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建功“雙奧之區”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2-05-05 08:38:12

青春建功“雙奧之區”

2021年6月22日,高校京西發展聯盟宣告成立

  時代 案例

  從“不要國家一分錢,用雙手建起新家鄉”的全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到“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建黨百年青年宣講團,再到有“青春美景”之稱的冬奧城市誌願服務團隊和時下正在不斷完善的“高校京西發展聯盟”……石景山,這座被鐫刻著歷史印記的城市,不斷經歷著時代的變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石景山的發展歷程中,青年人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用奮鬥唱響青春之歌,用使命引領時代潮流。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石景山青年,在時間的長河中,“誦讀”他們的青春。

  全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

  從這裡走出

  提起自己的父親,今年68歲高齡的楊春江的內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1955年,毛澤東主席發表“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指示。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耀邦同志發表了《向困難進軍》的重要講話,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到那裏安家落戶”。

  1955年6月,年輕的北京石景山區西黃村鄉鄉長楊華和另外4名青年團員提出:不要國家一分錢,用他們的雙手,建起新的生活、新的家鄉。5位青年的倡議書《讓我們高舉起志願墾荒隊的旗幟前進!》在當年8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反響強烈。幾天之內,就有700多人報名。全國第一支青年墾荒隊——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誕生了。他們決心,不要國家投資,為國家開墾3000畝荒地,産出30萬斤以上的小麥。

  “告別了母親,背起行裝,踏上征途,遠離故鄉,穿過那無邊的原野,越過那重重的山岡,高舉起墾荒的旗幟,奔向遙遠的地方。”1955年8月30日,楊華帶領60人的志願墾荒隊伍,高唱著《墾荒隊之歌》,直奔黑龍江省蘿北縣大荒原。

  大荒之上,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和葦塘。墾荒生活異常艱苦,萬頃荒原人跡罕至。北大荒的10月,已開始結冰,月底,楊華帶著他的戰友們,蓋起了第一排簡陋的草房,喝上了自己打出的井水。與割草建房相比,開荒更為艱苦。過去,隊員們沒有見過開荒犁,剛一扶住犁,試著吆喝一聲,東北馬聽不懂北京人的口令而驚了,拖起犁跑出幾米遠,把扶犁的人甩出很遠,有時摔在樹疙瘩上,兩手被劃得鮮血淋漓,開一天荒不知要摔多少跟頭。但是,楊華和他的戰友們沒有退縮,跌倒了,爬起來,再跌倒,再爬起來。就是用這種精神,他們學會了扶犁開荒。僅半個月,北京青年就開墾出了1200畝荒地,第二年生産了27萬斤糧食、60萬斤蔬菜,蓋起了宿舍和食堂。

  有了住的地方,楊春江的母親便帶著他來到了北大荒,和其他女隊員一起割草、做飯、洗洗涮涮,為墾荒隊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苦”是楊春江回憶童年時光時,提到最多的字。“北大荒的冬天有零下40℃,窩窩頭摔地上杠杠硬。”楊春江告訴北青報記者,當時父親楊華他們去小興安嶺伐木頭給房子搭架子,雪齊腰深,一不小心還會遇到“熊瞎子”。有時候幹一天活回家,腳凍傷了都不知道,鞋脫不掉,一使勁,連著腳趾蓋都掉了下來。夏天也不好過,那邊的蟲子特別多,隊員們早晨被“小咬兒”咬,中午被蠓蟲咬,晚上被蚊子咬,隊員們打趣説“這邊的蟲子還三班倒”,但滿身都是包的日子實在煎熬。

  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奔赴蘿北墾荒的報道,也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熱烈反響,遼寧、黑龍江、河北等16個省市也組織起青年志願墾荒隊。一年間,共青團動員組織了20萬青年奔赴各地的荒山、荒原和荒島,開荒建點,安家立業。楊華和他的戰友們也鑄就了“信念堅定、艱苦奮鬥、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的中國青年志願墾荒精神。

  “青”字號品牌擦亮時代名片

  1955年北京市石景山青年楊華擎起全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旗幟,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生動實踐。事實上,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廣大青年接續奮鬥、建功立業,打造了不同的“青”字號品牌,石景山區“00後”紅色故事宣講團就是其中一個。

  為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充分用好區內紅色教育資源,發揮紅色歷史、紅色資源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突出作用,推動“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學習教育走向深入,2021年,石景山團區委和區委宣傳部聯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首鋼工學院等駐區高校,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成立石景山區“00後”紅色故事宣講團。

