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纍纍碩果。探火星、建“天宮”、潛深海、育良種、制新藥……這一年涌現出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世界舞臺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
勇闖無人區的原創突破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
我國空間站正式運行,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火星上有了中國足跡,僅用一次任務就完成了“繞落巡”三大目標;2020年帶回的月球“土特産”迎來重大收穫,我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讓月球壽命前推延長了約8億歲;2021年中國航天火箭發射次數超過50次……星辰大海的中國航天夢正一步步實現。
科學家們仰望星空,也腳踏實地。
一株自生自滅的野生稻成為農民手中的糧食,需要7000年到1萬年的馴化。而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李家洋院士團隊在全球首次提出異源四倍體野生稻快速從頭馴化的新策略,可能將這個馴化過程縮短到幾十年,甚至更短。其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份的《細胞》雜誌,這項研究開闢了全新的作物育種方向,是該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性進展。
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澱粉——這個顛覆性的成果曾是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夢想,如今被中國人變成了現實,相關成果發表在9月份的《科學》雜誌上。“我們在實驗室實現了澱粉的人工合成,這在國際上尚屬首次。”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延和説。
“祖衝之號”“祖衝之二號”“九章二號”,我國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不斷升級,成為同時在兩種物理體系都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我國“人造太陽”持續“燃燒”,將原世界紀錄延長了5倍;位於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發現迄今最高能量光子;凱勒幾何兩大核心猜想被證明,我國科學家破解了國際數學界60多年懸而未決的謎題……勇闖無人區的原創突破,讓2021年成為捷報頻傳的一年。
新發展格局的強大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我國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解決“卡脖子”問題。為此,一年來科技領域戰略規劃不斷、改革舉措不斷。
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基礎研究十年規劃,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科技支撐“雙碳”行動方案……科技創新戰略規劃佈局近中遠結合,為科技發展指明方向。
持續改革完善科研經費管理,間接費用比例提至30%,擴大包乾制試點,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賦能;“揭榜挂帥”機制發佈87項榜單,關鍵性應急性重大任務中安排“賽馬”攻關項目184個,啟動顛覆性技術專項,積極探索首席科學家負責制,80%的重點專項中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科技體制改革破立並舉,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
一年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艱巨。
“科技部組織全國科研精銳力量,聚焦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五大方向持續開展應急攻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保障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硬核科技力量’。”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介紹,目前疫苗方面,5條技術路線25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7個獲批使用;藥物方面,我國首款中和抗體有效藥物獲批上市,小分子藥阿茲夫定、普克魯胺等已開展Ⅲ期臨床試驗;檢測方面,65款檢測試劑産品上市,高靈敏度大通量的檢測産品取得突破。
科技不僅助力國內疫情防控,也助力國際交流合作。
12月3日,全線採用“中國標準”、全長1035公里的中老鐵路建成通車。中老鐵路是一條科技之路,通過科技創新攻克了一個個世界技術難題,鐵路沿線所有設備全部由中國自主研製。中老鐵路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對接項目,它的建成通車意義重大,是科技支撐新發展格局的直觀體現。
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
7月20日,山東青島,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正式下線。這是當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是世界軌道交通領域的尖端科技成果。“經過近20年的持續研究和技術積累,我國基本實現了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統的自主研製能力,形成了成套工程化技術,實現了自主可控的産業配套能力。”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何華武説。
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在2021年投産發電,它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實現了我國高端裝備製造的重大突破。白鶴灘水電站計劃于2022年7月實現全部機組投産發電。屆時,電站年均發電量約624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9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160萬噸。
科技支撐我國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我國5G全場景應用與整機研發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全球第一;科技支撐服務鄉村振興,抗旱科技成果示範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帶動全國近1億農民增收致富,黃河三角洲超10萬畝鹽鹼地變為“噸糧田”,農作物良種增産貢獻率達到50%;科技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啟動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後,支持獲批上市的I類創新藥達73個,百億元以上醫藥企業發展到22家。
科技成為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生動力,高新技術企業效益型指標普遍好于全國水準。據統計,1月份至8月份,全國規上工業高企數量超過10.1萬家,以佔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總體25.1%的比重,擁有37.3%的資産總計,實現了33.4%的營業收入和40.3%的利潤總額。
科技惠民利民,科技賦能增效。回顧2021年,科技創新驅動著我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展望2022年,科技創新將支撐我國繼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記者 佘惠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