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浙皖名家亮相 上海説唱聯袂蘇州評彈引來叫好一片

2018-11-07 08:50:3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説唱聯袂蘇州評彈引來叫好一片

蘇浙皖名家亮相 上海説唱聯袂蘇州評彈引來叫好一片

  10月31日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江蘇文化周伴隨著歌劇《運之河》的唱響拉開帷幕。本屆江蘇文化周于10月31日至11月13日在滬舉辦,共向滬上觀眾呈現6台精彩劇目,包括歌劇《運之河》、蘇劇《國鼎魂》、舞劇《記憶深處》、話劇《雨花臺》、歌劇《二泉》以及話劇《復興號》等一批兼具地方特色、歷史底蘊和時代風采的作品。殷秀梅扮演蕭後。本報記者蔣迪雯攝

  “公車私用理不通,奉公廉潔靠行動……”今秋中國曲藝最高獎項牡丹獎頒獎舞臺上,上海滑稽演員陳靚和中國曲協副主席、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盛小雲共同演繹《兩輛紅旗車》,將上海説唱與蘇州評彈跨曲種融合,引來一片叫好。節目由上海曲協與陳雲紀念館合作,根據陳雲同志生平重新打磨兩個多月,將原本單一的上海説唱升級,融合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融合於一體。

  無獨有偶,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1月11日上演的中篇評彈《蔣月泉》,從去年評彈大家蔣月泉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之後啟動創作,不斷打磨,也在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推進下“陣容升級”,從原來的上海評彈團發展到以大評彈概念、大協作融合集結評彈界響噹噹的大腕。星光熠熠的陣容中既有盛小雲、張建珍、陳琰、錢國華等蘇州評彈名家,也有上海評彈團生力軍秦建國、高博文、黃海華、姜嘯博等,用盛小雲的話説:“聽説是圍繞蔣月泉先生生平創作的作品,大家都積極踴躍參與。”

  上海國際藝術節走過20年,江蘇、浙江、安徽等長三角名家名團競相亮相。而今,四地藝術家面向未來,尋求進一步融合與發展。

  從小到“大”

  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是戲曲沃土,浙江是南戲發源地,百戲之祖崑曲誕生於江蘇。60多年前,蘇州昆劇傳習所傳字輩諸藝人,被邀請到華東戲曲研究院(今上海戲校)精心授藝,才有蔡正仁等“昆大班”才俊,崑曲傳承的復蘇也孕育出了浙昆《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傳為美談。蔣月泉青年時代在江蘇、浙江演出得享大名,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上海越劇院中生代名角,不少是30多年前大師徐玉蘭、王文娟從浙江挖來的苗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史註定當下的競合態勢。

  三年一度的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10月迎來第七屆,上海評彈團攜《林徽因》等四台近作參與。在蘇州光裕書場和蘇州昆劇院,不乏海外華僑的身影,專門為聽書買了機票回蘇州。在浙江紹興舉行了第四屆中國越劇藝術節。上海越劇院推出大型神話越劇《追魚》和青春版《家》。《追魚》在傳承“徐王派”經典代表作基礎上,精簡過場戲,武戲部分增加大量的高難度技巧。《家》由上越最年輕一代,也是上海越劇第一批本科班演員擔綱。不少浙江觀眾已經能叫出“王婉娜”“張楊凱男”等的名字,對於他們在上越出演的劇目也能説出一二。更有戲迷守在後臺門口,只為見一見這些年輕演員真容,大聲跟他們説,“唱得好,演得好,繼續加油!”

  《兩輛紅旗車》《蔣月泉》強強聯手,越劇節上,多位上海越劇院演職人員也參與其他省市越劇院團多部新創劇目的創作和演出。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也提到了“大”概念:“越劇節顯現齣劇種代際轉換和全新風貌。我們以‘大越劇’理念與情懷來擁抱這樣的契機。”

  有“出”就有“進”,長三角戲迷分佈之廣泛,從來不以地域為限。10月的第二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在淮劇之外加入揚劇等多劇種,打造具有淮揚風韻的文化藝術品牌。早在去年,上海淮劇團依託于浦東新區社區資源,聯合江蘇14家國有專業淮劇、淮海戲院團,共同推出首屆上海(浦興)淮音藝術節,開幕演出放在公園,水泄不通的人流彰顯上海觀眾對“淮音”濃厚興趣。去年,第三屆上海(浦東)滬劇節閉幕式在浦東源深體育館舉行,這是滬劇節首次進入能容納數千人的體育館,演出陣容和演出形式創歷年之最。