  “在學習紅色故事中‘學黨史’,在觸碰革命先輩初心使命的過程中‘悟思想’,在開展志願講解服務的實踐中提升‘辦實事、開新局’的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充分發揮‘00後’的創造力,用‘青言青語’將紅色故事講深、講透、講活,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這是宣講團的工作方案。”石景山團區委副書記于勇介紹,在去年七一前,石景山團區委培養了100位宣講成員、整理了100個紅色故事、開展100場黨史宣講。“我們的宣講不局限于歷史,也會著眼于現在和未來。”于勇説,去年8月份,北方工業大學三位“00後”宣講團成員就走進了八寶山街道的永東北社區,宣講員張賽圍繞自己作為建黨百年慶祝活動城市誌願者的經歷,以及參加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的體會,與在場的青年朋友們進行交流,贏得了陣陣掌聲。“每一次國家大型活動的舉辦都是對我們青年思想上的淬煉,後冬奧時代,我們也會繼續組織宣講團講好冬奧志願服務故事,做好冬奧遺産轉化。”于勇告訴北青報記者。

  提到冬奧志願服務,“青春美景”冬奧城市誌願服務隊也成為這個冬天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美景”兩字選自於“老街坊、新生代,無志願、不美景”這一服務理念,為“石景山老街坊”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石景山區6700名城市誌願者在63個城市誌願服務站點為14萬餘人次提供了志願服務。

  這6700名志願者中,一個瘦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來自石景山區冬奧志願家庭、電廠路小學五年級學生白欣妍。在蘇翊鳴奪冠當天,白欣妍和爸爸、媽媽以城市誌願者的身份來到首鋼滑雪大跳臺,與現場80余位城市誌願者一起完成觀眾引導、秩序維護、賽事諮詢等志願服務保障工作。白欣妍還帶來了自己精心繪製的手抄報,現場為蘇翊鳴大哥哥喝彩助威。“雖然我是城市誌願者中最小的一位,但在現場看到大哥哥奪冠,也點燃了我心中的冰雪之夢!未來,我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從身邊點滴的志願服務做起,傳播冬奧知識,踐行冬奧精神,做一名冬奧志願宣傳小使者。”白欣妍説。

  據了解,除了“00後”紅色故事宣講團、“青春美景”冬奧城市誌願服務隊外,石景山還有“兩紅兩優”“青年文明號”“青年突擊隊”“青年崗位能手”“青年榜樣”等“青”字號品牌,這些品牌也在時代的洗禮中熠熠生輝。

  “石”幹讓青年

  在青春賽道上越跑越遠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總書記提出,希望全國廣大青年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為了讓青年跑出好成績,石景山去年就開始厲兵秣馬了。去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石景山團區委主動對接清華、北大、北師大、人大等17所部屬、市屬高校,成立“高校京西發展聯盟”,緊緊抓住石景山冬奧籌辦服務保障和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兩大機遇”,匯聚首都高校智力資源支撐京西地區高品質發展。聯盟成立是落實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的重要路徑,是石景山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首都高校支持京西地區建設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實踐。

  據介紹,“高校京西發展聯盟”的成立,是石景山共青團緊密圍繞中心大局,切實做好“黨的助手和後備軍”的充分體現,通過廣泛聯絡高校資源並建立完善聯盟運行機制,進一步穩定社會資源連結,形成一批具有標誌性的工作項目和品牌,包括揭牌全市首家“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並組織多個高校百名港澳臺學生到區參訪交流,成立石景山區“景賢未來人才”社會實踐基地並組織近百名大學生到區實習實踐,聯合相關高校開展冬奧城市誌願服務合作等,為全區青年人才培育、“兩區”建設、冬奧籌辦服務保障等中心大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從而不斷提升黨政獲得感、社會影響力、青年滿意度。

  北京師範大學2018級本科生梁朕浩就是“高校京西發展聯盟”的受益者。他告訴北青報記者,經過層層選拔,他于去年7月份被分配至石景山教委辦學管理科擔任實習生,當時恰逢“雙減”政策正式發佈,他與辦公室其他老師的電話從早到晚幾乎都“沒停歇”過,有對熱線電話的反饋,有對培訓機構的督察。“這讓我深刻地感受到,坐辦公室遠比在室外教課辛苦得多。”梁朕浩説,但也正是這個機會,讓他有幸進入教育系統的核心機構,了解整個教育事業的運轉模式,而且認識了很多其他學校的同學,在面對問題時,大家各取所長、共同協商,“這是我們自己找的實習平臺不可能實現的。”

  下一步,石景山共青團將以“高校京西發展聯盟”為載體,在深度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上貢獻區校智慧,在促進産業轉型上發揮高校優勢,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汲取智慧經驗,從而在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優化工作流程、細化工作項目中,促進成果落地,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區校合作新格局。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