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浦路迎來91年來首次綜合改造

2017-12-21 15:46:2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147歲楊樹浦路迎來91年來首次綜合改造 聚焦歷史活化、空間美化、街道人性化,將道路打造成一座“露天博物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楊樹浦路改造將充分“還路於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楊樹浦路將引入街頭綠地廣場。 (均 資料)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畫家筆下1910年前後的楊樹浦路。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楊樹浦路珍貴歷史照片。 

  行走在綠樹成蔭、寬暢空闊的楊樹浦路,用手機掃碼老工業建築墻面上的二維碼,一段相關歷史就呈現在眼前。走累了,不遠處就有一處街角廣場可供休憩玩樂……這是描繪中的楊樹浦路未來圖景。今年底,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將正式啟動,這條歷經147年的老路將重煥青春,這也是楊樹浦路自1926年以來的首次綜合改造。

  今年,恰逢《上海市街道設計導則》發佈滿一年,不少道路在改造過程中,已經引入導則新理念。長達5公里、沿線風貌各不相同的楊樹浦路,如何引領上海未來街道發展方向?記者從上海市規土局獲悉,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將聚焦歷史活化、空間美化、街道人性化,在保留原有建築風貌和道路尺度的基礎上做整體提升。

  “街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載體,街道風貌的提升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區域的發展。楊樹浦路綜合改造規劃不乏亮點。一方面要踐行‘還路於民’‘慢行優先’理念,另一方面可結合自身特色,對近代工業遺存、楊浦濱江規劃定位進行提升,完善造血功能,讓人可以再度聚集起來。”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控制拓寬尺度,打造人性化街道

  楊樹浦路始建於1870年,得名于該地區重要的河道——楊樹浦港,曾歷經兩次拓寬。今天,這條百年老路保留著90多年前的道路尺度,最寬處不過20多米。新規劃仍將基本路寬控制在30米以內。“路幅太寬會讓行人産生不安全感。結合新的街道設計導則要求,楊樹浦路要打造人性化街道,成為具有示範效應的先行者。”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項目負責人表示。

  控制路寬是否會帶來問題?楊樹浦路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中環以內,橫穿提籃橋、平涼路、大橋、定海路等4個街道,是楊浦濱江地區一條重要的交通幹線。一名在楊樹浦路工作生活的電力企業員工坦言:“某些路段時常堵車,一到下雨天晚高峰堵車現象就更加嚴重。”目前,楊樹浦路採用雙向2車道設置,交通需求要大於通行能力,高峰期交通運行處於過飽和狀態,存在堵車嚴重的情況。比如,大連路—軍工路段,就經常堵車。

  規劃指出,道路拓寬將在分析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進行,在有交通需求且環境符合的空間內將雙向2車道調整為雙向4車道,通過建築平移的方式騰挪空間。如果採用雙向4車道,將大大提升道路的使用效率。隨著楊浦濱江開發,楊樹浦工業帶將有數百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相繼開放,一批植入産業將提供十多萬個崗位。結合遠期規劃(2033年),雙向4車道將基本滿足機動車交通服務水準。

  打造人性化街道,人的行走體驗尤為重要。規劃指出,要盡可能騰出充足的慢行空間,將原有2至3米的人行步道盡可能拓展到4米。這些空間大多數需要和沿街商戶、企業等地塊業主共同合作,梳理出沿線的建築退界,讓建築前面的閒置空間可以和既有人行道進行整體設計。在細節之處,道路設計通過減小轉彎半徑、交叉路口無障礙設計,讓行人縮短過街距離,感到安全舒適。

  結合楊樹浦路的未來定位,一些創新手段將被實施。倫敦等全球一流城市的街道佈局中,供行人休憩、遊玩的廣場成為特色,有噴泉、座椅、鴿子、藝術展、音樂表演等。借鑒相應理念,楊樹浦路在改造中適度增加廣場元素,其中包括大尺度中央廣場,並結合現場環境設置一些小型綠地廣場,讓人們可以休息或活動。這些小廣場還可以容納共享單車停放,提升社區生活圈的服務水準。

  建築再利用,打造“露天博物館”

  楊樹浦路擁有眾多歷史建築,楊樹浦發電廠、楊樹浦煤氣廠、天章記錄紙廠等百年老廠赫赫有名。

  結合這一特點,未來的楊樹浦路將被打造為“露天博物館”,道路和沿線歷史建築共同構成區域性公共開放博物館,部分沿線建築通過功能活化,植入業態,依靠自身帶動人氣聚集。通過手機掃描專屬二維碼,這裡的每一棟老建築都可以訴説自己的故事,每一個座椅,每一盞路燈,甚至每一塊地下井蓋,都鐫刻著百年前的工業痕跡,遊覽其中如同穿梭在藏品之間。