  滬劇一直被稱為“上海的聲音”,其實在長三角地區都有愛好者。南京戲迷王子偉專程趕來參加閉幕式,從事生化制藥業的他從網上得知了滬劇節消息,與南京滬劇俱樂部的九位同好一起來滬,“為了演出《金沙江畔·找水》,我們還特地學習。”閉幕式上,來自蘇州、無錫、常州、南京等地的滬劇院團和滬劇沙龍的代表興高采烈加入近五千人的演出團隊。老演員沈惠中1959年進入上海滬劇院前身上海人民滬劇團工作,她回憶,當年滬劇院老院長丁是娥一直希望可以聯合長三角滬劇界組織大型活動,“滬劇節完成先輩沒有完成的歷史任務,我從心底裏高興,滬劇在長三角樹立品牌、擴大影響。”

  從傳承到創新

  “上海有最挑剔也是最識貨的觀眾”,每個來演出的名角都這麼説。1998年,越劇《孔乙己》在美琪大戲院上演,主演茅威濤出門被戲迷“抓住”了,“怎麼把尹派唱成這樣?”“有位老觀眾不喜歡《孔乙己》,看完不舒服,堵住你就批評。不舒服歸不舒服,我們演了三場,他看了三場,因為有愛你的心才來。”18年後還是在美琪大戲院,茅威濤領銜主演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寇流蘭與杜麗娘》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是一齣融合莎士比亞名著和中國戲曲經典的新編戲。導演郭小男説,“越劇起源於嵊州,在大上海發展,觀眾向前了,我們沒有理由不跟上。”

  今年吳鳳花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完《王陽明》,范瑞娟先生的兩個兒子專程來到美琪大戲院,向紹興小百花團隊捐獻了一筆資金,“告慰母親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母親的藝術傳承發展下去。”吳鳳花每次來上海演出,聽説范瑞娟來看戲,“總是很緊張”。范瑞娟看戲帶著筆和紙,看到優點、缺點隨時記錄,演完了去後臺給學生講。一次演出,吳鳳花偷懶沒有剪指甲,還涂了指甲油,沒想到范瑞娟一到後臺就批評,“小生演員怎麼留著長指甲。”吳鳳花憑藉《陸文龍》摘得梅花獎,且在上海共舞臺連演18場,“一開始觀眾有爭議,覺得我不像范派了,還找到我們團領導投訴。范老師站出來,‘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特點,有繼承更要有發展’。”

  上海被認為是越劇發祥地之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十幾個越劇團在上海同時演出,催生眾多流派與藝術大家。因為有挑剔的觀眾,戲碼頭地位經年不衰。戲曲院團在上海打響名頭,商演報價能提高兩成。紹興小百花越劇團成立之初,明確要在上海市場站穩腳跟,一開始困難重重,還是堅持每年來滬演出,三位臺柱演員吳鳳花、吳素英、陳飛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粉絲。杭州越劇院初來滬,票房收入趕不上場租,杭越沒有氣餒,連續4年集全團之力來上海,連推16台大戲且票房盈餘。

  票房就在那裏,有時欠缺的不過是一根行之有效的市場杠桿。在上海,名家不缺粉絲,而且能代際傳承。2004年,盛小雲憑藉在天蟾書會舉辦“東方戲劇之星”專場,一鳴驚人。十多年後,她帶領蘇州評彈團青年演員們再度來到天蟾書會,開啟“姑蘇韻”系列演出。推薦賞析會上,盛小雲一句“我想死你們了”,勾起老觀眾無限回憶。全團31位中青年演員輪番出場,搭配不同劇目。每場分發《觀眾意見調查表》,通過觀眾人氣排行和專家評議在蘇州評彈團內形成“評彈金榜”。

  今年十一黃金周,滬蘇浙皖四地17家院團13個劇種的37位選手齊聚上海大世界,參與東方之韻·梨園武薈——長三角地區中青年戲曲演員武藝匯演。京劇、昆劇、滬劇、越劇、淮劇、評彈、紹劇、揚劇、平調、甌劇、亂彈、梆子戲、黃梅戲,帽翅功、臺步功、翎子功、把子功、踢靴功……直讓人眼花繚亂。《見判》展現寧海平調獨門絕活“耍牙”,需要演員口中含八至十顆野豬獠牙,快速彈吐,左右歙動同時還能兼顧唱念做打。黃梅戲《活捉》一折,是以腰、腿、褶子功見長的做功戲,演員使用點蠟燭、踢假腿、提耙人等多種表演特技。臺上紅燈高照,台下掌聲如雷。“不負好時代。”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谷好好表示,“未來會有更多四地合作,加快長三角地區戲曲人才聯動,增強演員使命意識和機遇意識。”

