中國電影的兩大明星胡蝶和阮玲玉多次上過《良友》封面,她們是從虹口起步的,胡蝶為當年落戶虹口的中國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天一”主演了早期八部電影中的七部。至今,胡蝶曾經居住過的余慶坊依然保持著有煙火氣的市民生活景象。

  《良友》畫報對女性魅力和社會地位的肯定,還貫穿在整本雜誌中,如“新女性”的專稿,是對當時職業女性的濃縮,有電話話務員、美容師,更有航空飛行師;以胡蝶為模特的“時裝的來歷”專題,非常形象地描繪了時裝從設計到生産的流水線過程;“綠水池邊的日光浴”,體現了現代女性富有活力的一面;還有一幅攝影大師郎靜山拍攝的黎莉莉《體育皇后》的照片,顯示了女性健康而可愛的氣質,而雜誌的題注倡導運動的目標在於參與。

  同時,觀眾可以在展覽中讀到一代文豪在《良友》上讚美女性的文字,如茅盾的《春來了》:“春來了!太陽是暖暖的,風是軟軟的。摩登姑娘伸一個懶腰,看著那好景的艷陽天。”還有,施蟄存的《春陽》和丁玲的《楊媽的日記》都以女性為視角,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存下較為有趣的一筆。

  繪地圖標出影院位置

  上海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影院和電影製作行業發達。展覽設計師特意繪製了一幅完整的北四川路地圖,標出周圍星羅棋佈的影院位置。曾經在公益坊(今潮8弄前身)和友人一起開辦水沫書店的作家施蟄存寫道:“某某路(指北四川路)會比南京路更熱鬧,越界築路永遠會築過去。”這有力地證明“東方巴黎”不僅在外灘和南京路,也在北四川路奏響不凡。

  在《良友》第61期上,登載了一組當年上海的影院照片,集中了最五光十色的娛樂場所。虹口幾乎是上海影院的半邊天。在1930年出版的商務印書館《增訂上海指南》收錄的全上海25家影戲院中,虹口就佔了11家。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虹口保持著多個“上海第一”的稱號,禮查飯店(後浦江飯店)是中國最早放映電影的場所之一。圍繞著北四川路,上海最早的幾家影院都開張於此,其中包括西班牙人雷瑪斯創設的虹口活動影戲院和維多利亞活動影戲院,葡籍俄國人郝思倍興建的愛普廬影戲院等。

  魯迅是一位超級影迷,他1927年定居虹口之後,在上海影院一共觀看過144部電影,共計155場次。包括虹口的百星大戲院、上海演藝館、奧迪安大戲院、國民大戲院、融光大戲院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本次展覽也完整地展出了魯迅在虹口的觀影地圖。

  關注都市生活方式

  展覽還特別呈現了當年《良友》匠心獨運的系列欄目——“上海地方生活素描”。

  該欄目約請文學名家寫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茅盾寫證券交易所、鬱達夫寫茶樓、洪深寫大飯店、曹聚仁寫回力球場、穆木天寫弄堂……這都是風行不衰的都市生活方式。其中詩人穆木天在《弄堂》一文裏精準地描寫了上海市民生活場景:“有一些弄堂,是具有著濃厚的氛圍氣息的。那裏住著典型的説‘啊啦’話的人家,在過著典型的地道生活。”

  孫孟晉表示,《良友》的美妙之處是它接地氣,衣食住行,應有盡有。從魯迅的飯局菜單中就發現,那時滬上的各地菜係非常齊全。在北四川路一帶,林立著新雅茶室、中有天、新亞大酒店、利男居等名店。北四川路被稱為廣東人的聚集地,從清末到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粵菜館還局限在廣東人居住的虹口,但從一·二八淞滬抗戰起,粵菜館紛紛離開虹口,這一點在《良友》雜誌上有跡可循。(記者 周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