  在這座“露天博物館”裏,每件展品如何陳設是一件需要精心推敲的事。經過分門別類,老建築要“留下來”,進行修繕和功能再造。沿街歷史建築共65處、上百棟,按照歷史價值進行等級分類,絕大部分予以原址保留。

  由於楊樹浦路改造恰逢江浦路越江隧道、松潘排水系統等重大工程建設施工階段,少量區位特殊的建築將採用平移手法,避免盾構工程、新管線鋪設帶來傷害。

  原有的地下管線,比如楊樹浦水廠附近的百年地下水管將被取出,陳列于楊樹浦路沿線,讓行人可以直觀欣賞到當年的市政管網。一批老建築經過修復和評估,進行保護再利用,將在未來植入相適應的新功能,配合楊浦濱江科創和文創産業發展。沿街建築第一層原有的各類店舖將進行功能複合,保持楊樹浦路日間、夜間,工作日與雙休日的活躍度。

  保留的建築,很多不在名單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涉及的很大一部分保護建築並不在既有文化保護名單之內,但仍基於盡可能保護的角度提前予以保留。

  早在兩年前,一項針對楊樹浦工業帶的老建築調研悄然啟動。經過“地毯式”調查發現,單就楊樹浦路北側而言,歷史建築沿街立面佔到總面寬約35%,長達1.8公里。在楊浦樹港到臨青路一段,這個比例高達75%。這一段,擁有大德里、志仁裏、華忻坊、仁興裏、依仁裏等百年里弄。在通北路——許昌路段,還有建於民國時期的楊樹浦路713號花園住宅、1914年建成的新康裏,以及齊齊哈爾路——蘭州路段的楊樹浦救火會、楊樹浦警察局,分別建於1920年、1889年。

  除單個歷史建築,一些成片區的歷史城市空間節點也被確定。如八埭頭——楊樹浦水廠區域被譽為“楊樹浦的南京路”,曾是這個地區最為繁華的區域。周家牌路——松潘路區域是歷史居住綜合社區保留品質最高的地方之一,體現出老上海里弄肌理和居住中心、商業配套環繞的傳統佈局。內江路波陽路區域體現出當時職住平衡的特殊肌理,比如其中的密豐絨線廠就是集合型的職住平衡廠區。這一理念源於《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等歷史名城也被大量使用。

  在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中,將遵循原真性原則,只對既有歷史建築和空間進行修復,不再新造或重建。

  沿街還將塑造出更為濃厚的歷史氛圍。通過提煉楊樹浦路百年市政、百年工業歷史元素,對路燈、座椅、地下井蓋等進行“特製”,比如地下井蓋會採用紅色鋼制材料,凸顯工業特色。街道的鋪裝也會針對道路不同功能進行調整,比如在慢速交通區域採用老上海風情的方格彈街石。在有紀念價值的建築附近,地面鋪裝還會“變身”組合成特殊的標線和標誌,從而將歷史建築串聯,形成一個完整的遊覽系統,並可以識別每個歷史建築的身份。

  與濱江景觀互動,優化空間觀感

  在未來改造中,街道空間佈局將在細節之處得以優化。

  位於楊浦濱江核心地段的楊樹浦路,要與濱江景觀形成互動。楊樹浦路臨江一側排列著不少工廠,臨江卻不見江。在黃浦江貫通工程中,楊樹浦路開闢出擁有8條通往濱江的道路。未來,在一些區域節點中,尤其是建築之間將可能見縫插針地開闢出“視野通道”,讓行人可以在行走中看到黃浦江,甚至看到浦東天際線。通過借景,優化楊樹浦路的空間觀感。

  綠蔭層層的行道樹也是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作為行道樹的懸鈴木或將迎來一次“大搬家”:原先置於人行道上的懸鈴木將被挪至慢行道和機動車道中間,形成一道綠化隔離帶。楊樹浦路綜合改造工程項目負責人説:“主要是考慮到整體空間的協調性,同時也要讓樹木能夠自然生長,避免被建築束縛。”

  此外,有礙空間美感的架空線也將被“藏起來”。在規劃中,改造將把道路沿線的架空線入地。由於道路本身管線複雜,架空線入地要因地制宜,在相應區域將每隔500多米設置一個永久或臨時開關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