  從個體到群體

  七幕廬劇《紅顏》原計劃作為今年藝術節合肥分會場開幕演出,為了精益求精,推遲到12月。編劇喻榮軍説,“想做得更從容、更完美一些。”江蘇文化周話劇《雨花臺》、蘇劇《蘇鼎魂》等多部作品出自上海創作人之手。四地合作早成燎原之勢,並從個體參與,變成組織聯盟。上海昆劇團聯合浙江昆劇團8月在長春國際會議中心成功演出“兩地聯動明星版”《牡丹亭》《白蛇傳》,第一次將完整大戲帶入東北地區。上海大劇院醞釀與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合作新編昆劇《浮生六記》。

  “安徽省是民營院團大省,全省領取《營業性演出許可證》的民營院團有2860余家,不少院團每年能演出幾百場。為了適應演出需要,買了大型舞臺車、也買了小型舞臺車,道路寬敞的地方用大車,鄉村小路用小車,燈光、音響、視頻等設備一應俱全。”面對長三角市場,四地數量眾多的民營院團躍躍欲試。“2018上海民營院團獲獎劇目赴長三角蘇浙皖城市展演”開幕式上,安徽文化廳藝術處副調研員雷修佛以一連串數字力證安徽實力,期待以展演為契機,未來有更多安徽民營劇團出現在江蘇、浙江、上海舞臺,“比如馬鞍山四季戲曲劇院黃梅戲《太白醉》,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首開安徽民營院團先河。”

  “看《遙遙娘家路》,請大家帶好餐巾紙,以防哭得稀裏嘩啦。”上海勤苑滬劇團團長王勤現場不遺餘力為戲“打廣告”。11月上旬,2018上海市優秀民營院團展演5部獲獎劇目陸續亮相浙江杭州、嘉興,江蘇南京,安徽合肥。上海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表示,“長三角地區在全國演出市場一直起著風向標作用,每年上海民營院團都會出現在蘇浙皖各地劇場,不過組團出擊,以劇目展演形式集體亮相還是第一次。”

  5部參演劇目全部為原創新編大戲。上海文慧滬劇團《四月歌聲》反映上海地下黨為解放上海而英勇犧牲的故事。上海現代人劇社話劇《匯賢坊》通過動遷反映上海新面貌。徐俊戲劇藝術中心音樂劇《白蛇驚變》和上海勤苑滬劇團《遙遙娘家路》、安可藝術團都市音樂劇《我在你的未來》都經受了市場考驗。導演徐俊自言與浙江淵源深厚,從演員轉型為導演,他執導的第一部戲、越劇《第一次親密接觸》就在杭州,先後獲浙江省藝術節導演特別獎、最佳新劇目創作獎等11項大獎,至今保持著中央戲曲頻道戲曲現代戲點播率最高劇目記錄。

  “戲的品位高,老少咸宜,性價比高。”江蘇太倉大劇院總經理馬敏輝表示,上海民營劇團每年在太倉演出近20場,“演員團隊精簡,道具、布景等卻一樣都不少,完全不會偷工減料。”他呼籲,長三角中小型劇場聯手打造巡演舞臺,給民營劇團多一些鼓勵。

  無錫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袁飛直言,幾年前談“區域文化共通共融”顯得突兀,放在今天卻非常合適,“變化原因是我們對文化的理解認識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到十九大提出加強文化自信。判斷一個城市的發展水準,人們已經不再單純看發展速度和國民生産總值,還要看城市文化軟實力、城市綜合實力,能否可持續發展、高品質發展。”上海國際藝術節在無錫開設分會場已有六年,無錫“激情週末”與上海市民文化節等群文活動品牌合作默契。袁飛展望未來長三角合作,“文化具有強滲透效應,與科技、金融、旅遊、創意等要素非常容易結合,成為新業態。跨要素、跨平臺、跨行業融合,已經成為文化産業邁向融合發展新階段的重要表現。”中國文聯副主席許江則呼籲,長三角打造人工智能時代文化創新高地,“9月上海召開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10月杭州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上海張江和杭州之江都在建設國家級實驗室。在這個大背景下,上海如何構建新技術文化生産的高品質孵化平臺,打造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級交流中心和平臺,正在成為一種使命性的挑戰。吸納長三角和全國青年創新力量,鑄煉這樣一個平臺,應當是長三角文化合作的新使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